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数百年来。南靖与台湾关系一直十分密切,两地人员、经济、文化、技术等各方面交流相当频繁。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南靖人到台湾走亲串戚。有的甚至定居;成千上万台湾同胞到南靖寻根拜祖。南靖县成为台湾同胞到祖国大陆寻根拜祖的主要县份。许多台湾同胞还在南靖投资办企业,还有不少人捐资办学校、铺桥筑路、修建祖坟、祖祠堂。台湾与南靖两地关系为什么如此密切呢?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近代台湾的寺庙建筑深受闽南建筑文化的影响,在台湾处处可看到闽南建筑风格的寺庙。闽南建筑风格分为漳州派和泉州派。在台湾的匠师中,陈应彬、叶金万与王益顺被称为台湾寺庙建筑"三大匠师"。王益顺为泉州惠安人,而陈应彬和叶金万都是漳州人。陈应彬(1864—1944年),是台湾知名大木匠师,承继漳派大木作技术,在台湾寺庙建筑史上占有一席地位。陈应彬的祖先是南靖县人,约于清乾  相似文献   

3.
南靖土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靖县位于福建省西南,九龙江西溪上游,地貌属典型的低山丘陵,境内大小河流72条。低山丘陵和山间河谷地带是建造土楼的最好地方。早在公元11世纪,南靖人民便完整地、创造性地继承了黄河流域汉族建筑文化传统,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灵巧的双手,在各聚居点创建了奇特的山村民居建筑模式——土楼。这里现存500年历史以上的土楼有20多座。大造型围合武的土楼2000多座,其中三层以上的圆楼386座,方楼1751座,其它变异式土楼100多座,主要分布在书洋镇和梅林镇。其中书洋镇有方楼278座、圆楼169座;梅林镇  相似文献   

4.
“我爷爷很怀念那时的生活;我爸爸。没经历过日本统治.但是他对日本人的生活态度、文化习惯却有说不出来的喜欢我呢。对日本有好感,可能是看多了日本的节目。也可能是听了一些曾到过日本的人说的.总之,我第一个想去的国家就是日本。”于吴雍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台湾17岁中专女生.她的话简单朴素.然而,日本就这样和台湾人纠缠不清。  相似文献   

5.
台湾移民的特点和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同广东、福建一样,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在台湾的2100万居民中,一半的人有海外关系,1/5的人有亲戚长期居住在海外。自五十年代以来,从台湾移民外国并定居者,官方的统计是78.8万人,民间的统计则在百万人以上,这还不包括在海外出生的第二代和第三代。①日本、美国、巴西、澳大利亚、英国、南非,全球五大洲,到处都有台湾人。四十多年来,台湾的对外移民大军,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知识分子。五十年代,一些台湾人羡慕美国文化发达、科学先进,开始到美国留学深造。六七十年代,又有更多的台湾人出于对台湾前途和自身利益的考…  相似文献   

6.
庄小丽 《福建史志》2010,(2):63-64,F0003
南靖.古称兰水县,置县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全县总面积1962平方公里,总人口34.2万人.辖11个镇、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冈区、1个土楼管委会、183个村民委员会、1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距漳州市区30多公里,厦门80多公里.319国道、漳龙高速公路、龙厦铁路穿境而过.为外商投资创业创造了巨大商机。  相似文献   

7.
福建土楼是世界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但人们对福建土楼最熟悉的部分是永定和南靖的土楼.对华安土楼的了解仅限于二宜楼。事实上.华安土楼不论是建筑风格、规模、年代等方面都可以和南靖、永定的土楼相媲美.有的甚至是其他地方土楼所不具有的。华安现在保存下来有代表性的土楼68座、按照明清两代华安县人口规模和土地面积.其比例也应该是相当高的.土楼遍及华安县全境.全县9个乡(镇)都有土楼:按建筑式样分,圆楼数量占三分之一强.方楼约占三分之二:按建筑结构分,单元式5座,通廊式61座,两者兼有2座:按己可考的建筑年代分.明代有9座.清代52座,民同1座.另有6座年代无考。  相似文献   

8.
郭姓是黄帝后裔。唐时有府兵队正郭鱼(淑)随陈政、陈元光父子人漳地靖边.建州后就地落籍在漳传衍。宋时有郭嵩、郭镕裔孙人漳传衍。郭姓在漳州与原住民及其他姓氏和睦相处.一起为漳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出贡献。明清时期.漳州郭姓已传衍漳属各县及省内外.并有裔孙陆续渡海人台湾垦殖。现全国郭姓约1500万人.占全国人口1.15%.按中华姓氏人口排序居第18位。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台湾省有较大规模的开发.大部分人口为大陆移民.移植了许多大陆地名.并且用闽、粤方言中特有的地形名命名;台湾省文化接触包括土著文化、大陆移民文化、殖民文化及现代文化.情况非常复杂。这些都决定了台湾地名起源和变化的复杂性、地名沿革的多变性以及地名语言的多样性。本文从台湾地理、历史、物产、语言、文化、土地开拓等方面探讨台湾地名命名规律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南靖是闽南沿海与闽西及粤东交界的山区县份,虽然建县(1332年)的历史并不太长,但在短短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却留下了15000多座形状各异的夯土版筑土楼,并被誉为“土楼王国”。这些土楼自公元13世纪50年代延续至今,形成世界独一无二的山村建筑模式,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在古代汉族建筑文化传统中独树一帜。由于地处闽西南交接处,客家文化和闽南文化在这里不停碰撞融合形成一种新的闽西南双重文化,其在建筑、风俗以及宗族方面所带有的双重文化烙印,使南靖土楼成为土楼文化中最具特色地带。  相似文献   

11.
台湾现在约有30多万人的母语是南岛语系的语言。台湾地区的语言和文化与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的语言和文化一脉相承,台湾的南岛语来自大陆。小黑人也曾在台湾分布,是台湾最早的居民。现代南岛语除了十进位数词以外,至少还有两种不同进位的数词。台湾和玻利尼西亚的十进位数词都是后起的。大陆的黎语和仡央语保留着南岛语的十进位数词,这表明它们与南岛语在大陆曾有过密切的接触。  相似文献   

12.
《福建旅游》2005,(2):15-16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福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是福建省的省会和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市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建成区总面积约160平方公里:总人口68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24万人;海岸全长1137公里,海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与台湾一水之隔,平潭岛至台湾新竹仅68海里,黄岐半岛距马祖最近处仅8000米。  相似文献   

13.
孙英龙 《福建史志》2010,(5):46-48,45
明末清初.郑成功在收复台湾之前.把漳州地区作为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郑军攻克漳州府城和海澄、漳浦、云霄、平和、长泰、南靖、诏安等7县城;长期屯兵东山岛、训练水师、造船.还在漳州地区屯兵、筑城、铸钱币。在率领部队占领漳州和沿海人民坚持抗清的同时.他积极筹划收复台湾岛事宜.最后不畏艰险.横渡台湾海峡,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我国领土台湾,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坐在淡水夜晚的老街品小吃,还是在台北的博物馆赏珍品;无论是站在阿里山看日出.还是在暮色之中访宜兰……走马观花间.浮光掠影里。蓦然回首中,台湾.其实浸透了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汲取天地之灵气,可以任人一品再品而回味无穷。而越是了解台湾.了解台湾普通百姓的生活.我心里也就生出越多的感触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相似文献   

15.
晋江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台湾同胞主要的祖籍地之一,据称祖籍晋江的台湾同胞有100多万人。在晋江沿海东南隅的溜江村(俗称溜澳),一个有着446年历史的溪美陈氏家族.由于有着这种特殊的地缘、血缘、  相似文献   

16.
东西     
台湾居民叹房价之高可望不可即 台湾主要房地产开发商国泰建没收集的数据显示,尽管经济衰退,在过去4年内,台湾房价上涨了34%,台北房价上涨了5。%。目前台北平均房价约为每套70万美元——是台湾人平均年收入的14倍。很多成年人,包括已婚有子女的人继续与父母或配偶的父母同住。买房在台湾成为老大难问题.使得年轻人推迟成家,也使很多人愈加对贫富差距的扩大心存不满。由于公众越来越多的厌恶情绪,台湾政府还减少了银行能够贷款给投资者的金额。  相似文献   

17.
正南靖东溪窑位于南靖县龙山镇西山村北面七八公里的深山密林中,距九龙江入海口约60公里。这里山峦起伏,溪涧蜿蜒,林木茂密。当年,这里曾经窑烟袅袅,熙攘繁忙。这个古代遗址与"海上丝绸之路"联系紧密,其产品漂洋过海,到达东南亚各国乃至欧美各国。2016年9月,在国家文物局召开的"海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上,确定南靖东溪窑为首批31个"海丝"申遗点之一。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为什么选择龙山镇西山村东溪这  相似文献   

18.
古老的土楼文化如秋阳般暖暖地静静地洒落在闽西南不起眼的各个角落里,任凭有心人去捡拾那些瑰宝流金。 从闽南到闽西,从南靖到永定。“土楼探访小组”辗转颠簸,虽有车马劳顿之苦,但是土楼隽永悠长的古老韵味已在每个人的胸中荡气回肠。  相似文献   

19.
台湾话的本源是闽南话。由于闽南人移入台湾的聚居区不同 ,一般说 ,泉州人的聚居区多为泉州话 ,漳州人的聚居区多为漳州话。日本霸占台湾期间 ,有两次调查数据足可说明闽南话的广泛范围。 190 7年《日台大辞典》揭示 ,台湾讲闽南话有 2 30万人 ,占全台湾人口 76 6 6 %。 192 6  相似文献   

20.
士心 《福建史志》2010,(5):20-21
福建客家人大量是唐宋以后陆续从河南、安徽等地迁入的.主要分布在闽西的宁化、长汀、武平、上杭、永定、龙岩、连城以及三明、清流、平和、南靖、诏安等地。客家在家族制度、婚丧喜庆、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以中原汉人风俗为基础.吸收融合多处迁移地和闽西土著的习俗.形成独特的风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