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超 《黑龙江史志》2014,(5):287-288
明清时期是中国书院发展的繁荣时期,书院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前代。但是,在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背景之下,书院的官学化越来越严重,书院越来越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徽州书院作为全国书院的一部分自然也逃脱不了这种命运。然而,徽州书院的官学化与其他地方书院的官学化虽然有着相同点,但它也有着自己的特点,特别是官学化的途径。本文将从徽州书院官学化的原因、途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书院是古代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或称书屋、书斋、书堂等。古代福建书院发展历程,与福建经济、教育的发展同步。据目前所见文献记载,福建之书院,始于唐代,直到清末,福建历代所建主要书院(不计正音书院)共近750所。(一)唐代福建见诸于文献记载的书院有20多所,虽然数量不多,但其中一些著名的书院对后世影响极大。最早的书院是漳州的松州书院,唐景龙二年(708年),漳州刺史陈元光之子陈珦于距今漳州市  相似文献   

3.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元、明、清,前后存在了一千多年。“书院的兴起和理学发展曾经结下了不解之缘,有着相互推动、互为因果的血肉联系。”①徽州作为程朱理学的故乡,其书院教育一直十分发达,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宋元时期,徽州所建书院即有47所。到明清时期,随着徽州学术的进一步繁荣,宗族办学热情的高涨,以及商人在财力上的支持,徽州的书院教育比前代更为兴盛,明末即有“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②之说。从目前拥有的资料来看,整个明清时期,徽州新建和重建的书…  相似文献   

4.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而明清时期的徽州地区是书院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书院数量众多。书院的支撑要靠经费,徽州地区如此众多的书院经费从何而来?研究徽州书院的经费由来,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徽州书院。  相似文献   

5.
正岭南在古代包括广东、广西,现在又包括海南地区。岭南书院的发展与海外商路的开拓关系甚大。唐宋元时期,相对于江西、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区来说,这里属于不发达地区,书院发展较缓慢。然而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岭南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增加,许多知名一时的学者不约而同的选择岭南地区作为其传播思想、广收门徒、开枝散叶的地区。在陈献章、湛若水等理学名儒的推动下,岭南书院出现了  相似文献   

6.
刘霞 《中国地方志》2020,(1):88-101,M0006,M0007
明清时期重庆书院记是记录、书写和见证书院历史的文献,其数量、分布、撰写时代和作者群对重庆书院文化有生动的展示。从学术意义而言,它是重庆书院微观发展史的"档案",是地方士人文化活动的见证,揭示了巴渝地区的山川地理和人文精神;从当代价值看,深入研究书院记,还可以对校园文化建设、书院文化遗存重建和旅游等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福建古代塔建筑自唐代逐渐兴盛,尤其是石塔,至今仍耸立于福建各地。福建石塔类型丰富,文化底蕴丰厚,在福建文明史上有较为明显的时代特征,从雕刻装饰内容上看,唐宋时期的外来文化因素凸显,明清则素砌较多;从功能上看,唐五代时期以佛教信仰为本,宋元时期则以航标为重;明清时期以文运为主,兼具乡村招财镇煞功能。这些石塔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反映了福建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科学、艺术等各方面的成就,并具有浓郁的区域特色。  相似文献   

8.
河东书院     
正山西运城市位于黄河东岸,历史上曾设置河东郡,习称河东。这里是明代理学大师薛瑄的故乡,也是薛瑄创立的在明清学术史上极有声望的河东学派的大本营,因而明清时期文教兴盛,不仅各县遍设书院,而且府级书院就有河东书院、正学书院、弘运书院3所,规模宏大、财力雄厚、名师荟萃,驰名三晋。其中,河东书院创办最早,办学时间最长,名声最著,是河东地区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山西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9.
正位于赣西边陲莲花县闪石乡的复礼书院,是一所古老的学府,是王阳明心学的传播之所。在明清时期,其影响很大,乃人文胜地。复礼书院由明朝理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刘元卿创办,始建于明朝隆庆六年(1572)。复礼书院的组建,完全是民间行为。假如  相似文献   

10.
正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组织、教育机构。中国书院始于唐代,发展于五代,繁荣于宋代,延续起伏于元、明、清,最终废改于清末。书院教育持续一千多年,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与独特的历史地位。广东省肇庆市的书院始于宋,发展于明,极盛于清。乾隆时期,书院发展最盛。到清代后期,珠江流域经济快速发展,作为珠江流域主干的西江流域经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书院剧增。位于西江干流中下游的肇庆曾是明清时期两广总督府驻地,是两广的文化教育中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陕西境内的人口迁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时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极其频繁的时代。本文主要探讨明清两代今陕西省境内的人口迁移过程,包括人口迁移的原因、形式、迁移数量、外来移民的地区分布等。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分析总结了外来移民对迁入地区的人口分布、经济开发、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本文认为,由于外来移民的大量迁入,明清时期陕南许多山区得到广泛开垦,耕地面积大为增加,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客观上促进了各有关迁入区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大肆毁林开荒,盲目扩大耕地面积,致使陕南山区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从而制约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一教训我们应引以为诫。  相似文献   

12.
书院藏书是与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并列的中国古代三大藏书体系之一,在我国藏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保存文化典籍、促进教育发展与文化传播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福建书院在内的唐和五代书院及其藏书事业在中国书院、藏书事业发展史上具有特殊价值。本文以唐和五代时期福建地区书院文献史料稽考、择例纪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书院,并以此为基础,探考唐和五代时期福建书院及其藏书事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大致展现中国唐和五代书院及其藏书递嬗之轨迹和历史本原风貌。  相似文献   

13.
邓洪波先生所著50余万字的《中国书院史》已经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了。此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国书院历史的学术专著,以书院的发展历程为主线,阐述书院起于唐、兴于宋、延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的一系列史实,强调文化性、学术性,并注意各个时期书院的典型介绍,点、线、面有机地结合,办求反映书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关系以及书院在近代西学东渐后的变革。全书分六章,首论书院作为一个新生的文化教育组织在唐代的出现,二论北宋书院的名扬天下,三论书院制度在南宋的确立,四论书院在元代的推广和官学化,五论明代书院的繁荣与…  相似文献   

14.
徽商与清代汉口紫阳书院--清代商人书院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 ,徽商不仅致力于徽州本土的文教事业 ,还纷纷在侨寓之地创办书院 ,以为相从旅邸的子孙就学成名计 ,而汉口紫阳书院则是其中的典型 ,汉口紫阳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商业经济发展和徽商“贾而好儒”的产物。从汉口紫阳书院的创建、功能及经费的经营中可以窥探明清商人书院与传统书院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江南进士在全国数量最多,比例高达近15%;而江南进士在地域分布上,苏州府考中的进士数量之多,为他府所不及。明清苏州府科甲如此兴盛,与苏州的经济条件、文化氛围等因素密切相关。但是,从其内部分布来看,却极不均衡。本文对明清时期苏州府地区进士的数量、地域分布等情况作了详尽分析,并初步探析了其进士总数众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从贵州明清时期人口迁移概况,汉移民与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关系,汉移民对贵州社会经济的影响三个方面,围绕移民的形式及明清两代移民的特点,汉移民与土著居民在生活、文化、习俗等方面相互同化融合的现象以及移民对促进贵州经济文化的发展、封闭局面的打开几方面来展开明清时期贵州的人口迁移现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举世闻名的东林党人在明朝末年惨遭阉党迫害,他们讲学的场所东林书院亦遭拆毁。本文以生动翔实的史料阐述了书院被拆毁的经过,并简述了阉党被清除以后,明清两代书院建筑逐步恢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正书院诞生背景福建最早官办书院——延平书院的诞生背景,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即地利、人和及天时。地利:北宋邵雍断言:"天下将治,地气自北而南……今南方地气至矣!"(《宋元学案》卷九《百源学案》)。隋唐五代时期,随着北方移民进入福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福建得到初步开发。闽北作为福建最早开发的地区,经济和文化相比于其他地方要先进一些。与当时战乱频乃的中国北方相比,这  相似文献   

19.
金代书院考     
金中后期,在辽、北宋书院发展基础上,受南宋书院影响,金修复和新建了一些书院。本文经考证得出金有书院11所,其中新建书院6所、修复和延续前朝书院5所。这些书院集中分布在中原地区的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地,是汉人地区的办学行为。从办学途径看,均为民办书院,其建筑与当地的传统民居相结合,呈现出地域特点和民俗风格。同时概因私家积书之多而建书院,故金代书院藏书亦应不少。修复和新建书院,是金代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标志,对后世元、清等少数民族政权书院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20.
明清两代是江苏继六朝志人、志怪小说之后小说创作的又一个颠峰时期。就小说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而言,无论是作品的数量分布,还是在表现形式、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