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A Curious Coin     
  相似文献   

2.
3.
潘世杰 《收藏家》2010,(9):88-88
日前,“言恭达书法长卷收藏仪式暨作品集首发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向言恭达颁发了收藏证书。此次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书法作品是言恭达以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胡锦涛主席的祝酒词为题材创作的大草长卷。  相似文献   

4.
2008年年底笔者在山东青岛的古玩市场从一位经营古钱币的好友手中购得一枚奇特的行书折二版的元祐通宝(插三下),此钱是从山东诸城附近2008年大量出土的宋代钱币中挑选出来的,同坑还出土了一枚乾道背“正”篆书版。  相似文献   

5.
硬币作为“货币”,乃是“最一般的商品等价物”;硬币作为“收藏品”,则是一件富有历史文化意义和艺术欣赏价值的“商品”。正像所有的工艺品或艺术品一样,硬币有它自己的设计→生产→发行等一系列过程。设计中有“评选”,发行中有“评论”,最后还有“评奖”。本文主要以纪念性收藏币(纪念币)为例,谈些点滴所见所知。(一)先说设计。正如商品要有工业设计一样,硬币设计是最基本和关键的一环。广义的设计或策划应包括:主题的选定(立项),币材和币形的选用,制作工艺的安排,发行量的确定和正背面币图设计。这些因素综合决定了纪念币的收藏价值和未…  相似文献   

6.
杨光 《文物春秋》2004,(3):66-68
1973年4月,河北三河县发现一处钱币窖藏,共出土战国时期的燕刀币1000余公斤。由于受条件所限,关于这批刀币的资料一直未能公布于众。最近笔有幸见到此批刀币标本,并作了整理分类,现将有关情况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7.
回鹘是维吾尔族的祖先,高昌回鹘国是立国于吐鲁番盆地长达五百多年的少数民族政权,其国曾经铸行双面回鹘文铜钱和单面回鹘文铜钱,这两种铜钱形制规整,文字优美,可说是西域古钱币中的珍品。研究这两种回鹘文铜钱,不但对阐发吐鲁番地区的经济史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研究中国古代货币史和维吾尔族史也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研究拜占庭文明的方法,分析拜占庭东正教和拜占庭神学的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对拜占庭文明与中世纪西欧文明的比较,说明拜占庭文明的独特性以及拜占庭文明在中世纪基督教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10.
陈晓亮 《东南文化》2016,(6):95-101
中国近代始有机制币,铸造机制币的核心技术部件是铸币模具,包括祖模(亦称原模、母模)及工作模。由于多种原因,铸币模具存世量稀少,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南京博物院藏有十八件近代铸币钢模,是目前已知世界范围收藏中数量最大的,为研究中国近代经济、货币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历史文献资料和西藏铜币照片的基础上,介绍了西藏铜币发行的原因以及发展的概况。西藏铜币的不断发展是科技进步推动的,同时也见证了西藏人民同中国各族人民积极改革,抵制西方列强侵略。  相似文献   

12.
2004年的7月,是辽宁省桓仁县双喜临门的日子。一喜桓仁县五女山高句丽王城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二喜《五女山志》出版发行。笔者有幸读到《五女山志》,深感这是一部独特的专志。一独特的意义《五女山志》的问世,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角度审视,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肇东县位于黑龙江省的西南部,是金代"肇基王绩"之地.自1979年三四月间在肇东县四站公社的复兴大队和新立大队,即八里城附近连续出土两批窖藏铜钱,总计约3万枚.通过对这批铜钱的清理研究,已知铜钱年代上至战国,下到辽金.  相似文献   

14.
曹昳 《中国钱币》2008,(1):30-34
一、甘肃造币史简介1.天水造币史简介民国九年(1920)二月,甘肃督军兼民政长张广建任命孔繁锦为陇南镇守使。孔繁锦到任后,鉴于市场货币奇缺,以致贸易阻滞,又见各省铸造铜币获利甚丰,遂从津、沪购置造币机器在天水设造币厂铸造铜元。因铸当十铜元无利可获,于是仿造“四川铜币”制,将陇南范围内的制钱尽量搜刮起来,利用翻砂法铸造当百铜元(即天水沙板)。直到民国十三年(1924),因商民怨声四起,孔才废止沙版铜元,同时开铸“孔造五文”和“中华民国十文”两种机制铜元。这两种机制铜元在民间极少见到,显然并没有大量铸造流通过。市面上“孔造五文…  相似文献   

15.
王东 《中国钱币》2009,(1):42-44
1999年春节刚过不久,我在乌鲁木齐市一文物商店意外见到一枚金质花钱,正面楷书文字内容为“长命百岁”,穿口左、右外廓各有一枚打压戳印文字,内容分别为“阿金”、“同兴”。背面楷书文字内容为“反帝青年”。  相似文献   

16.
箕侯、朝鲜侯、乐浪朝鲜,是殷遗在我国东北历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是在当代考古学界研究的新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史事研究,认为东汉末注释家关于箕侯、朝鲜侯均在乐浪的说法,是一种误注.提出箕子东迁在辽西,朝鲜侯国未亡入海(乐浪)前活动中心在辽东.同时重点把史事的研究同出土刀币的研究结合起来,探讨两式刀币有关的问题,提出圆折式刀是朝鲜侯货币,方折式刀是燕国货币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17.
1991年8月,河南省安阳县伦掌乡盂村(岳城水库南区“柏阳城” 战国遗址南1500米处)出土一古钱窖藏,计160余公斤8万余枚。我们征集到其中的20余公斤,现经初步整理报告如下。 一、出土概况 据发现人称,古钱原放在一灰陶缸内,距地表0.5米,在出土过程中陶缸被打碎,残存陶片上饰有花纹,无盖。出土时钱币多成串放置在一起,大小相混,锈蚀严重,有穿系痕迹,呈长条形盘放其中。据初步整理,该窖藏数量大,种类丰富,有较多的珍稀币种,是安阳地区近一时期发现较重要的古钱窖藏之一,实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二、钱币类别…  相似文献   

18.
2017年7月,河北正定县城内镇州街基督教堂南侧施工现场发现古钱币窖藏。经清洗、辨识和分类可知,这批古钱币大部分为年号钱,共56种,分别铸造于汉、隋、唐、五代、两宋、金、元7个时期,钱文有真、草、篆、行、隶、瘦金体及蒙古八思巴文7种字体。其中年代最晚的是元代的至正通宝,说明该钱币窖藏的年代不早于元顺帝至正年间。  相似文献   

19.
制钱铸造在庚子之变中遭受重创,此后经历了一个艰难规复、地方实践、观念转型、民间转向与最终解体的复杂过程。面对庚子后的钱荒危机,清政府通过批准开铸铜元、重建中央铸钱局、改铸新制钱、推广粤式制钱等钱法改革,于光绪三十三年初步规复传统的制钱铸造体系。但随着各省对铜元余利的倚重与货币本位制改革的推进,朝野人士对主、辅币关系形成新的认识,铜元超越制钱被纳入主辅币方案,一文铜元亦在光绪三十四年逆转一文制钱成为推行全国的一文新钱。由此,钱法改革从属于本位制改革,政府币制改革观念亦由银钱并行、分层开展转型为统筹划一、建立银本位,故制钱被排除在新币制之外,长期亏赔的宝泉局最后亦被撤销。同时,民间私钱历经泛滥与衰落之后,在宣统朝转入消亡期。至宣统三年,虽然官私制钱仍在广泛流通,但相关铸造活动已全面停止,这标志着自秦代以后运行两千余年的传统铸钱体系最终解体。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