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丹麻的景色像画卷,悬空里看,轮子秋转在个云天;七彩袖艳来安召舞欢,阿姑们憨,盘绣们扎哈的好看.” “五峰北山老爷山,威远酒醉倒了酒仙;五月的云来六月的天,花儿会要唱个心里的牡丹”. 伴着清脆悦耳的“花儿”,从峡谷到平川、从树林到田野,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摩肩接踵赶来.有备而来的歌手们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撑着花伞、穿着七彩袖新衣的土族阿姑和穿黑马甲戴小白帽的回族小伙,还有一身锦缎藏袍的藏族姑娘,他们从四面八方涌向会场,龙王山下一年一度的丹麻土族“花儿”会开始了.  相似文献   

2.
土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土族歌曲种类很多,有“花儿”、“宴席曲”、“喜歌”等。其中,“花儿”是流传最广的一种。“花儿”是山歌。除平日在山间、田野传唱外,每年四月,麦苗发青时节,各地都要举行“花儿”会。人们欢聚一起,支起白帐篷,进行唱歌比赛。即兴编词,一问一答,对唱如流,相持两三日。土族“花儿”格式以四句式为多,前两句比兴,后两句表达实意。另外,还有“拦腰斩式”及三句式。土族“花儿”最明显的民族特点是结尾音拖长而下滑,给人以深沉的感觉。土族“花儿”调令有“好花儿今”、“杨柳姐令”、“马营令”等。…  相似文献   

3.
沙盘 《丝绸之路》2012,(19):78-80
郑晓红说,冶力关住着个地地道道的"花儿"把式李廷明,他年轻的时候被称为"花儿王子",现在老了,省掉一个字,人称"花儿王",民间认同的"王"、"王子"可都不是虚的!郑晓红想听原汁原味的野"花儿",考虑到自己是女同志,担心"花儿王"不愿唱或放不开。我一来,她有了希望;我本来对这种民间艺术也很着迷,打算学几首歌,外地朋友来了,唱给他们听。于是,开始筹划拜访"花儿王"。几经周折,终于成行了。  相似文献   

4.
7月17日是农历六月六,第七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丹麻分会场暨丹麻土族花儿艺术节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文化广场举行。各地区花儿歌手汇集在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丹麻镇,以花儿赞盛世,放歌新农村。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10月24日,"花儿艺术研讨会暨丹麻土族花儿艺术团成立大会"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文化广场举行。原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玉兰以及青海土族研  相似文献   

6.
序言三川土乡美人间,好景点就在那眼前;唱声花儿把它赞,为旅游谱写了诗篇。七彩故乡好家园,家乡人有责任宣传;瓜果飘香米粮川,鲜红花由我们浇灌。土乡之景一喇家遗址喇家遗址美名传,记录着文化的渊源;黄河泛滥袭人间,老百姓遭下的灾难。  相似文献   

7.
大拙  张翔 《中国土族》2008,(4):12-12
10月24日,“花儿艺术研讨会暨丹麻土族花儿艺术团成立大会”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文化广场举行。原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玉兰以及青海土族研究会、青海省文化馆、青海省花儿研究会、三江源文化研究会的有关负责同志出席成立大会。  相似文献   

8.
这里是土族的发祥地;这里是"花儿"的故乡;这里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巍峨的龙王山雄浑壮美,神秘的爱情树巍然挺拔;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清澈的丹麻河缓缓流淌,广阔的锦州牧场水草丰美。  相似文献   

9.
著名"花儿"王子马俊曾有一句戏言:青海的"花儿"在河湟,河湟的"花儿"在民和,民和是"花儿"的窝窝。的确,作为河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民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是"花儿"创作的富矿区,也是"花儿"广为传唱的流行区,其境内流行的曲令多达十数种,大小"花儿"会也有五六个,尤其以七里寺"花儿"会为最。其传唱流行的"花儿"可以说基本上涵盖了河湟"花儿"的绝大多数,特别是七里寺"花儿",是民和地区"花儿"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有其传承发展的重要价值。因而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土族人民和汉、藏、回等族人民交错杂居,创造了丰富的土族文化。这里本人仅就土族语言中"三"的丰富含义探讨一二,  相似文献   

11.
青海"花儿"是流传于青海地区各民族中的一种口头传唱的民歌,是一种质朴生动的民间文学形式,它的主要功用是表达男女间互相爱慕的思想感情,兼有讽刺和劝化的作用。正因为"花儿"的这种功用,所以"花儿"也被视为"野曲",禁止在家里或某些严肃的场合演唱,只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下如民间庙会、"花儿"演唱会,或者在野  相似文献   

12.
素夫 《中国土族》2010,(Z1):32-33
半个世纪前花儿研究者张亚雄先生在《花儿集》中称":青海是花儿的家乡!"的确,在青海有山的地方就有花儿,有水的地方就有花儿,有田的地方就有花儿,正如花儿所唱":一把儿芝麻撒上天,脚夫哥,会唱的花儿有几千?从青海唱到天地边,唱不完,回来了还唱它三年"。  相似文献   

13.
王莉 《中国土族》2012,(3):30-31
"旋转的‘轮子秋’对着蓝天轮,彩袖飘舞‘花儿’飞扬;扯圆的璎珞对着大地轮,锦绣山川好似展翅的凤凰;吐谷浑子孙对着太阳轮,幸福的生活赛过诱人的天堂!"一首悠扬的民歌将土族的人文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七彩的衣袖、飞旋的轮子秋、动情的安召舞、甘醇的青稞美酒……无一不是土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中国西北这片  相似文献   

14.
“花儿”是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广泛传唱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盛行于甘肃临夏自治州与甘南藏族自治州接壤的莲花山一带。“花儿”,又称“少年”,属“山曲”、“野曲”,曲调或昂扬激越,或婉约悠扬,是绽放在人们心头的一朵心花。 “花儿”的历史久远。像其他少数民族、边远地域的民歌一样,“花儿会”也与庙会紧密结合,融宗教、文化、商贸于一体,十分繁盛。据莲花山“花儿会”调查组调查,“在方圆一二百里范围内,共有74场花儿会,每年自农历正月十五开始,一处接一处,一场接一场。五六月份最多,十月初一方告结束,时…  相似文献   

15.
“花儿”是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以及新疆等四省区的一种用汉语演唱的山歌,表现为粗犷、奔放、悠长、山野气息浓厚等特点,是西北民歌中最有影响的民歌之一,它是汉、回、土、撒拉等民族共同创造的,是一种以歌唱爱情为主题的情歌.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和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等地,信仰藏传佛教,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土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相似文献   

16.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时由不得个家。作为一种珍贵的民间口头文学,目前,"花儿"已经渗透进群众生活中。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花儿"这种最纯真、最优美的民歌有了更多的渴望。针对群众对"花儿"与日俱增的需求,近年来,青海省文化馆馆长颜宗成及青海省文化馆、青海花儿研究会等达成共识,各部门形成合力,积极探索,培养"花儿"人才、挖掘"花儿"曲令、扶持"花儿"产业、打造"花儿"品牌。同时,努力改变"花儿"活动自生自灭的状态,脱俗求雅,从一些"花儿"茶园庸俗调侃的低档次中走向高雅,成为"花儿"品牌的民间基础。如今,青海"花儿"已经成为一种有较高知名度的青海文化品牌,随着东西部文化的交融,它正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多年来,青海省文化馆馆长颜宗成先生一直孜孜不倦地在"花儿"园地中辛勤耕耘,以强烈的文化自觉,潜心发掘、积极保护、大胆创新青海"花儿"。本刊特编发他撰写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青海省打造"花儿"品牌的工作实践及思考》一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正宁夏"山花儿"以其秀美和独特,成为中国西北"花儿"家族中的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性的品种,是宁夏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鲜活的文化标识,自然也是宁夏回族与其他各民族乃至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首选。2006年"宁夏回族山花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由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申报的"花儿",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8.
市场呼唤“花儿“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儿”是青海的百科全书,它发展的轨迹,客观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方面面,它既有历史的传承性,又有时代的独特性。因此,抓住历史机遇,努力打造“花儿”品牌,全力推动“花儿”走向市场,逐步形成产业,从而为青海的大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是“花儿”学在新时期的重要使命。“花儿”产业要与经济、文化协调发展“花儿”学要找准与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坐标。“花儿”研究要引导“花儿”发展。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花儿”学不仅包括理论研究,而且有“花儿”的演唱与发展,应是一个稳定、完整、科学的体系。几次“花儿”研究热表明,每一次的“花…  相似文献   

19.
在苍莽的西北高原,旅人们常常有这样一种经验:远行困乏苦寂之时,一曲突然而发的高亢悠扬、深沉苍凉的“花儿”,会如焦渴之时的一瓢清泉水,饮之沁心,品之提神,倏觉精神抖擞,一切烦忧便化解为身外的烟云了。不了解“花儿”,就不了解中国的大西北。这话说得并不夸张。不了解“花儿”,你便少了一个了解大西北风俗民情和高原人气质、才情的窗口。“花儿”是具有独特风格的西北高原民歌。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花儿”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宠爱,几乎是男女老少人人都会唱。对在黄河、洮河的陡浪上疾行的勇敢的筏子客,“花儿”…  相似文献   

20.
尽管住在《诗经》里的爱情,和滚滚的大塘土里飘出的那些无限宽解人愁绪的土族"花儿"所唱的爱情,长得很像,但在《诗经》中,我看到古人的爱情横平竖直地写在纸上,我在老家听"花儿",就感觉土乡的爱情就站在一道道草长莺飞的山梁梁上,就蹲在鱼来鱼去的山溪旁,人们一抬手,就能摸到她红润的脸庞.那些走出《诗经》门槛的女子,来到这个山高水长的土乡就迷路了,就再也回不去那个绫罗绸帐的《诗经》里,就只好呆在这个手工缝制的布衣的《诗经》里,辗转反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