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商代的社会基本群众被称作“众人”,在殷虚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多次出现。但是,到了周代以后,“众人”作为特定身分的意义却消失了,即或在某些场合偶然出现,也只是被当作多数的数量司使用着。那么,作为商代的基本群众的“众人”,经过改朝换代,进入周代之后,他们都到哪里去了呢?原来,商代的基本群众叫“众人”,周代的基本群众叫“庶人”,称呼变了。但商代的“众人”,其地位同于“小人”,即自由人这个社会集团中的普通人民群众;而周代的“庶人”,地位却不同于“小人”,他们下降了一个等级,变成了不自由的被保护民,成为“被剥夺了一切公权的平民”(恩格斯语)了。所以,我个人认为,在中国古代,平民这个社会阶级,是西周以后才出现的。下面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
这位瞿秋白的战友,给我们找到了“钥匙”从《诗经·黍离》说起。中国古代的西周末年,周幽王姬宫涅这个昏君度过了11年的荒淫生活,结束了西周王朝。周平王宜臼东迁洛阳,周朝就式微了。《诗经·王风·黍离》以比兴手法记叙了这段故事。《黍离》以种庄稼比喻政治上的忧患。原诗  相似文献   

3.
西周春秋时期的“国人”,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弄清“国人”的构成,阐明“国人”斗争的性质和作用,对了解西周春秋时期的社会阶级关系,揭示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历史进程,均具有一定的意义。为此,本文试就我们的管见,提出一点很不成熟的看法,欢迎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补释甲骨文“众”字并论其社会身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殷商时代的“众”及“众人”在殷商时代的社会结构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过去考释甲骨文“众”字 ,多谓其作“日下三人形” ,其实这个字并不从日。它的造字本义值得重新考虑。“众”和“众人”的社会身份在殷商时代是有所变化的 ,不可笼统视之。  相似文献   

5.
孟德会  刘余力 《文博》2022,(2):69-73
洛阳伊川徐阳墓地出土两件铭文铜器,一件为西周时期的铜戈,另一件为春秋时期的铜勺。铜戈上铸有铭文“成周”二字,铜勺上铸有铭文“宔之”三字。成周戈是洛阳地区首件经科学发掘出土的带“成周”铭文的铜器,成周戈的发现进一步证明西周东都位于洛阳一带,也证明自西周中期始“成周”是西周东都的唯一称呼。“宔之”,“宔”读为主,“”为“斗”字的异体。“主之斗”铜勺是目前发现的第一件自名为斗的铜勺,铭文表明此勺是内迁至伊洛河流域的戎人首领所用之勺。  相似文献   

6.
王晖 《史学月刊》2022,(12):5-17
从西周春秋时期的古文献、金文资料以及考古发掘的天子诸侯宗庙遗址来看,西周春秋时天子诸侯代代更替的近亲三庙是父考庙、祖父庙、曾祖父庙。周天子实行七庙制,是在近亲三庙制之上加上周文武王“周庙”以及高祖上帝、后稷庙。西周春秋时期鲁国经周王朝特许,实行七庙制,是在近亲三庙制加上太庙周公庙、世祖伯禽庙以及郊祭上帝、后稷等四庙。云塘、齐镇西周建筑遗址应是西周后期修建起来的西周两座王室宗庙群,齐镇宗庙群是西周王室近亲曾祖父、祖父、父考三座宗庙,云塘宗庙群可能是王室重臣一座近亲三庙,这为周代近亲三庙制提供了考古学证据。  相似文献   

7.
再论西周孝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周孝道乃血缘晚辈对长辈的伦理规范 ,其所涉对象并非所有族人 ,仅仅是血缘长辈。西周孝之奉养内涵随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变化而变化。西周庶民阶层的孝行主要体现为奉养父母 ,贵族层的养老更倾向礼仪化 ;承继父祖之业的孝行主要为统治阶级所强调与实践。人世奉养父祖之孝通过“祭献”推及冥世祖考即为“享孝”;追溯、缅怀父祖之德与业 ,以承其志、继其业即是“追孝”。享孝、追孝祖考能强有力地增强宗族的凝聚力 ,这便成为“享孝”、“追孝”盛行于西周晚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周代家臣制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家臣的设置及其职责家臣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其文曰:“公臣不足,取于家臣。”“家”,在西周春秋时期主要指卿大夫家,是周王室和各诸侯国在地方上的政权机构。臣,是君主时代的官吏。家臣特指西周春秋时期卿大夫家内管理家族和采邑内部事务的官吏。(一)西周时期家臣的设置及其职责武王克商以后,周王朝面对新征服的广大领土,只能采取分封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分封制的重要内容是“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即天子封建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其实,并非仅诸侯分封卿大夫,周王也分封卿大夫。西周初期,周王室在王畿外…  相似文献   

9.
蔡国故城调查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国故城位于今河南上蔡县城关一带,是我国历史上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一座名城,始建于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封其弟度为蔡叔于此地,不久,蔡叔度与管叔鲜、霍叔处三人监于殷,史称“三临”。《史记、管蔡世家》载:“武王既崩,  相似文献   

10.
丁兰 《江汉考古》2004,(2):64-69
壁龛在各地楚墓中均有一定数量的发现,本通过综合分析湖北地区带龛楚墓的流行时期、分布区域、墓主身分、头向、随葬品及不同时期带龛楚墓的比例关系等,揭示湖北地区带龛楚墓的一般特征,并进而认为湖北地区带龛楚墓为庶民墓的埋葬形式之一,而非某一特定“族”的葬俗。  相似文献   

11.
西周、春秋时期,在今河南南阳之南、汉水之北,有一个名为邓的诸侯国。而邓国的国都在哪里?历史上多有异议。近年来学术界争论更加激烈。笔者认为,西周、春秋时期的古邓国都城,秦、汉、魏、晋时期的古邓县在今河南邓州市(原邓县)境内。  相似文献   

12.
春秋时期已实行多种制度对职官进行考核.如复事制、社会调查、巡视制、上计制等。春秋职官考核制度承西周之制,并有发展。春秋职官考核制度与西周最大的区别有三方面:一是考察的主体不同。西周担任考察百官的主体是周天子.而春秋已变为各诸侯国各自进行考核与管理了。二是考核的对象不同。西周考核的对象是各个诸侯与西周王朝中央与地方的属官.而春秋则变为各诸侯国的属官。三是考核方式的不同。春秋考核方式除沿袭、改造西周之制并有创新。除把巡狩与述职改为巡访与复事,叉实行上计制与社会调查、巡访与复事制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春秋时期职官考核制度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3.
2007年在三门峡市李家窑遗址西南部,清理了一批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墓葬。现介绍的4座墓均为小型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有陶、玉石、骨等质地器物,年代为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为研究豫西地区两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中后期岭南的地方社会与家族文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讨论家族文化对岭南地方社会的影响 ,指出明中叶家族文化在地方上的发展一方面是儒家文化对基层社会渗透的结果 ,另一方面也是嘉靖年间在“大礼议”问题激起民间修祠祭祖之风的影响下 ,岭南庶民土著利用国家认可的伦理规范来确立血缘和地缘组织合法性的过程。虽然庶民宗族到了 18、 19世纪才趋于普遍 ,广东宗族社会在 18世纪才逐渐成型 ,但在 16世纪 ,岭南庶民及土著的造族活动已经开始。时士大夫所建构的家族已成为地方族群用以提高其身分地位的文化资源 ,民间造族活动开展的契机遂在这种情况下形成 ,而岭南家族社会的雏形也在珠江三角洲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5.
正前言近一二十年来在台湾口述访谈的风气大开,可谓众声喧哗,成果丰硕,由庶民角度出发的历史成为最能吸引众人目光的叙事。口述访谈是透过深度访谈以发掘个人记忆而形成的历史,因此西方学者开始探索历史和记忆之间的关系,并进而讨论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哈布瓦斯则认为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  相似文献   

16.
高敏先生对云梦秦简深有研究。读其《云梦秦简初探》(增订本),深为敬佩。但难免有疏漏之处。如对秦简中“男子”一称的解释,尚可商榷。高先生在此书中,收入了《秦简中几种称谓的涵义试析》一文。此文认为“士伍”相当于当时史籍曾广泛使用过的“庶人”或“庶民”,“男子”有别于“士伍”。这些是正确的。但同时,先生又认为“秦简中的‘男子’并不等于‘庶人’或‘庶民’,而  相似文献   

17.
西周金文与文献中的“邦君”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认为西周的“邦君”,在周立国之时是周人对天下所有众邦国之君的泛称,而对一些异姓盟邦之君则称其为“友邦君”。周王室大规模分封之后,“邦君”主要指未被周王“授民授土”的邦国之君。“邦君”在其邦内自有自己的职官系统。至西周晚期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诸侯与“邦君”的概念逐渐混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8.
番国是春秋时期汉淮地区的一小国,史不见载。本文通过对番国青铜器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认为:番国并非吕(甫)国,而番国青铜器铭文中的“番君”亦非文献中的“沈尹氏”。番国早在西周时就已存在,春秋时期其地望在今河南南部的固始、信阳、潢川一带,后为楚所灭,其族融入楚国成为楚之潘氏,在楚国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袁伟 《收藏家》2006,(4):37-41
历史上的东周时期,指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从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到战国封建制度的初步确立,社会经历了一个大动荡、大分裂的过程,诸侯称霸、列国争雄。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东周是一个相当特殊的阶段。春秋时期玉器分早、中、晚三个阶段。春秋早期玉器仍延续西周晚期的制玉风格,器型、纹饰、雕琢工艺等方面均与西周晚期玉器无明显差异;春秋中期玉器从目前出土情况来看,多用于祭祀,这一点从出土器物上多涂有朱砂,也能说明此期玉器主要为祭祀性质的礼器;到了春秋晚期有了明显变化,主要的品种…  相似文献   

20.
伯(?)父瑚,又名簠。瑚与簠均为盛放食物的器具,郑玄注:“方曰簠,圆曰簠,盛黍、稷、梁器。”据考古资料,伯(?)父瑚是 1981年5月中旬,发现于陕西省扶风县黄堆公社齐镇村附近的一个灰坑中,该器物应属西周晚期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