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元康里氏铁著家族世袭怯薛者15人,"领昔宝赤"者居多。宿卫大臣"引觐",意味着皇帝对新怯薛的认定与批准,故在怯薛更新中相当重要。该家族成员多仅任职怯薛,较少出仕外廷,可印证蒙古人、色目人在政坛的基本倚仗是宿卫"根脚"。铁著父"创盖鹰房"稍早,"领昔宝赤"较晚,故权势逊于阿沙不花家族。"试遏猎云州迤山墅",提供了泰定帝三不剌围猎的唯一史证。随皇帝亲征等军功是昔宝赤形成最庞大怯薛分支的背景之一。铁著和阿沙不花两家族世袭"领昔宝赤",长期掌控着昔宝赤群体。该家族婚姻和子弟教育等蒙古化倾向颇为明显。在部分康里人融入蒙古人的过程中,怯薛执役既是最佳"学校",又提供了终极兑现的机缘。  相似文献   

2.
杨鸿年、廖伯源通过对汉代宫省制度的研究,认为汉代宫省中存有一个三层宿卫体系,这一结论是我们理解汉代宫省宿卫制度的基础。由于宫省制度概念的模糊及考古材料的缺乏,二人的研究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存在。结合汉长安城未央宫的发掘情况与文献记载,可以发现汉代宫省中实际存在一个四重宿卫体系,其中省中与禁中不同,而禁中是皇帝起居之处,是四层宿卫体系中最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3.
1953年在浙江杭州清朝苏松太道吴煦后人的家藏档案中,发现了一张太平天国宿卫天军主将谭所发"芦口关卡票",1955年《近代史资料》曾将该卡票发表,可惜由于卡票破损,致使其全文、关卡全名、官印铭文、颁发年月等失考,故此卡票发表时,未能做出明确肯定的说明。经翻阅有关太平天国史料和清方资料及对照有关太平天国文物,现做出初步考证。卡票颁发人署衔"宿卫天军主将谭",按"宿卫天军"系忠王李秀成王爵荣街。据此可知宿卫天军主将谭定是忠王部将,但谭是谁呢?经看卡票官印残文下端尚留有"口天义谭绍光"六字,据此可肯定卡票颁发人为宿卫天军主将谭绍光,即广西金田起义参加者、太平天国后期著名将领慕王谭绍光。  相似文献   

4.
元世祖朝政治制度的"内蒙外汉",可从官制、军制、宫室视朝与帝号等得到解读。无论中央、地方官制或总体构成、议事方式及长官成分,都显现蒙古俗占据内核,汉法因素多是外围。元宿卫军和镇戍军的蒙、汉混存、军队编组、最高指挥权等"内蒙外汉",也比较突出。两都宫室、岁时巡幸和"视朝"等,汉、蒙杂糅,有些隐含的蒙古俗又是根本性的。皇帝名号及国号,同样是"内蒙外汉"配置。"大元"是外在和汉人语境的国号,"大蒙古国"则属内在本质和蒙古人语境中始终未变的国号。推行八思巴字蒙古语,鼓励汉人学蒙语,率多译儒学经典为蒙语,以斡耳朵祭祖和遵蒙古俗祭天为主,太庙祭祀掺蒙古因素及派官代祀等,又体现文化礼俗的"内蒙外汉"。忽必烈之后七位皇帝大抵奉行"内汉外蒙"的第二祖制,武宗、仁宗及英宗略向蒙古俗或汉法倾斜。"内蒙外汉"二元政策,虽易造成嗜利黩武与冗官贪赃,助长民族压迫和统治集团内部分歧,其历史贡献又是主流,基本适应大漠南北游牧与农耕并存格局,有利于多元文明的繁荣发展,对保持蒙古族的延续性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唐兀怯薛是蒙元时期大汗或皇帝宿卫组织的重要成员。其入充怯薛的途径主要是凭借"大跟脚"出身,只有少数人依靠自荐或他人推荐。其执事主要是御服、文书、翻译、占卜,恰好弥补其他蒙古、色目怯薛之不足。他们所侍奉的帝王主要是成吉思汗、蒙哥、忽必烈、真金太子,侍奉元朝后六位皇帝的唐兀怯薛少之又少。同时,他们在朝中的政治地位也较低,在与外臣相处时处于弱势地位,在出仕后往往外任,极少能留在中央继续对皇帝或朝政施加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唐代府兵负担过重,向来被视为府兵制度解体的重要因素。自欧阳修纂《新唐书.兵志》以来,府兵“番上”就被理解为所有府兵普遍执行的任务之一,具体内容为“京师宿卫”,这构成府兵负担过重的基本原因。新获吐鲁番文书证明,西州的府兵“番上”是在本地值班而非远赴京师宿卫,这对重新理解府兵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北京紫禁城曾是明清两朝封建政权的大本营。那高厚的城墙、宽深的护城河和众多的护军侍卫,使这里成了"金城汤池"。每当夜幕降临,更鼓咚咚的时候,紫禁城各路传筹打更的宿卫便纷纷出动,各自按着固定路线彻夜游弋。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紫禁城传筹图,是清朝末年绘制的,详细标示了清官的区域划分、防卫部署和传筹路线(图一)。图纵151、横81厘米。图上绘红墙绿水,用红黄两色纸签标出各门各处护卫人数和值班官员名额。用黄签标出的宿卫汛地有五十  相似文献   

8.
本文指出李献忠因当年参与剪除诸韦的宫廷之变而赢得了睿、玄两帝的垂青。李氏父子两代一门四人供职于唐廷之宿卫,且其父考李求“因公之效”获赠以司马。  相似文献   

9.
东汉的宫中宿卫由少府、卫尉和光禄勋分掌。进入魏晋后,少府的许多职掌归于光禄勋,原由光禄勋负责的殿中宿卫和由卫尉负责的宫中宿卫,逐步改由新的"中军"系统承担。魏晋的"中军"又分"殿中兵"和"宫中兵"两部分。曹魏的殿中兵有虎贲、羽林、冗从、常从、武卫、领军、中坚、中垒、骁骑、游击等营。西晋的殿中兵除虎贲、羽林、冗从、常从等营外,还有二卫所领三部司马、熊渠、佽飞、五部督等营。曹魏的宫中兵主要有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营和左军将军营,西晋增设右军、前军、后军将军营及翊军校尉营。  相似文献   

10.
唐前期在东北的契丹族地区实行羁縻政策,实际上,是通过控制契丹蕃将来控制契丹族众,是一种蕃将管理体制。对契丹蕃将的管理主要有赐姓册封、入朝宿卫和充质、赐婚尚主等手段,来用以对契丹进行有效的管理,促进了唐代藩将的汉化,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罗对唐纳质宿卫述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纳质宿卫是新罗与唐朝之间重要的外交手段。对于新罗和唐朝来说 ,纳质符合双方各自的利益。新罗纳质宿卫的原因前后有别 ,导致宿卫者的职能性质发生变化 ,其留唐的期限也相应地有所不同。新罗宿卫者起到了沟通唐罗两国的桥梁作用 ,为加深两国的政治、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正>唐朝帝陵前树立蕃酋像,以展现大唐王朝国力雄厚、统驭四夷,蕃臣归命中央、宿卫宫阙的威仪。目前在昭陵、乾陵等16座唐代帝陵发现近100座蕃酋像石刻。仔细观察这些蕃酋像,其腰部一般束有腰带,其中乾陵、桥陵、泰陵、建陵和崇陵蕃酋像腰带上嵌有带具。  相似文献   

13.
满蒙两个民族交往历史由来已久,蒙古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法制思想,开创了自己的法律制度体系。至清朝建国,为了强化中央集权,控制蒙古地区以保障边疆地区的稳定,清朝依据蒙古地区游牧经济和自然条件等特点,在蒙古自身的法律体制基础上加以继承和新创,最终形成其统治下的蒙古地区特有的法律规制,从而保障了大清王朝对蒙古地区的法律统治秩序。  相似文献   

14.
付超 《收藏家》2014,(5):67-71
<正>蒙古栽绒毯的编织技术亦传自新疆。至元朝,蒙古栽绒毯已形成织造规模庞大、产品数量繁多、花色丰富的盛世局面。清代,蒙古进贡栽绒毯可分为漠南蒙古(今内蒙古)毯、厄鲁特蒙古(今新疆北部)毯两大类,其中以前者进贡数量为多。蒙古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往,早在明代就以"通贡"和"互市"两种形式进行。通贡,既是蒙古与明廷  相似文献   

15.
秦俑坑8000多个兵马俑表现了一支强大的秦军陆军作战部队,宿卫皇陵.尽管俑坑的设计构想,受到了葬制、建筑,军队形象和战术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从兵马俑兵种东向,南北依次排列;编制完整,间隔紧密;人不乘车,手牵马缰的情况看,总体  相似文献   

16.
蒙古和东夏的关系,实际是蒙古与金朝关系的继续。蒙古建国前,一直被辽金所控制,向辽、金称臣纳贡。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以后,遂南下侵金,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同时,在辽东地区和蒲鲜万奴的东夏  相似文献   

17.
在内蒙古西部境内有一条铁路,从集宁到二连,经茫茫的沙漠和草原,到达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 乌兰巴托原称“大库伦”。蒙古过去曾是我国领土,1924年11月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定为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是萨满教。在蒙古社会的早期,萨满教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蒙古帝国建立时期,曾为成吉思汗的权力奠定了“神权基础“。因此,萨满教在蒙古统治者中也备受礼遇,成为蒙古帝国的“国教“,而受到蒙古族民众的普遍信仰。萨满教在蒙古,经历了数百年的形成、发展过程,到佛教传入以后,才开始逐渐衰落以至接近消亡。  相似文献   

19.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仿秦都咸阳的宿卫部队而被安置于此的,那八千件气势恢宏的兵马俑正是当年横扫六国的秦军的精华再现.它们的造型、布阵等各个方面几乎完全反映了当年秦军的风貌.对于这支军队的指挥系统进  相似文献   

20.
东汉魏晋时期州郡兵制度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魏晋时期州郡兵制度的演变高敏一、引论西汉时期的军队,由中央军与地方军两部分组成。所谓中央军,在汉代谓之“南军”与“北军”(魏晋时期谓之中军),即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统辖和指挥的军队,其主要任务是宿卫京师,边境有事,则命将率之以御敌寇。所谓地方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