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高军峰 《江淮文史》2010,(4):137-146
经过“文化大革命”前几年的文斗和武斗,“打砸抢”、“破四旧”和“全面夺权”,教育制度和教育路线已面目全非。教师被打成“臭老九”,“夺权”使“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代理人”进入了“牛棚”。加上废除考试、开门办学、推荐招生、工厂办校、实施“上管改”等形形色色的运动,这一切不但极大破坏了各级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而且严重地阻碍了各级教育的正常发展。为了稳定教育秩序,1968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  相似文献   

2.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在神州大地上的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是在特定背景下发生的特殊政治事件。这场运动前后历时十年,给全国人民留下器梦一般的记忆,特别是运动初期的除“四旧”和接着的所谓批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批修正主义黑线、批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以及“抓叛”、“挖特”等极端做法,真正是“触及到了每个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杨成武和杨勇、杨得志被毛泽东风趣地称为“三杨(羊)开泰”。杨勇、杨得志已先杨成武而去。1955年首次授衔时健在的上将如今已经寥寥。一代名将杨成武,在史无前例的“文革”风暴来临后,也难逃厄运,被吞噬在这场“红色运动”中。  相似文献   

4.
1966年国庆之后,我从新华社被派往贵州了解“文化大革命”的情况.当时的一些所见所闻,倒也可以看出“文化大革命”兴起初期时的一斑状况。  相似文献   

5.
汤韵旋 《福建史志》2004,(1):56-57,59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由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因此,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三部分构成的。语音是语言的外在形式,词汇是所有语言符号的总汇,语法是语言符号组合表意的规则。语言本来是没有阶级性的,它不为哪一个阶级所占有和独享。但是,在“文  相似文献   

6.
康老藏书不少,但在我认识的前辈中,算不上大藏书家。不过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家中能存下几架线装书,已经是个异数了,这也是吸引我经常去她家的原因。记得天朗气清之际,罗仪凤会请来一位品貌端庄的中年妇女(据说是位修补图书的专家),系着讲究的绣花围裙,同她一起在庭院中晒书。  相似文献   

7.
“文革”期间,一支外国球队来南京进行友谊赛是件大事。不说别的,大军区首长、省市主要领导,以及该国的驻华大使和武官夫妇都要出面观看。  相似文献   

8.
涤生 《湖南文史》2010,(3):40-42
王力、关锋和戚本禹曾是“文化大革命”中响当当的知名人物。然而,当真理最终战胜虚妄,理智最终战胜狂热,“红色风暴”过后,他们的人生结局究竟如何呢? 王力:“中央文革”第一号“大笔杆子” 王力在进“中央文革”之前,就写了一系列重要文章,“中央文革”成立时,在“中央文革”内部,关锋、戚本禹、姚文元的地位要比王力低,因此说当时的王力是“中央文革”第一号“大笔杆子”,一点也不过分。  相似文献   

9.
涤生 《文史博览》2010,(3):40-42
<正>王力、关锋和戚本禹曾是"文化大革命"中响当当的知名人物。然而,当真理最终战胜虚妄,理智最终战胜狂热,"红色风暴"过后,他们的人生结局究竟如何呢?  相似文献   

10.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一种大规模的运动而闻名于世是在“文化大革命”之中。其实,作为一种就业安排,它在50年代就已开始,而且在“文革”前已部署得较为完备,组织得较为严密,操作一度也进行得颇为理想。这与当时许多中央领导人的倡导努力是分不开的。其中,刘少奇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多年前,笔者清理中共中央党校的“文革”小报资料,在成堆的油印资料中,翻捡出一份油印传单,题为《给全体共产党员的紧急呼吁》(下称《紧急呼吁》)。这是一篇鲜明地反对“文革”的檄文。传单署名是一个共产党员。在“文革”的“恶攻”罪行中,应属于“反革命匿名信”一类。传单的落款时间为1967年2月。这个日期,正是“文化大革命”进入夺权斗争阶段,各种群众组织纷纷夺取各级各单位的党政大权,全国范围的“天下大乱”的时期。  相似文献   

12.
王勇 《贵阳文史》2008,(1):18-22
陈毅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年投身革命,是红军著名将领,新四军军长,三野司令员,解放后历任上海市市长、外交部长、国务院副总理、政治局委员、共和国元帅,一生功勋卓著,在党内和人民中享有很高威望。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陈毅一直认为是类似党内整风的运动,是教育党员和党的干部保持思想纯洁的运动,根本没有想到这是一场夺权的内乱。  相似文献   

13.
<正>经过"文化大革命"前几年的文斗和武斗,"打砸抢"、"破四旧"和"全面夺权",教育制度和建国后17年教育路线已面目全非。教师被打成"臭老九","夺权"使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代理人"进入了"牛棚"。加上废除考试、开门办学、推荐招生、工厂办校、实施"上管改"等形形色色的运动,这一切不但极大破  相似文献   

14.
1966年5月,晋东南专区上党梆子剧院来电话,请赵树理到长治参与修改汇演剧目《两教师》。赵树理同陈奇、潘公展、张仁义、李振杰等5人组成创作组,先下陵川、晋城两县几所农业中学采访,为修改剧本积累素材。此时,诬蔑建国以来文艺被一条“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号召要“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已经中央批准转发全党(4月10日),  相似文献   

15.
1960年,我从淮阴中学考取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在校期间,我认真学习,只想毕业后早点工作,能减少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没想到1965年全国开展了“社教”运动,接着又是“文化大革命”,我滞留学校四五年后才分配工作。在清华我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16.
美国政府解密文件显示,在脱离政治后,张国焘在香港期间曾与美国研究机构及美国政府有关部门接触,提供了其对当时中国"文化大革命"的一些看法及认识,他的观点自成一家,其中很多是不了解情况的妄测之词,也有不少诬蔑言语,有些推论也有着些许"先见之明"。  相似文献   

17.
李海 《江淮文史》2004,(2):91-94
“反右”斗争之前,我在合肥工业大学担任校长办公室秘书兼民革支部主委,曾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革”一爆发,我又被“打翻在地”,其后的遭遇,一言难尽。“革”结束后,我的“右  相似文献   

18.
刘志青 《纵横》2011,(11):58-62
“赫赫沙场旧威风,顶住青年小将几回冲” 1966年8月8日,中共中央八届十一中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意见,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林彪和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副组长江青等人,为了达到篡党夺权的野心,利用毛泽东的崇高威望和人民群众对一些社会阴暗现象的不满情绪,蓄意把“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推向极端。  相似文献   

19.
张力平 《文史博览》2013,(11):64-64
“血腥”和“愚昧”是“文革”的两大特点。十年浩劫,满是荒唐,“打鸡血”便是一例。一边是大破“四旧”封建迷信,一边却又迷幻于“神水”、“圣水”、“打鸡血”、“喝胃宝”、“甩手疗法”等“神奇”、“科学”和“专业”的“养生绝招”,“文革”让人啼笑皆非。  相似文献   

20.
史无前例的“化大革命”是一场骇人听闻的摧残化、迫害知识分子、打击革命老干部的暴力行为,是人类明史上的空前浩劫,那些知识越多、化情结越深、对革命贡献越大的人,受到的伤害也就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