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戊戌政变后,康梁等保皇领袖曾在全世界华侨社会中建立了庞大的保皇组织,美国华侨社会成为海外保皇势力的中心。美国华侨在组织上和财力上对保皇派做出了重大贡献,保皇党人在开启华侨民智,推动华侨对祖国的关注和认同,进而促进华侨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保皇派的活动对华侨政治认同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康有为是公车上书的头儿,戊戌变法的主角,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但后来革命向前了,康有为却由主张维新到维护封建,由反对革命到拥护复辟,终于日趋堕落,拉车向后。关于康有为的早期思想,论者甚多;而对他政变后筹组保皇  相似文献   

3.
庚子勤王运动中,保皇会设总局于港澳,在何东、何廷光等港澳人士的大力帮助下,利用地利之便,调度指挥筹款、聚人、购械、运械,并设法协调处理保皇会内部以及与港英当局、革命党人和其他维新人士的关系。为了担当重任,保皇会将众多骨干集中于港澳总局,分工合作,又不断加强充实人事安排。可惜康门弟子并非办事之能人,内部矛盾重重,关系错综复杂,先后实际总办者均不堪大任,令保皇会上下不能沟通配合,调度无方,指挥不灵。不仅坐失了勤王良机,而且为日后保皇会内部接连不断的矛盾冲突埋下伏线。  相似文献   

4.
清末督抚中,岑春煊貌似“不学无术”,实则心计颇深。从戊戌至辛亥,他一直与康、梁保持联系,以为宦海弄舟的进退之路。其庚子勤王.与保皇会救光绪、复新政的勤王政略暗合,行为则与徘徊观望的其他清廷勤王兵将迥异。这典型地反映出清末朝野政治关系潜在的诸多变数,从中可见王朝末世各种政治势力重新分化组合、错综复杂的种种异相。  相似文献   

5.
保皇会的宗旨歧变与组织离合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桑兵 《近代史研究》2002,1(3):41-99
戊戌变法以来,在变法与自主、复辟与革命、勤王与民政、讨满与保皇等观念决策的对立下,围绕革命与保皇的宗旨选择取舍而展开的矛盾冲突,几乎贯穿整个保皇会的历史,并且几度导致保皇会的内讧甚至组织分裂。由此可见,“革命”在被固定化神圣化之前,并非革命党人的专利;同是革命取向的政派或个人,也有政略的不同与利害的冲突。革命与否的分界,仅仅依据组织系统并不能够划分清楚。粱启超、欧榘甲等人的革命宣传,虽然遭到康有为的严厉压制和同门的牵制掣肘,他们自己多少也有些犹疑不定,因而言词不免模棱两可,但所传达的信息还是相当明确。对于造成“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的时势起到重要作用。由于保皇会后来讳言此事,其他方面的记述又有受日后时势变化影响而生的褒贬,相关史料则相当片断,学人对于有关人事及其动机作用的分析判断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在考辨史料史实的基础上,以相关人事前后左右的联系为参照,可以在重建历史事件过程的同时,透视保皇派言革人物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6.
华侨历史源远流长,世界各地遍布华侨文化遗产。华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华侨文化遗产,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社会、文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试论保皇会失败的内部原因蔡惠尧保皇会亦称中国维新会(ChineseEmpireReformAsociation),是康有为联合加拿大华侨李福基等于1899年7月20日创立的政治联盟组织。8月4日,在域多利中华会馆举行祝光绪圣寿仪式,保皇会正式开始活动...  相似文献   

8.
战后日本论坛的华侨与华人论[新加坡]卓南生一进入日本的大书店,就可以看到不少有关中国、中华经济圈、华侨与华人问题的书籍摆在显著的书架或角落:一打开电视机,就常可看到介绍或反映中国、台湾、香港与新加坡各地“华人世界”经济欣欣向荣的记录片等节目。至于报刊...  相似文献   

9.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与梁启超流亡海外期间继续其变革中国的政治活动,保皇会为二人所依托的庞大跨国组织。然而对于保皇会如何于世界各地之成立及其运行的细节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晚清史学者一直未予足够的关注。论文根据澳洲保皇会机关报《东华新报》、澳洲保皇会档案及其他澳大利亚所藏原始文献,分析探讨了澳洲保皇会成立的动因、过程、初期活动,尤其着重展示《东华新报》作为保皇会机关报的沟通宣传职能以及澳洲分会与海外保皇会的互动情况。论文以澳洲为切入点,以点带面,构建全局视野与想象,为深入理解海外华人如何参与进晚清大变局提供新的门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墨西哥在历史上很早就发生了联系。16世纪中叶,当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和菲律宾之后,很快便以菲律宾的马尼拉为中转站同中国开展了贸易活动。随后,中国商人也逐渐来到墨西哥经商,把中国的丝绸、瓷器、手工艺品运到墨西哥销售。16世纪下半叶墨西哥城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华侨问题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周恩来曾九次访问缅甸,在解决缅甸华侨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周恩来解决缅甸华侨问题的思想,从国籍选择到解决华侨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婚姻等方面问题,均围绕华侨如何在当地长期生存和发展这一核心。历史证明,这些思想是科学的、正确的,具有务实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期,海外华侨总数已有600多万人,分布于世界各地,但人数最多,最集中的地区是南洋(东南亚地区),占华侨总数的67%。由于东南亚地区华侨集中,加上靠近中国大陆,孙中山先后在新加坡和槟榔屿建立了革命活动中心。並在东南亚各地建立了许多同盟会分会,创办进步报刊,宣传革命主张,培养了大批革命党人,对推动辛亥革命的成功,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华侨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中,华侨是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华侨乃革命之母”——这既是孙中山先生对华侨参加辛亥革命全过程的切实总结,同时也是孙中山先生对华侨在  相似文献   

14.
(一)孙中山革命活动与越南华侨关系密切 越南与中国陆地相接,山水相连,这种地缘关系,使越南成为孙中山先生本世纪初进行革命活动之有力策应地,进可攻,退可守,尤其在滇桂越边数次武装发动中为然。孙中山发动组织越南华侨并偕同国内同志,在以河内、海防为中心的越北地区组织力量,进军边境。不利或暂时失败后则退入越境,图谋再起。或潜回国内,或把起义同志转送南洋。孙中山于1907年复函新加坡革命党人陈楚楠时,论及河内、海防说:“此二埠之富,万不及星洲,……彼等一闻义师之起,同争先恐后,从军者有人,出钱者有人。若南洋各埠有如此踊跃,则革命军之进步,不知若何矣!”越南华侨,也正因与祖国毗邻的地理特点,更便于投入到起义战斗中去,并卓有建树。  相似文献   

15.
目前海外华侨、华人有3000万人,国内归侨、侨眷也有3000万人,这两个“三千万”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支极其重要的力量,也是中国国情的一大显著特点。研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至建国初期在华侨爱国统一战线方面所作的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中共统一战线的理论和实践,而且对当前中国政府及各级侨务部门也能提供一些可贵的经验教训,对目前的经济建设和侨务工作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6.
华侨在国内建立的第一个群众团体“华侨联合会”,1912年在南京成立,发起人之一是马来西亚华侨吴世荣。吴世荣祖籍福建省海澄县,1875年生于马来西亚的槟榔屿,是第二代侨生,父亲吴有才开设瑞福号,是当地著名富商。吴小时  相似文献   

17.
一.二八淞沪抗战与福建事变是奠定十九路军历史地位的两大事件。这两大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得到了华侨的积极响应和热诚援助。本文分析华侨对十九路军抗日反蒋爱国义举的援助和支持,特别是华侨对十九路军入闽后的“模范省”建设及在福建事变中的影响与作用。作者认为,华侨对十九路军爱国救国壮举的热情支援,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它作为中国革命重要推动力量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8.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更驯顺地匐伏在侵略者的脚下,甘心充当“奴隶总管”的角色,完全变成了洋人的朝廷。内外反动势力的进一步勾结,使中国各族人民陷入了更加深重的苦难之中。海外华侨也因为祖国的积弱不振而蒙受更为难堪的屈辱和迫害,他们对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忧心如焚,并深知:要爱国,就要救国;要救国,就要革命。为了挽救危难中的祖国,他们和祖国广大人民一道支援并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革命中,华侨中的不少人,参加革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它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这场汹涌澎湃的革命洪流中,广大华侨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福建是著名的侨乡,闽籍华侨在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与海外华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越南华侨在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方面曾经起过尤其特殊和重要的作用,用孙中山的话来说,是“为各地华侨所不及”的。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