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0年清华简《楚居》正式公布后,引起国内外楚史学界的极大关注,而"京宗"作为《楚居》中的重要名称,却一直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楚居》中与"京宗"相关的文字如下:季连初降于騩山,抵于穴穷。前出于乔山,宅处爰陂。逆上汌水,见盘庚之子,处于方山,女曰妣隹,秉兹率相,詈由四方。季连闻其有聘,从及之盘,爰生郢伯、远仲,毓徜徉,先处于京宗。穴酓迟徙于京宗,爰得妣列,逆流载水,厥状聂耳,乃妻之,生侸叔、丽季。丽不从行,溃自胁出,妣列宾于天  相似文献   

2.
清华简《楚居》言楚人先祖季连初降于騩山,即今河南密县与新郑、禹县之间的具茨山,因氏族社会晚期鬼方氏族人大隗(媿)支系南下在这一带活动而得名,是上古时期中原地区有名的望山。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分析,《大戴礼记》、《世本》等所载楚人远祖陆终所娶的鬼方氏妹女嬇(媿),则应是来自騩山一带的大隗族人。说明季连一支较祝融八姓其他族系具有更为浓厚的戎狄鬼方氏血统,这是我们在探索芈姓楚人的渊源及其文化成分时不应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张峰 《江汉考古》2022,(1):116-121+28
楚简屯、毛、丰、屰四者字形相近,尤其在合体字中,极不易区分,书手存在误写,学者存在误释。弄清四者之间的详细区别可以释读相关文字。如《清捌·邦家处位》简1■当释为“逆”,简7和8的■可能为《说文》“■”字异体,《上八·志书乃言》简3■似也当释为“■”。它们所从的“屰”有时可以简省最下一横笔,故《上九·灵王遂申》简4的■也应释为“逆”,《上八·命》简2的■也可能释为“■”。这种形体的“屰”是楚简常见写法,与毛、丰、屯,尤其是毛、丰字形基本相同,需要结合辞例辨别。另外,《清柒·越公其事》简32的“■足见”可能读为“指挛足蹇”,指的是手指屈曲、足跛。  相似文献   

4.
王川 《巴蜀史志》2009,(5):57-58
明代徐霞客(1587-1641)以前二千多年,古人认为,长江源于岷山。《禹贡》曰:“岷山导江”。又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岷山“大江所出。”《山海经·中山经》记:“岷山,江水出焉。”不知其若干万年,岷水冲积出成都平原。《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种)。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长江文明,起源于这一片广袤的旷原。今川西各地,出土乌木为宝.数不可计。直径有二三人之围、长十余丈之巨者。可见莽荒时代,成都平原为苍茫林海.浩瀚无边。  相似文献   

5.
楚人(族)的起源地及其迁徙路线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楚史研究者的艰难研究课题。清华简《楚居》的面世,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本文在既有楚人源于关中平原观点的基础上,指出《楚居》12个早期地名皆在今陕西省境内:"畏阝山"即蒉山,在蓝田县境;"穴穷"即镐京,在西安市西;"乔山"即峣山,在蓝田县与商州区之间;"爰陂"即原陂,在蓝田县境;"汌水"即灌水,今赤水河;"方山"即华山,今华山山脉;"盘"即蕃,"京宗"即郑荆,皆在华县境;"哉水"即兹水,今灞河;"屈"即冢,今商州区境;"鄀"即上鄀,在洛河、丹江上游;"夷屯"即丹阳,今商州区境。这些地名位置的落实,为楚人源于关中平原的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为楚文化之谜的破译奠定了新的历史地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洪北江《贵州水道考》,以班志、水经酈注比附考证,多能精合。于唐以后专门之书,与明郭子章《黔记》、清田雯《黔书》、齐召南《水道提纲》皆多所纠正。兹将其经流之水,与古书有名之水,皆溯源竟委,比附古名,录其大略以便记忆,且他日若有所得,亦更证订之也。沅水,源出子黄平县重安长官司北,金凤山山南,即重安江也。经古郡二:牂柯,武陵,经今县黄平、都勾、麻哈、清平、八寨、平越、镇远、施秉、开泰、天柱至湖南之黔阳县,合无水,历辰、常德、长沙为洞庭入大江经流之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研习《岳麓书院藏秦简(壹)》基础上,对其中五处简文的训释、句读等提出了新的看法:《为吏治官及黔首》简2贰"里中"指所聚居的里中;简20叁"毄"读作系,训作约束;简23叁""读作蒐,訓作聚集;《占梦书》简27贰"梦死者复起更为官(棺)郭(椁),死者食,欲求衣常(裳)"是一例梦占,而非两例;简34壹之梦占可与《左传》中一则记载对读。  相似文献   

8.
《孟子·离娄》载,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孺子歌所提“沧浪水”,著于书者有五:“一在于鲁之峄县;其四则皆在楚地。一见于武昌兴国州,一见于常德之龙阳县,即屈原遇渔父处也,一见于安陆之沔阳州,一见于襄阳之均州。”(注) 据《均州志》记载:“汉水发源处是在陕西、甘肃两省相交之幡冢山。它起初流域称为‘漾水’。东流到陕西省汉中府南郑县  相似文献   

9.
福歌  荘典  江峰松 《神州》2020,(5):36-36
导语:两千多年来,《大享经》一直隐于《道德经》、《南华经》和《易经》之后,正如龚淳隐于贾谊和晁错之后;《大享经》一直以《龚氏家训》这种特殊形式深藏于龚氏家族,正如枉山枉水以善卷道德文化深藏于常德德山。今天,当我们试图拨开国家人文历史之重重迷雾,求证还原《道学三经》之元始经笈和哲学脉络,蓦然回首,那隐蛰千年的《大享经》关于“道德享”的三维世界观和十步大享方法论,竟似以国学、道学、家学深深植入中华民族基因中。  相似文献   

10.
水利类孙叔敖与芍陂孙叔敖(生卒年不详),春秋楚庄王时安徽淮南霍邱人。公元前597年左右,他主持修建了著名的芍陂水利工程。《淮南子》载,“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类之田”,即根据自然地形,运用水平原理,从今河南固始县西北部把发源于大别山之水,引到芍陂(今安徽寿县境内的安丰塘),形成一座“陂径百里”(《通典》)的大型蓄水工程,而且“陂有五门、吐纳川流”(《水经注·肥水注》)。即相度地势,开凿溢水和泄水口道五处,用以调节水量,又开凿子午干渠多处分  相似文献   

11.
仔细分析字形,郭店简《语丛三》简20中旧释为"春秋"之字或当改释为"告穆","告穆"当读为"昭穆";结合中山王器中的"■"字,将清华简《管仲》简6中的"贤■以亢"读为"贤德以伉"。  相似文献   

12.
人工染色是玉器制造的重要工艺,早在一、二千年前,我国的玉器制造就采用了染色工艺。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记述:“又东三百七十里日侖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英(艹丹隻),有木焉,其状如谷而赤理,其汁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日白(艹处口),可以血玉。”郭朴注曰:“血,谓可染玉作光彩。”(《山海经·南山经第一》)这是对染玉工艺的明确表  相似文献   

13.
上博六拾遗     
本文考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若干简文的释读。指出《竞公疟》简8中之""读作"",约束之意。《慎子曰恭俭》简5之"筱"当读为"铫",为农具大锄。简文"送(蹲)畎备(伏)〈(亩)〉"即或蹲于畎或伏于亩,与《晏子春秋》之"蹲行畎亩"(或蹲或行于畎亩)语义相仿。将《用曰》简19有关文句释为"又(有)眛【=(昧昧)】亓(其)不见,不〈而〉卲(昭)亓(其)甚明;又(有)泯=(泯泯)之不达,而(显)亓(其)甚章(彰)。"并指出简文前后两句话其实语义相仿,大意是指某些人昏昧不能见或不通达,却喜欢向人昭显其十分彰明。  相似文献   

14.
《西天路竟》笺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伦敦博物馆藏敦煌写本《西天路竟》(斯坦因S·0383)为北宋乾德四年(966年)诏遣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西域求法中之一沙门行记,与同次赴印之《继业行程》、及《宋史》、《佛祖统记》所记行勤等路程皆合,旧以为唐域五代写本者,误也。此本有明显之省略,间有脱误,因抄倒而注有钩乙符号者多达三处,尤为传抄而非原本之证。原本必详于此,但巳无考,即此写本亦未见引于故书。虽所记较简,然而首尾完整,自宋东京开封一直到南印度海边,大抵皆实地所经,此可贵者一;唐以后入印行程  相似文献   

15.
清华简《保训》疑啎举例(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训》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最早公布的一篇,引起学界热烈讨论。然相关释读尚存疑啎,未有定谳。其中简1"自■水"的"■"即"溃",当读作"頮"为宜,或作"沬"、"靧",训洗面。简2所见"■",似相当于《尚书·顾命》的"渐"。简7所见"三降之德",亦聚讼纷纭。"三降"的行为主体是虞舜,时间在其"受厥绪"之前。文献称虞舜"三徙成国",正是其"三降之德"的注脚。  相似文献   

16.
云冈石窟早在北魏开创之际并无“云冈”之称,而是以“武州山石窟寺”(也作“武周山”)之名而出现的。“灵岩”、“云冈”之称约始自明嘉靖时。①据道宣所撰《广弘明集》中记载:“……谷深三十里,东为僧寺,名曰灵岩。西头尼寺,各凿石为龛容千人。”由此可知,唐代云冈石窟被称作“灵岩”的同时,还有一处“尼寺”存在于“灵岩”之西。从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得知,北魏时云冈石窟也有一处比丘尼居  相似文献   

17.
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有五处共使用六个"隋"字,文物出版社印行本中都译为"睢",殆以音近之故欤?但睢即尻部,于帛书文义颇难相合。152行"(?)华,以封隋及少腹",169行"赣戎盐若美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1982年2月江苏盱眙县南窑庄发现古代一处窑藏:一个金兽覆盖在一个铜壶之上,壶内装"郢爰"金版十一块、金饼二十五块。这是考古上一次重要发现。《文物》1982年第11期刊载《江苏盱眙南窑庄楚汉文物窖藏》一文(以下简称《窖藏》),作了比较详细的报道和探讨,不少意见都是正确的。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是除楚币郢爰以外文物的国别和年代,尤以铜壶的铭刻文字与国别的考释最关重要,目前存在分歧意见也较大。  相似文献   

19.
《沙州城土镜》之地理调查与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为适应庞大的国家行政管理之需,十分重视地方志书的纂修,遂有图志(如《元和郡县图志》),图经(如《沙州都督府图经)、图(如《十道图》)、志(如《括地志》)书(如《蛮书》),录(如《南诏录》),记(如《扬州记》)等多种类型方志著作的问世。迨及五代,继唐之遗风,方志纂修沿而未辍,又新出现了《地境》、《土境》一类的志书,敦煌出《寿昌县地境》与《沙州城土镜》(p.2691背)即是此时期作品。仅依这二部志书观之,五代时期《地境》、《土镜》的特点为,胪列一地位置、山脉、河川、湖泽、城池、宙宇等主要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而予以简要叙述,所列条目既粗,且记述又略,每一条目之下仅寥寥数言,虽记载过简,但一卷在握,对于一方地理事物亦可概知。这与如《沙  相似文献   

20.
南涿水试考     
《水经注》记载了两条涿水 ,一条是卷 12《圣水注》所记流经涿县的涿水 ,在今河北涿州市境 ,我们称之为南涿水 ;一条是卷 13《漯水》所记注入漯水的涿水 ,在今河北涿鹿县境 ,我们称之为北涿水。历为涿县、涿郡、范阳郡、范阳国、涿州治所的涿城是因哪条涿水而得名 ,南涿水的源流、流向怎样 ?长期以来聚讼纷纭 ,莫衷一是。本文经过考证 ,认为今涿鹿县南部的东、西灵山古称涿鹿山 ,南北涿水因分别发源于涿鹿山南北麓而得名 ;南涿水包括小西河 (紫石溪水、矾山水 )、紫石口以下至铁锁崖的拒马河 (巨马河、涞水 )干流和北拒马河(桃水 )三段 ;汉代至南北朝时期这条河流已经主称桃水 ,但仍保留有涿水之名 ,应劭“涿水出上谷涿鹿县”和《水经注》中桃水涿水互称即其实例 ;北宋时期的涿水涿河仅指今北拒马河主河道 ,这一名称仍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涿水之名与古涿鹿山 (今东西灵山一线 )某种联系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关于南涿水“源出保安州之涿鹿山”的记载虽然晚出却是富于启发意义并暗合历史事实的观点 ;历为涿县、涿郡、范阳郡、范阳国、涿州治所的涿城是因南涿水而得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