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志事业是广东建设文化大省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快广东地方志事业发展,落实好广东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各项任务,是我省地方志系统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要加快广东地方志事业的发展,争当全国地方志系统的排头兵,首先要找出制约地方志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并且寻找解决这些制约因素的对策,才能因势利导地把我省地方志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我的修志梦     
蒋仁 《福建史志》2014,(1):21-23
从本期起,本刊增设“志人说志”栏目,通过人物访谈,以及修志工作者谈经历、感受等方式,宣传和弘扬我省方志人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促进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支持地方志工作,提升我省地方志事业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3.
今天是我省地方志事业一个具有特殊意义和值得纪念的日子。20年前的今天,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第一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新方志编修工作,正式拉开了新中国成立后我省第一届修志工作的序幕。20年后的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回顾我省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历程,分享我省地方志工作的成果,欢庆我省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展望我省地方志事业更加辉煌的明天。此时此刻,我们心中充满了自豪,更充满了信心。  相似文献   

4.
今年1月,经省政府审定同意,印发了我省地方志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5月18日,国务院颁布了《地方志工作条例》。9月5日上午,省政府召开全省第五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对贯彻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实施我省地方志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进行动员部署。副省长谢强华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田嘉讲话,省委副秘书长谭一呜出席,省政府副秘书长刘友君主持会议,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陈强作工作报告。全省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和省直、中央驻粤有关单位分管领导以及各市、县、区和省直、中央驻粤有关单位地方志机构负责人共260多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我省地方志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年鉴工作作为地方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传来喜讯,大庆市让胡路区<让胡路区年鉴>于2005年创刊,为我省年鉴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广东史志》2004,(1):1-1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强调:要始终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中共广东省委与省政府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方略,并出台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2003——2010年》,对文化建设做出了大手笔的安排,以此推动先进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对我省的地方志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地方史志工作十分重要,我省地方史志有很好的基础,应认真总结,继续加强。我同意把地方史志事业纳入文化大省建设。”地方志事业被列入了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之中。  相似文献   

7.
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我省地方志事业步入新阶段的第一年。一年来,全省地方志工作者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全省第六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与川委办(2001)27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党中央提出要“依法管理文化事业”,“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立法工作”,这既给地方志加强法制化建议提供了契机,也给地方志立法提供了政策依据。目前,国家地方志立法工作已列入国务院法制部门的工作规划,正在加紧论证中。全国部分省市在四川之后也先后启动了地方志立法工作。我省是方志大省和文化大省,方志事业和文化事业要持续发展,地方志工作立法显得迫在眉睫,为使我省早日启动地方志立法工作,由省地方志学会牵头,特约了这组稿件,以求引发全省志鉴工作者及关心和支持地方志事业的人们对此的共同思考。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9月17日,陆昊省长签署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号,公布《黑龙江省地方志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于11月1日起施行。《规定》的颁布是我省地方志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省地方志事业法制化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一、颁布《规定》的重要意义2006年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后,我省就积极加快地方志工作法制化步伐。为尽早出台我省地方志法规,省  相似文献   

10.
古人讲,“郡之有志,犹国之有史”,“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志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将之称为“一方之全史”。我国历来有“隔代修史、当代修志”的传统。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修纂的浩如烟海的地方志书,为我们更为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史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早在1957年,国务院就已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国家十二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到2006年,我国已基本完成了首轮新编地方志工作。为了保障地方志事业健康发展,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还颁布了《地方志工作条例》,将地方志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在《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施行两周年之际,重新回顾和展望我省地方志工作,对促进全省地方志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我省第二个地方志年度工作会议,凭借党的“十六大”的东风顺利召开。这次大会开得很好。会议围绕如何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结合我省地方志工作的实际情况,热烈讨论,献计献策,畅所欲言,十分活跃。会上,巨峰副省长到会作了重要讲话。安禄同志就我省2002年的地方志工作作了报告,对2003年的工作作了部署。  相似文献   

12.
屈指算来,我参与地方志工作已整整十八年了。十八年的地方志工作使我深深体会到,地方志工作看似没有地位,但只要修志者有“为”,就一定会有“位”;地方志部门虽然是“冷线”,但只要干好了,也会成为门庭若市的“热线”。我在方志事业中不断得到锻炼提高。  相似文献   

13.
《巴蜀史志》2005,(6):15-17
自2000年四川省第六次地方志工作会议以来,全省地方志工作者努力工作、辛勤笔耕、开拓创新,取得了突出成绩,地方志系统涌现出一批为我省地方志事业做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相似文献   

14.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我省开展新方志编修工作20周年,这是我省地方志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喜事。在这喜庆的日子里,我谨代表省人民政府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刚才,陈强同志传达了张德江书记和黄华华省长最近对我省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批示,同时对我省的地方志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回顾、总结和展望,讲得很好,我都赞成。会上还展示了我省新编方志编修工作20年的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15.
李红 《福建史志》2014,(4):7-10
今天召开全省第八次地方志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地方志工作重要指示和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做好地方志编纂、管理和开发利用等工作,进一步提升我省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地方志事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凝聚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方面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要、任务更加艰巨。只有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坚持推进地方志事业的创新发展,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能不断开创地方志工作的新局面,为推动地方志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7.
简讯     
地方志工作列入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1月20日,经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的“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地方志工作被列入其中第八章第三节“建设文化大省”第一目“加快文化事业建设”之中,提出了“做好地方志编纂工作”。尽管只有9个字,却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视和关心。纲要把做好地方志编纂工作与文化大省建设联系起来,并把它作为加快文化事业建设的一项工作。这是我省第一次将地方志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墨龙)扬州市认真学习宣传《条例》《条例》颁布后,…  相似文献   

18.
今年5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467号国务院令,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关于地方志工作的法规.《条例》的颁布实施,将地方志事业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对于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实现依法修志.建立地方志工作的长效机制.保证地方志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促进地方志工作更好地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自地方志学科建立至今,地方志定义一直没有公论。《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地方志分为“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并分别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这无疑给地方志定义提出了新的课题。对地方志作一个认同度较高的定义,既是地方志“正名”与“立身”的现实需要,也是地方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0.
杨帆 《巴蜀史志》2011,(4):20-20
6月7日,沐川县政府出台《沐川县地方志工作“十二五”规划》。此规划按照省志编委2011年13号文件《关于印发〈四川省地方志事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的通知》要求制定,旨在进一步依法规范沐川县地方志工作,促进全县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沐川县地方志工作“十二五”规划》是乐山全市11个县(市、区)中出台的第一个“十二五”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