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陶制明器是广西博物馆非常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一类藏品,包括陶屋、陶仓、陶井、陶灶、陶圈、陶塑动物等,种类及数量丰富,做工精致、造型逼真。广西陶制明器最早出现于西汉中期,尤以东汉为盛,一直延续到南朝。随着汉武帝平定南越,中央王朝统一岭南地区,古代广西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百姓生活富足殷实,进入城市和聚落发展的重要时期。广西现在大部分地域在汉代属郁林、苍梧、合浦三郡管辖,受中原文化影  相似文献   

2.
焦作出土的二联仓、三联仓陶仓楼在焦作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出土数量较少,是众多类型陶仓楼中的一个新类型、新品种,在汉代建筑明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类陶仓楼在焦作的出土仅限于马作墓群和白庄墓群范围,时代应为东汉中期前后。  相似文献   

3.
焦作白庄 6号墓七层连阁彩绘陶仓楼是不可多得的汉代建筑明器。本文从墓葬的形制、营造方式及随葬品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推测陶仓楼的年代在东汉早、中期之间。  相似文献   

4.
人形柱陶楼定名与年代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中原文物》2001,(5):73-77
人形柱陶楼是极为奇特的汉代建筑明器.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分析造型特征、装饰艺术、使用功能等方面着手,对其定名、年代及墓主身份作了进一步探讨与推测.  相似文献   

5.
正一、前言唐三彩的器形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镇墓兽、马、女官或牵骆驼的胡人等,即所谓的俑,尺寸从10厘米左右到超过30厘米都有。造型静态而具肃穆氛围。这些都是作为随葬明器而生产的,几乎都出土于墓葬。另一类则是5厘米左右的小型产品,有动物,人物,骑动物的人物,罐和盅之类的器物以及穿孔的埙等等。这些造型是动态的,表情诙  相似文献   

6.
朱歌敏 《文博》2021,(1):36-44
本文对洛阳地区汉墓出土陶明器上书写的谷物文字进行了分类梳理,将其发展过程分为滥觞、鼎盛、衰亡三个阶段,并对各阶段特点加以总结。根据西汉晚期至东汉各种谷物文字数量的统计,可知当时已经形成了以粟、黍为首要作物的种植农业体系;与此同时随葬谷物及陶仓的广泛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7.
郑铎 《南方文物》2022,(1):258-265
圩墩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时期的重要聚落遗址,新发现的三件史前动物形象陶塑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本文对陶塑的时代和社会功能进行了考证。一件泥质红陶兽面形陶塑为马家浜文化晚期遗物,造型来源于河姆渡文化,陶塑腔体中空,可能具有多重的复合功能。另两件泥质黑陶动物形陶塑从质地和陶色判断为崧泽文化遗物,应是用作明器的丧葬用品,与殉葬动物一样被赋予了沟通生死两界的功能。三件陶塑反映了新石器时代环太湖地区与相邻文化区之间存在长期的文化互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了相近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传统,圩墩遗址发现的这些陶塑也承载了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观风鸟源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超 《文物春秋》2007,28(1):38-44
观风鸟是唐宋时期墓葬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神煞明器。本文追溯了观风鸟人首鸟身的形象及其功能,并阐明了其由最初的壁画表现题材到唐宋时期作为随葬明器的演变及其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陶仓楼类型划分基础上,认为河南汉墓出土的陶仓楼至西汉晚期在豫中地区首先出现,为二层带腰檐建筑.西汉末至东汉早期此型陶仓楼向高层发展,区域由豫中扩展到豫北地区.东汉早期豫西、豫西南地区出现二层无腰檐陶仓楼.这时期河南陶仓楼数量和式样增多,分布范围广泛.东汉中期为陶仓楼繁荣期,豫北地区出现带附楼的院落式陶仓楼.东汉晚期各区域陶仓楼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0.
从汉墓明器看汉代农业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器是我国古代专为殉葬而仿照实物制成的殉葬品和各种器物,如灶、盆、壶、案、杯、化妆盒、饮食用具、家具、农具、手工用具、钱币、珍宝、水田池塘、车、船、各种人与动物俑、建筑模型等。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木”,深受儒家厚葬思想的影响,故成为出土明器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时期。明器是死者生前生活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1.
俑名试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古》和《文物》上曾有一些报告、图录、报导文章,把古代墓葬中出上的动物一类的"明器",称作马俑、牛俑、羊俑、鸡俑、狗俑、猪俑、骆驼俑……或总名之为动物俑或兽类俑。我认为这样的称呼动物类"明器",是不太恰当的,理由是:俑在古代文献  相似文献   

12.
2020年,蒙城县出土了一批汉代陶质明器,这批明器的种类与形式多样。文章介绍了这批明器的出土情况,并将其与皖北及周边地区同类器物进行对比,来探究它们的功能和用途,以期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意识形态、丧葬习俗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隋璐 《南方文物》2014,(2):121-124
堆塑长颈瓶是一类特色鲜明的随葬明器,主要流行于宋元时期,其本身不具备实用功能,主要通过造型、装饰、铭文、内盛物及摆放位置等因素构成组合,象征天门,整体上传达了引魂升天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河套地区汉代陶明器的类型学研究为基础,通过与周边同处北方文化带上的甘、宁、冀北、晋北等地区汉代陶明器的比较研究,认为它们作为汉王朝文化传播的客体,在陶明器的发展、变化上是一致的,每个阶段流行的陶明器类型、形制大体相同,最主要的差异表现在陶明器的装饰特征上。  相似文献   

15.
三足凭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种新型家具,由圆弧形的几面和三条几腿组成。作为明器,它主要集中出土于六朝的墓葬之中。作为一种低矮型的家具,三足凭几常与席、床、榻和牛车等搭配使用,不仅可以使用在身前用于扶持,还可使用在身侧和身后作为凭倚。它不仅具有极强的实用功能,同时也具有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隋唐开始,伴随着中国高型坐具的普及与发展,三足凭几的使用越来越少,但其独特的造型与结构却影响了随后的高型坐具如扶手椅、圈椅的形态特征,使其具备了强烈的中国文化特色。三足凭几所蕴含的设计智慧对于中国高型坐具的本土化发展起到了潜在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鸡首灶与鸡     
敦煌佛爷庙湾墓群80、D、F、M号西凉墓出土了一鸡首灶明器,这种以鸡为造型的灶台在敦煌地区繁多的祭灶习俗中尚不多见。选用鸡的造型,是因为鸡被古人视为避邪的阳物。这种古代习俗在我国曾持续了几千年,对民族的文化思想产生过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城固县馆藏战国、两汉陶仓选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固县文化馆藏有一批战国和两汉时期的陶仓,均为六、七十年代县境内搞农田水利建设中出土,零散征集入藏.其造型巧妙,风格独特,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现选择几件典型者简介如下:1.战国陶仓1件,城陶131号.城固县沙河营镇出土.瓦灰色,仓的顶、体、底合为一体,外形与现在的蒙古包相似.仓顶鼓,中心部位有一圆孔.圆腹,腹一侧开有一个四方形洞,小平底.通高12、腹径11.5厘米(封三:1).2.西汉陶仓4件,均为无釉,陶色灰白,陶质坚硬,据所饰纹饰的不同可分为3式:  相似文献   

18.
2009年8月焦作市文物工作队在焦作白庄墓群发掘M121和M122两座汉墓。M121和M122两耳室相连。墓中各出土陶仓楼及其他陶器组合,对研究焦作地区汉墓分期和陶仓楼的排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明器又称"冥器"或"盟器",是我国古代专门为陪葬而制作的器物~(1)。明器的材质多样、种类繁多、表现手法多样化,郑德坤先生曾将我国古代明器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唐以后为明器的衰落期~(2)。郑氏所谓的衰落期对明清明器着墨较多,而对衰落期伊始的宋较少论及。由于雕塑是我国古代明器主要的艺术表现载体,宋代明器中雕塑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讨论宋代明器中的雕塑明器的题材内容和风格等问题,探讨宋代雕塑明器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0.
2010年焦作市文物工作队在武陟县圪垱店乡清理汉墓两座,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墓葬.墓葬中出土的陶厨房、羊圈、猪圈等模型明器,造型精美,为研究汉代的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