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生于清仁宗嘉庆四年(1799年),卒于清穆宗同治十二年(1873年),享年74岁。为清代学者、诗人、大书法家。清中晚期,书法艺术进入一个求变时期,在何绍基等一大批书法家的极力倡导下,碑学盛极一时,一改当时书画、篆刻艺术衰微状况  相似文献   

2.
正2020年12月30日,南京博物院(以下简称"南博")推出了"以碑破帖尚古出新——清代碑学书法作品展(上辑)",首次大规模展示了清代碑学书法,超过三分之二展品为首次公开展出。为全面展示南博藏明清时期的书法作品,南博已分期推出了"江左流韵——明代中期书法作品展""风神超逸——明代晚期书法作品展"和"气格俊迈——明末清初书法作品展"三个明代书法展览。关于清代书法展览,南博按照"帖学"和"碑学"两大脉络,  相似文献   

3.
<正>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湖南道县)人。生于1799年,卒于1873年。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官至四川学政。其博学多才,著述颇丰,是一位在中国书法史上取得非凡成就的一代宗师。他出生名门,洁身自律,一生勤奋,博学多才。他将毕生的聪明才智献给了书法艺术事业,从而在书法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极其卓越。他由帖学入门,从北碑中获取养分及创作灵感;他最具特色的行草书,多参有篆意,完全得益于帖碑结合;他那创意性的篆书和隶书,为碑学书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最终将草书、隶书、篆书、行书融为一体,字体浑厚雄重,独创一格,颇具成就,在晚清书坛上,光  相似文献   

4.
清代嘉庆、道光前后,阮元、包世臣倡兴碑学,从理论上鼓吹秦汉北碑传统在书法史和书法美学系统中的地位,使之成为一时显学。但深入实践的许多书家,并未完全舍彼取此,而是各取所长,自觉不自觉地寻求融合之道,使碑学、帖学两大传统都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5.
《收藏家》2016,(6)
正清代书法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中兴时期,书法艺术由继承、发展到变革、创新,突破了宋元明清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形成了可与唐宋书艺并驾齐驱的繁荣场面,同时造就了很多造诣卓著的书法家。嘉兴海宁陈奕禧便是其中一位。陈奕禧(1648-1709年),字六谦,又字子文、文一,号香泉、晚号葑叟,海宁盐官人。~①官至江西南安知府,是清初一名重要的书法家。其书法在清初时影响很大,康熙、雍正、乾隆三帝都喜爱他的书法,由于他的一生活动于康熙  相似文献   

6.
成洪燕 《收藏家》2004,(12):16-20
清代中期,随着湮没于荒野千年的碑版的出土,书坛兴起碑学之风,出现了一批碑派书家,他们将秦篆、汉隶、北碑的书写技法和意韵融入书法创作中,形成一种异于宋元以来帖学传统的“碑派书法”。岭南书坛的走势与全国基本一致,在阮元首倡碑学后,政治维新派人士康有为写成集碑学理论之大成的书学著作《广艺舟双楫》,倡碑抑帖,发出了振耳欲聩的变革书坛的呼声,岭南书家风从,出现碑学中兴局面,但是一部分书家仍旧坚守传统帖学阵地,创作出绚丽多姿的法书作品,正如  相似文献   

7.
孙振民 《收藏家》2010,(4):49-56
清代是我国书法艺术的一个流派迭起、名家纷呈的复兴期。清初书坛上承明"馆阁体"之余绪,"康雍之世,专仿香光(董其昌);乾隆之代,竞讲子昂(赵孟頫)。"帖学盛行,成为时尚。雍乾以降,文字狱大兴,文人们为避其祸皆埋首于故纸堆里。时碑版出土日多,激起了书家取法金石的浓厚兴趣,既而在书坛上掀起一股尊碑热潮,  相似文献   

8.
《收藏家》2019,(12)
<正>清代以来碑学盛行,以振兴帖学书风的萎靡,成为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学术传统之一。陆维钊的书学思想和实践,即彰显出书学从清末民国到现代转变的语境中,知识精英不懈求索的精神典范。陆维钊(1899~1980),原名子平,字微昭,晚年自署劭翁,浙江平湖人,书法家,书法学教育的开创者。他承接碑学思想,精研篆隶,心慕魏晋风流,遍临帖学经典。他不囿于一家一派,数体兼修,互相参研,融会贯通成一家面目,成为近代碑帖融合的集大成者,形成"亦碑亦帖,雄大满实"①的大匠之风。  相似文献   

9.
吕明姝 《神州》2020,(6):14-15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明宝库,在过去上千年的历史发展变化中,中国创造了许多灿烂而耀眼的文化瑰宝,琴瑟、围棋、书法、绘画等众多艺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中交相辉映,在文化的积累和发展过程中,还涌现出许多艺术名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研究的作品,使我国传统艺术和文化遗产熠熠生辉。碑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是专门研究碑刻的来源、下刻时代、碑字体制、拓本真伪和碑刻内容等的一门学问,人们经常将碑学与帖学相对,一个是在碑上作字一个是在帖上描摹。赵之谦则是我国清代后期著名的书法家和篆刻家,对篆刻研究颇深,他在清代的碑学运动中亲身实践,对推动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赵之谦在清代碑学运动中产生的影响,能够为当今碑学研究学者提供碑学的相关资料,对当代碑学研究和历史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针对赵之谦进行探讨,浅谈赵之谦的艺术风格,并由此探索赵之谦在清代碑学运动中产生的影响,希望能够为当今碑学历史研究学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姚华作为"旧京师的一代通才",其"寓碑于帖"的碑帖观迥异于晚清盛极一时的"尚南抑北"或"尊碑抑帖",而从书体流变、书风演变等角度创新了碑帖书学认识。本文以姚华《弗堂类稿》中的序跋部分为研究对象,通过分述其碑帖理论、书法特征以及对当下书法审美及发展的启示,探讨姚华碑学论中折射出的继承与开拓的书法艺术思想。  相似文献   

11.
康熙的书法     
康熙的书法浣花清代书法,以嘉道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嘉道前仍承帖学;嘉道后则尊碑抑帖。帖学期又因康熙、乾隆二帝之不同爱好和书风,而先后形成“仿香光”与“仿松雪”之两种书风,都成为当时左右书坛之势,正所谓上有所好,则下必有甚焉。康熙帝玄烨(1654—...  相似文献   

12.
杜恒伟 《收藏家》2014,(5):53-56
<正>何绍基(1799—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蝯叟,湖南道州(今湖南道县)人。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授编修,历任国史馆编修、总纂、提调,典试福建、广东乡试。咸丰二年(1852年)任四川学政,其间为官廉正,也因此得罪了很多当时的权贵,三年后遭诬陷而被革职。此后即游历各地,先后任教于济南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晚年应曾国藩邀请,赴扬州书局主持校刊《十三经注疏》。何绍基作为清代晚期的知名学者、书家,其复杂的经历和广泛的交游,都足以使他成为研究清代晚期学  相似文献   

13.
《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缂丝》是迄今仅见的以碑帖为底本的缂丝作品,也是迄今所知最长的缂丝手卷。本文通过考察有关档案文献资料并结合实物分析,考订这一长卷的织作是以《御题补刻明代端石兰亭图帖》墨拓本为底本,分为32段,由多人同时织作完成。其织作时间应始于乾隆末年,完成于嘉庆初年。民国十二年(1923年),逊帝溥仪以赏赐给溥杰为名,将该卷带出宫外,后辗转流传于民间。它代表了清代缂丝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一件孤本。作者还认为清乾隆时期缂丝书法的发达,完全是乾隆皇帝的个人喜好所致。  相似文献   

14.
清代后期的岭南书坛,碑学逐渐兴起,大有推波助澜之势,帖派书法日渐式微,帖派代表书法家有:罗天池、陈澧、陈良玉、孟鸿光、居廉、汪琼、陈璞等人,陈璞也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位。陈璞与陈澧、陈良玉同为学海堂学长,他们的书法以“古典雅正”为尚,书风相互影响,同时影响到学海堂的一批学子,形成了岭南帖学的流派。从而,影响了近代的岭南书坛。  相似文献   

15.
北京孔庙有七座讲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平定边疆叛乱、统一中国的告成太学纪功碑:康熙四十三年《平定朔漠告成太学碑》,雍正三年《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乾隆十四年《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乾隆二十年《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乾隆四十一年《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道光八年《平定回疆剿擒逆裔告成太学碑》。七座碑的碑文均提及对火炮和枪等兵器的使用,本文对所涉战争中火器的使用情况进行述略。  相似文献   

16.
书法艺术乃我中华国粹,书法作品是书家天分、境界、悟性、修养和功力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文化艺术品。其发展有着漫长的过程,而历代书法风格的衍变过程,就是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过程。时至清代,书法艺术已发展到集大成阶段,其突出成就,则在于突破宋、元、明以来帖学之窠臼,开创碑学之新风。此外,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等方面,也成就卓著,面目一新,足可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高雅之风格。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而翰林官因当时文人社会中的突兀地位,使得书坛翘楚多出自词林。本文就是对本问题进行的初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原是书家亦藏家——何绍基的金石书画情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昭辉 《收藏家》2003,(5):56-60
何绍基(1799-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亦号东洲居士,晚号螋叟,湖南道州人(今道县)。道光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典福建、贵州、广东乡试,均称得人。咸丰二年,简放四川学政。后二年,终以条陈时务降归。遂周游各地,以书法、著述自娱。历主山东沂源、长沙城南书院,设帐教授生徒,勖以实学。后主苏州书局,校刊《十三径注疏》。复主讲  相似文献   

18.
黄茜茜 《收藏家》2020,(3):99-106
北京孔庙有7座讲述清代多位皇帝平定边疆叛乱,统一中国的告成太学纪功碑,立于大成门院内东西两侧,按照年代顺序排列依次是:康熙四十三年(1704)《平定朔漠告成太学碑》;雍正三年(1725)《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清乾隆十四年(1749)《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乾隆二十年(1755)《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乾隆四十一年(1776)《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道光八年(1828)《平定回疆剿擒逆裔告成太学碑》。  相似文献   

19.
<正>古莲池内清代皇帝御制诗碑共七通十首诗,包括乾隆、嘉庆、道光三位皇帝的御笔,计有乾隆御制碑四通七首诗,即赐直隶总督周元理一通两首(碑阳、碑阴各一首)、赐直隶总督袁守侗一通一首(碑阴有赐直隶总督刘峨诗一首)、赐直隶总督刘峨两通三首(一通碑  相似文献   

20.
正何绍基:书冠清代三百年何绍基(1800-1873),字子贞,号东洲、猩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他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乡试第一,次年再中进士,然后授翰林院编修,后又任福建、广东、贵州乡试考官及四川学政等职。还在济南、长沙等地讲学,主持过苏州书局和扬州书局。他擅写各种书体,楷、行、草、隶、篆无所不能,书法成就很高,对各种书体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无论对周秦古籀篆、两汉隶书、魏晋书风,抑或北朝碑刻、唐人楷书等等,无所不习,无所不关注。尤其对汉代诸碑临习更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