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区划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总结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区域划分的已有做法的基础上 ,提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区域划分的五个方面的原则 ,并试对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域进行了多层次划分。通过分析可知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划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有着广泛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西安市观光农业空间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笑明  李同升  杨新军 《人文地理》2005,20(3):99-102,34
本文首先根据观光农业的布局要求,并通过专家咨询,选取了15个不同的指标建立起西安市观光农业空间布局的指标体系;其次,在对原始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将200个乡镇分成6种不同的类型。这6种类型乡镇发展观光农业的适宜性及适宜发展的项目类型各不相同。最后,根据有关区划原则,在分区聚类结果之上,在空间上将西安市观光农业划分为"四带两区",并指出了各自观光农业的发展方向及发展类型。  相似文献   

3.
胡捷鹏 《神州》2011,(11):70-70
体育文化指人类在体育运动及其相关领域中生产或创造的物质产品、思想观念、制度、行为模式等,它包括了人类在体育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体育文化是新时期我国体育发展的精神动力,在我国社会转型中发挥着价值引导、行为规范、舆论支持和文化积累等作用,充分体现在思想意识的创造性和促进精神转化为物质过程中的能动性等万面。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文化做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体育文化指人类在体育运动及其相关领域中生产或创造的物质产品、思想观念、制度、行为模式等,它包括了人类在体育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体育文化是新时期我国体育发展的精神动力,在我国社会转型中发挥着价值引导、行为规范、舆论支持和文化积累等作用,充分体现在思想意识的创造性和促进精神转化为物质过程中的能动性等万面。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文化做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从敦煌文化看我国古代体育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敦煌文化博大精深,展现了佛国世界的众生百态,记载了现实生活的世俗场景,也展现了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深厚底蕴。挖掘它对我国体育的平衡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罗天怀 《神州》2012,(28):26-26
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梅州地区山川秀美物产丰饶,是有名的客家祖籍地和精神家园,千百年的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客家文化,而节庆民俗体育继承了不仅继承了古代中原汉民风俗风格,也融合了粤东土著文化而具有浓郁的文化特征,本文将对以梅州为代表的客家节庆民俗体育进行分析,既展现了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所蕴含的独有魅力,也为客家文化的回归与保护提出了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骆欢 《神州》2013,(33):34-34
对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中存在的文化迷失现象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在现代社会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对策,引导人们正确看待竞技体育的商业化,从而建立良好的竞技体育环境,加强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进一步改革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健全体育法律法规,让我国的竞技体育之路走向更远。  相似文献   

8.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的一个方面。本文拟就校园体育文化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其功能作用进行论述,指出校园体育在对学生德育、智育、美育及心理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大勇 《神州》2012,(12):8-8
中国的传统体育养身文化可以帮助树立人们的健康意识,从而提高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同时还能让人们在文化的熏陶下强身健体。这些都是别的文化不能兼顾培养的。从古至今,人们就很注重养身保健方面的问题,并在不断实践中有了系统的养身理论。传统的体育养身重在健康养身,这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也是一个目标和憧憬。本文就我国传统养身文化来简要分析其现状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体育文化的地理学解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田至美 《人文地理》2002,17(5):55-59
本文以体育和地理共同关注的空间和地方作为切入点,介绍和分析了体育与地理的联系、体育地理的兴起和发展状况,继而提出了体育文化地理解析的概念框架,并在此框架下,讨论了体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和核心内容。最后文章扼要指出了我国体育地理学研究的潜力和优势,认为体育地理研究将在我国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指数及其空间分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前昌  毛蒋兴 《人文地理》2009,24(3):101-106
在构建人口文化素质指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文化教育现状,对我国近十年的人口文化素质指数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人口文化素质指数正在快速提高,但整体水平较低;人口文化素质指数的空间差异明显,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域主要位于西部;近2/3的省域发散趋异,收敛趋同的省域不到1/3,向上发散趋异的省域主要位于东、中部,向下发散趋异的省域主要位于西部,空间差异有扩大的趋势;人口文化素质指数与人口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分别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和对数关系。  相似文献   

12.
淮海文化及其形成的地理环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安宇 《人文地理》2001,16(4):89-92
本讨论了淮海化的源流及其形成的自然与人地理环境。指出包括现今苏北、鲁南、皖北、豫东等在内的淮海地域,主要是由淮河、黄河冲击而成的平原。稠密的河湖、肥沃的土地、暖湿的气候等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古人类的活动,并随着自然环境的演变,自古以来逐渐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地域化模式。这里是中国古代明的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13.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江苏省县域经济实力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选用14项代表性指标对江苏省县域经济实力空间差异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其形成原因。研究结果表明:①江苏省县域经济实力得分的全局自相关系数为-0.0691,说明就经济实力来讲江苏省县域之间存在弱的负相关性;②全省经济格局从南向北呈现"三峰两谷",地级市市区的经济实力高于周围县的经济实力;③经济发展水平因子、经济结构因子和经济效益因子三者的空间集中程度不同;④苏南地区随着距上海距离的增加,经济实力空间相似程度逐渐递减。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观及其渊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沙润 《人文地理》1997,12(3):25-29
本文讨论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以功用观、审美观及生态观为内涵的自然观,并分析了它们的产生渊源是中国的地理环境、当时的自然经济以及中华和合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15.
王亚欣  洪泉湖 《人文地理》2011,26(4):147-150
近些年,伴随中国大陆佛教文化旅游热的不断升温,寺院修缮和建设中的粗制滥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单一、旅游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愈加突出。如何发挥佛教当代积极的社会功能,更好地满足游客对佛教文化的消费需求,促进佛教文化旅游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值得深入思考。借助台湾中华发展基金会资助大陆学者赴台研究项目,笔者通过对台湾地区著名佛教道场的实地考察、调研,梳理有关台湾佛教文化的相关研究成果,与台湾学者广泛、深入地学术交流,在分析、总结、借鉴台湾地区佛教道场旅游营造的成功做法基础上,针对中国大陆佛教文化旅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树立精品意识,打造当代的文化遗产;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产品开发,完善旅游服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贾铁飞  刘蓉 《人文地理》2015,30(5):140-146
在现场访谈获取访沪游客在沪旅游行为资料数据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访沪经历类型游客到访景区(点)的空间与时间数据统计,运用核密度估算方法,得出到访上海国内游客的空间行为特征:①首次访沪、第二次访沪和多次访沪游客的旅游空间行为集聚呈现"中心城区单核型-中心城区单核外溢型-城、郊并举多核型"变化模式;②首次访沪游客在沪旅游时间较长,日均到访的景区(点)数较多,而第二次、多次重游上海的游客在沪旅游时间相对缩短、日均到访景区(点)个数相对缩减,具有只针对单一景区(点)出游的倾向;③游客单次在沪旅游时间和到访景区(点)个数的缩减和单一景区(点)的出游趋向,意味着多次访沪游客已具备以上海为目的地的潜在度假旅游动机。据此,讨论了我国城市旅游发展中重点拓展休闲度假旅游,建设城、郊并举"多核心"旅游空间行为集聚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岭南文化区域系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整体的发展历程来看,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最活跃的区域文化之一。岭南文化区域在历史上曾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本世纪末的改革开放20年来,岭南地区成了一块经济发展的热土,使岭南文化一跃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高势能文化之一。岭南文化在其孕育、成长、定型和演变过程当中受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大,构成了其特有的文化整合与演变模式。本文从区域系统分析的角度对岭南文化进行初步研究,得出结论:(1)岭南文化是山水型的实用文化;(2)岭南文化是开放性和兼容性极强的区域文化;(3)重实践,讲创新,少说多干是岭南文化的精髓;(4)岭南文化系统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南国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8.
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褚劲风 《人文地理》2009,24(2):23-28
创意产业园区是一种新的生产空间组织,90年代末以来在一些国际著名大都市中发展迅速。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园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和形成机理,研究上海创意产业集聚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分布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由黄浦江和内环线围合而成的半环状地带和苏州河沿岸地带,因传统的老工业区,老仓库、老厂房分布集中,伴随传统工业逐步迁出市区,这些旧城建筑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地理空间;东北、西南地区是大学集中分布地带,是知识溢出的空间,知识型创意产业园区相对比较集中。上海创意产业集聚空间的规律,折射出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申屠晓娟 《人文地理》2010,25(2):130-133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产权与对外贸易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知识产权既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内容,也是各国开展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知识产权保护更是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企业出口产品的知识产权含量亟待提高,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方面均有体现,区域性不均衡特点也十分明显。要转变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模式,就要结合各区域对外贸易的特点,强化知识产权战略的指导作用,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战略性创造、运用和保护,推动区域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刘自强  张天  田晨阳 《人文地理》2022,37(5):140-149
本文基于2014—2018年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从金融地理学视角考察西北县域数字金融空间扩散规律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西北县域数字金融发展呈现从低低集聚向高高集聚区间集中的趋势,扩散现象明显。第二,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数字金融发展与扩散的内生动力,但其有效发挥受传统金融地理结构影响。其会率先在传统金融机构分布较密集的地区发展,并显著体现在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两个维度。第三,基础设施水平和教育水平是有效的推动力,有助于数字金融向欠发达县域扩散。第四,从细分维度看,基础设施的作用仅体现在覆盖广度上,教育水平的推动作用则表现在覆盖广度与使用深度两个层面,但目前还无法有效促进数字化程度的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