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奴隶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是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在西周,全部土地属于以周天子为代表的奴隶主国家所有。周武王灭商以后,把土地和臣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国内又按照宗法关系,分封采邑给卿大夫。奴隶主贵族的最低等级是士,士一般都有禄田。这种自上而下的分封构成了土地占有的等级结构,但所有分封的土地按照规定既不能买卖,也不能私相授受。所以《诗经·北山》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礼记·王制》说:"田里不鬻。"  相似文献   

2.
说“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玄鸟、帝、商、汤四名是相通的,“商”是成汤灭夏后建国才有的国号,“商”音由“汤、唐”来,字形由帝(玄乌)来。商族自建国后一直自称“商”,武王克商后,周人才改称“商”为“衣”、“殷”。  相似文献   

3.
民间传说,周灭商后,为防止商族遗民造反,下令把他们从商都朝歌迁至洛阳一带。商族遗民迁徙后,由于脱离生产,身无一技之长,因而生活境况大不如前。周王根据他们历来有“周游”、“重价”的习俗,便劝诫商族遗民进行贩运和交换,久而久之,商族人中做买卖的越来越多,民间便习惯上把买卖人统称为“商人”(即商族人)。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对江苏六合程桥三号墓(报告见本期)出土之盘、匜、(?)上铭文作一考释.一、盘:铭文隶定如次:工(?)大(太)叔(?)或自乍(作)行(?)工(?):吴国国号.典籍作句吴,《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句吴即是吴.金文作工(?)、攻(?)、攻哉、工(吾攵)等.大叔:王之同母弟,即太叔.《左传》中有大叔段、大叔带、大叔仪、大叔遗、大叔文子(大叔仪).大叔僖子(大叔遗)均为王之弟.郑伯克段于(?)故事中的大叔段即郑庄公同母之弟段.(?):吴太叔名.铭文漫漶,(?)从句作,释(?)或释(?).《曾伯文(?)》中黄(?)之(?)作(?),(铭文—般作(?)),《曾仲大父(?)》黄之(?)作(?).(?)释,即越.考戊疑即寿越,考《集  相似文献   

5.
周都成周考     
周人兴于西土。周武王东进灭商后,为巩固和加强周人对东方的控制,在今河南洛阳之地营建东都,称成周。周平王东迁后,此地又成为周之国都。对此,史书记载是清楚的。然此成周城究竟建于今洛阳之地何处?是否如同一些学者所主张的此地在周代为都者曾有两座城?本世纪五十年代在这里发现的王城城址与成周城有什么关系?成周城的建制情形如何?对诸如此类的  相似文献   

6.
季历选立之谜与贵族等级名号传嗣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季历选立之谜与贵族等级名号传嗣制王晖周武王克商以前,周族的君位继承制度为何?季历因何被选立?前贤对此说法不一。笔者根据文献考古资料和人类学研究成果,探讨了贵族等级名号传嗣制与季历、文王继立的关系问题。这一讨论引导我们对周人革命、帝改元子的性质问题重新...  相似文献   

7.
公元前11世纪中叶,周武王灭商后,分封召公奭于燕,燕国初立,统治了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的广大区域。战国时期,经燕昭王苦心经营,燕国繁盛一时,跻身“战国七雄”之位。两千年来,燕文化的流风遗韵广泛地影响着后世。而燕下都遗址出土的精美文物,也向世人述说了那个时代的慷慨风骨。  相似文献   

8.
“舆论”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古代,从西周开始,实行“封诸侯,建同姓”制度。周武王伐纣,灭了商王朝,不久周公东征,讨平企图复辟的商纣残余势力,周人及其同盟者在中原和东方建立了许多侯国。“封诸侯”就是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域,一块块地瓜分给他们的兄弟子侄与异姓同盟者;“建同姓”就是以姬姓为主体。周王和异姓侯结为姻亲,互为甥舅,建立起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统治网络。从此周人在被占领的土地上建起“国”对“野”的统治。由于征服者只是少数,为了防止当地人民的反抗,修建了许多城堡,进行武装保卫,这就是所谓的建国。“国”字最初写成“或”,它…  相似文献   

9.
正(一)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千百年来累积下的精粹,它包括了水土、风物、民俗、建筑、工艺、生活等等。文化具有地域性,它是由一方水土孕育而成,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育一方物"。文化是精神,精神源自物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江南文化源自江南水土。江南,自古便是鱼米之乡。江南文化之水土、之风物,最核心的是一条鱼、一颗稻谷、一片水。三千多年前,泰伯、仲雍告别"周"(陕西、宝鸡、岐山),奔吴而来。这个"吴",  相似文献   

10.
周人名商为殷,或者以为出于敌忾,或者说有尊敬之意,还有说殷是夷字的繁体、省借,称商为衣(殷)是指商人为夷人。理由皆不具足,而且方法上存在严重缺陷。实则商名本身即天命神佑之意,代表上天以临下土。周人代商,天命归于周,商当然不宜再为其称名。周人于是以其兴起之主汤之旧邦郸(衣、殷、卫),也是殷人的聚居之地,名其族邦。这既符合周人心理,也是商现在为“小腆”的现实相一致。殷是地理与民族概念、旧称,而商则是殷人曾经代表天命的徽号。  相似文献   

11.
所谓受命,是周人为了争取其他方国和部族的拥戴而发动的一场政治造势运动。与殷商王朝以上帝为至上神而排斥天神不同,周人强调敬天,但也接纳上帝,目的是为了争取更多方国和部族的支持。文王受命肇端于"太姒之梦",周原庙祭甲骨表明,为了祈请商远祖策命文王代商,周人进行了祭祀。随着受命之君文王的离世,周人的这场政治造势运动受到很大的冲击。"文武受命"和"武王受命"表述的出现,彰显了受命主体身份的转换,武王时期的祥瑞吉兆集中出现在观兵孟津这一军事行动的过程中。而金文中的"文武受命"则到了共王时期,这或许与周初分封时所形成的文王、武王、周公三支宗法势力在西周中期以后的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梁彦民  雒有仓 《文博》2006,(4):17-19
商代晚期,在姬周族统治区域内的青铜器,尽管在器类和形式方面更多地承袭着殷人的传统,但在纹饰装点方面已经开始有了变化。一些新的、前所未有的装饰图案开始出现在青铜器上,尤以鸟纹形象最为突出。这种变化是在周人灭商  相似文献   

13.
我们今天谈到商代的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周人的转述,商周之际周人对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社会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总结,这些经验多保存在周人的政治文诰《尚书.周书》中。而商代实行了内外服的政治制度,也主要得见于周人的转述,周人转语中最直接说明商代存在内外  相似文献   

14.
曹晓阳 《安徽史学》2004,(2):100-102
周文王在完成准备灭商事业过程中,曾经推行过一条法令--."有亡荒阅".史学界一直都把这条法令诠释为:"对逃亡的奴隶进行大搜捕",并引用这段史料来说明早期周族的社会性质.本文根据资料分析,"有亡荒阅"搜捕的不仅仅是奴隶,而是各阶层逃亡的人各归其主;而且这条法令在周灭商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它协调了西伯与各诸候国的关系,最终形成了推翻商朝的合力.  相似文献   

15.
西施辨     
近读龚维英和白耀天两先生论西施的大作,深受教益.但文中言西施为子虚乌有之人,恐不甚确切,故成此小文,向二位先生和学界同仁求教.西施,又称西子,是春秋末期越国诸暨一普通女子,出身寒微,但容貌非凡,(?)冠世,《慎子》载:“毛嫱、西施,天下之(?)也”(?).《韩非子·显学》也有:“故善毛(?),西施之(?)”之类记载,对其赞美之辞屡见于先秦书中.甚至由西施还引出“东施效颦”的(?)来历.历史上是否实有西施其人,值得一辨.论者曰:先秦和西汉典籍中,“凡言及西施的,她的生活年代均十分模糊;凡叙写吴、越史事的,也未把西施和吴、越的战争与兴亡拉上关  相似文献   

16.
一、邗国之封公元前1066年,周灭商次年大封诸侯.他的一个儿子封于地处淮夷之中的“邗”(在今江苏扬州),称邗叔.(《姓考》:“周武王子封邗”.《百家姓辞典》:“干”:邗,古国,周武王之子所建.《中国姓氏大全》:“周武王之子封于邗,是为邗叔”).公元前1064年,武庚反叛邗国,因其民众都属淮夷,可能也参与了这场叛乱,邗王在叛乱中或战死,或被夺封,故亦被裹入其中.因为在周成王四年(前1060年)周公帮助成王平息叛乱后的大规模分封诸侯中,又分封了一位姬姓贵族往邗国.《潜夫论·五德志》:“姬(姓)之别封众多”,“凡、蒋、邗、茆、祚、祭,周公之胤也”.邗国,子爵.《续通志·氏族略》“周有邗子”是也.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说:“所有的征服有三种可能。征服民族把自己的生产方式强加于被征服的民族(例如,本世纪英国人在爱尔兰所做的,部分地在印度所做的);或者是征服民族让旧生产方式维持下去,自己满足于征收贡赋(如土耳其人和罗马人);或者是发生一种相互作用,产生一种新的、综合的生产方式(日耳曼人的征服中一部分就是这样)。”周族灭商后的统治方法似是马克思所归纳的第二种方式,即保留着商殷社会中的公社及其所有制,西周奴隶主贵族则“满足于征  相似文献   

18.
据《孔丛子》、《抱朴子》等典籍记载和考古发现 ,我国饮酒始于六七千年前的尧舜时代 ,禁酒之举兴起于周朝。周灭商后 ,周朝统治者鉴于商纣酒色误国 ,颁布了严厉的禁酒令———《酒诰》。主张饮之以礼 ,并专设刑官 ,限制饮酒。但由于生产的发展 ,周人不仅没有把酒禁绝 ,反而渐渐喜好起酒来。汉武帝曾颁布律令严禁群饮 ,规定“三人以上 ,无故群饮 ,罚金四两”。并实行酒的生产和流通全由官方控制的“榷酒” ,酒类政府专卖。而汉武帝却是个好酒之人 ,《三辅皇图》说他曾“行舟于”秦始皇造的酒池中 ,还说“池北起台 ,天子于上观牛饮者三千人”…  相似文献   

19.
商周之际,地处关中周原(今陕西宝鸡岐山扶风一带)的周人一支,由太伯、仲雍率领,长途跋涉到达吴地,史称“太伯奔吴”。从唐人之说,吴在今无锡梅村一带。传说太伯在梅里开凿沟渠,后人称为太(泰)伯渎(伯渎河、伯渎港)。太伯渎为梅里一带沟通水道,全长约87里。后人考证,其线路是以梅村为中心,西北经太伯桥通往无锡,东南经鸿山通往苏州,民国著名水利专家武同举认为,这是中国最古的运河。  相似文献   

20.
试论灭商以前的商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7年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周原甲组建筑遗址西厢房第二号房间H11号窖穴出土了一万七千多片卜用甲骨,这是目前殷墟以外所发现的最重要的一批甲骨文资料。这批甲骨经过初步整理,虽然仅发现有字甲骨一百九十多片,总字数也不过六百余字,但是由于这批甲骨发现于歧邑的宗庙遗址之中,内容涉及到周人早期的祭告、祈年、田猎、征伐以及出入往来等重要活动,其史料价值是以往历年发现的周人甲骨所无法比拟的。周原甲骨出土后,已有不少同志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过种种探讨。虽然目前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大家还有看法互异的地方,但总的来讲,对于这批甲骨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灭商以前商周之间的一定关系这一问题,认识上基本是一致的。灭商以前的商周关系,是商周史研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