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是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小说,它所表达的语言认同与家国情怀感人至深,引人沉思。客家人很看重"根"与"魂""家"与"祖先""祖宗言""崇正""守正"。这些文化心理背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梁启超先生说:"举凡数千年来我祖宗活动之迹足徵于文献者,认为一无价值而永屏诸人类文化产物之圈外,非惟吾侪为人子孙者所不忍,抑亦全人类所不许也。既不可不读而又不可读,其必有若而人焉,竭其心力以求善读之,然后出其所读者以供人之读  相似文献   

2.
盐作为"百味之祖""食肴之将""国之大宝",是人们每日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且是不可替代的。盐上关国计,下系民生。盐业生产在我国经济部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以近代长芦盐场为背景,试述在此工作、生活的盐工所从事的与盐业有关的各类工种及生产流程,揭示出盐工真实的工作环境及与艰辛劳动付出不相匹配的悲惨生活。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不同历史时期颁布的3部有关文物保护基本法律中,先后采用了"古物""历史古迹""历史遗产""历史资源"等表述,涵盖了"不可移动文物"这一基本概念;与之相对应,对所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类也不断精细化。这些概念和分类的变化,反映了美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理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政府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重视程度的持续提升,以及保护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4.
"四方架构"为中晚明心学研究提供了相对完备的哲学诠释路径,在其"本体工夫"理论观瞻下,甘泉、阳明"天理""良知"之辩关乎儒学根本价值之拳守;以"境界工夫"为探讨视角,龙溪、近溪思想建构的比较研究,直系各自宗"性"主张。与此同时,"四方架构"容纳"境界论""宇宙论"等哲学基本问题,为中晚明阶段儒、释、道三教之判开发了新的探讨思路。然"四方架构"值得反思的面向则在于,其以价值论讲本体,极易造成儒学本体论多元局面的出现,且"四方架构"于理论创造者的研究可谓功莫大焉,但就针对思想习从者的探讨来看,又须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5.
古人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体现着一种知遇之恩、养育之恩、培养之恩、提携之恩、救命之恩。那么,现代中学生的感恩教育又是什么状况呢?  相似文献   

6.
行走坝上     
亦然 《旅游纵览》2008,(1):60-61
<正>对于草原,一直有种深深的敬畏,总觉得"立足于旷野,驰骋于无边大地;马背上看尽了世间的繁华兴替"是只属于成吉思汗的豪迈,可最终还是抵不住诱惑,去了我心心念着的草原。初入草原  相似文献   

7.
严复家训     
<正>《与甥女何纫兰书信三封》:"虽然一息尚存,不容稍懈。""但勤习之,久后自有进步也。""虽千辛万苦,总须于社会著实有益,可与后来人取法。"《勤学敬人》:"男儿生世,弧矢四方。""人前以多见闻默识而少发议论为佳,至臧否人物,尤宜谨慎也。"《书信四则》:"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得见有恒,则七级浮屠,终有合尖之日。""欲为有用之人,必须表里心身并治,不宜有偏。""看多写多,自然契合。"  相似文献   

8.
明清鼎革之际,汉族士大夫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困境。殉死者以一种桀骜的姿态为世人所赞颂,然而对于生者来说,如何"生"却成为困扰他们的焦点问题。在艰难的抉择中,有人抱志守节,赍志山野,是为遗民;亦有人徘徊于"出""隐"之间,如魏际瑞之辗转于清幕。其志节虽为人所不齿,但又恰恰藉游幕的机会得以践履他们的"经世"理想。于是,一方面为自己之"出"而愧疚不安,另一方面,又为有机会实现经世理想而兴奋;一方面在贬责那些"肥遁"而不问世事的所谓高隐,另一方面又有着强烈的归隐愿望,这正造成了鼎革之初士人悖论性的生存状态,具有繁复的历史意蕴。  相似文献   

9.
<正>《世界遗产》: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在房山区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陈清:房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北京人文历史上享有"三源"之称,分别为"人之源""城之源""都之源"。3060年前的西周燕都遗址,使房山成为"北京城"的发源地,即"城之源";860多年前,金代皇帝完颜亮从哈尔滨阿城将都城迁至北京,金代  相似文献   

10.
<正>在青海,有一处景观被炒得火热,那就是被誉为中国版的"天空之镜"——茶卡盐湖。茶卡盐湖到底有多么神奇?众说纷纭,在我先前看过格尔木壮美绮丽的察尔汗盐湖后,我带着疑问踏上了旅程。车出西宁,天空灰蒙蒙的,想起一下火车,整个西宁竟被一片薄薄的雾霾笼罩,这在秋高气爽的青藏高原是不可想象的,也让我的行程充满了不定数。随着与茶卡盐湖的距离越来越近,渐渐地云开日出,到达目的地时竟是一片阳光灿烂,人的心情也随之豁然开朗起来,兴奋的恨不得手舞足蹈,因为好天气对爱拍爱写的我是  相似文献   

11.
围绕学、政、教分析晚清中国的知识转型,大致可以梳理出这样的基本线索:其一,"教"与"学"之结合构成来华西人"援西入中"的基调,区分"西教"与"西学",相应成为晚清接纳近代知识的重要一环;其二,"政"与"艺"的变奏映射出中国本土对新知的接引,方向多所调整,内涵不断拓展;其三,"学"从"器""技""艺""术"的定位中被拯救出来,并在"普遍性"与"现代性"的论述中奠定其地位。内中所展示的"变奏",即是"学"取代了"教",超越了"政"。当然,这些关键词其内涵并非一成不变,尤其是伴随学科知识成长出现新的学科"语词",更表明其"语境"较之过往大异其趣;"学""政""教"三者在言说中就分别被其他的意思所替代,所谓"学",不再是"西学",甚至也不是所谓的"新学",而成为"近代知识"的代名词,涵盖"诸学科",而所谓的"教"与"政",更是被安置于"宗教"与"政治"之学。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家》2015,(7)
<正>"你这件肉色的衣服真好看。""这不叫肉色,这叫裸色。是今年的流行色。"这么一段妙趣横生的对话来自两个年轻的女孩儿,后者"专业"的分析让人匪夷所思:裸色不就是肉色吗?难道一个平凡的颜色换一种说法就"摇身一变"可以流行起来?这样的流行色,听起来一点儿也不科学,难以让人信服。那么,每年的流行色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相似文献   

13.
张太原 《民国档案》2022,(1):106-112
以日记做史料,不能以记者的是非为是非;要进得去,出得来,特别是要充分了解所记之事存在的语境及前后历史之变化。以此来看蒋介石日记关于中共抗战的记载,则可发现一些无法遮蔽的历史事实。其中所记"山西平型关击退敌军""第八路军亦能听命也""共党之反响与瑞兆""中共对抗战之态度表示积极"等语,充分说明了中共与国民党协力抗战的地位和作用。而在蒋介石看来,"后方共匪无几,其力全在战区",尤可谓中共全力抗战的典型写照!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蒋介石一度试图与日"谋和"的时候,其最大的顾虑就是"共党扰乱不从命令",充分说明了中共对抗战的支撑性作用。日记中,蒋介石越是对中共"愤激"和扬言"制裁",越是反映中共的发展之快之大。而在"沦陷区"中共愈是发展,则显然愈是对日本统治的打击和消解。  相似文献   

14.
<正>一是宋史还是十至十三世纪的历史?我的研究兴趣一直偏向"人",无论是讨论北宋前期的皇权发展,还是宋人为什么杀婴、如何书写墓志,所关心的都是"人"如何面对、解决生活的问题。而在此背后的根本课题,则是人如何借助"过去"以面对"现在",也就是承载过去的"历史",对人而言,到底有什么用?总而言之,身为历史研究者,已经过去的人与事转化成历史知识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我自己这些年来最大的关心。既然我的研究兴趣在"人"以及人所处遇的生活,也就不能不关注人所经历的时空,更何况开设的课程既以"宋"为断代,当然不能不正视"宋"这个朝代作为一个时代的意义。因此,"宋"这个朝代是怎  相似文献   

15.
正"澜沧江源第一县""长江南源第一县""中国冬虫夏草第一县""雪域牦牛文化发祥地""格萨尔说唱艺术之乡""中国雪豹之乡""雪域山歌之乡"……面积只有3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6万多的杂多县,集众多有形无形的资源于一身,实乃天、地、人给予的慷慨赏赐。此乃杂多之幸、杂多之福,更是杂多之本。  相似文献   

16.
《周礼》中的户籍制度并非西周实录,《国语·周语上》"仲山父谏料民"章所记的"仲山父模式"才是考察早期户政的最重要的材料。它由"人""物""审之以事"三个控制系统构成:人的控制系统以"民姓"家族为单元,以征召民众执役为目的,以除去老弱、奸人为补充;物的控制系统以"牧""工"生产为基础,以"场"的贮藏为中间,以"廪"的出纳为结束;审之以事则以事的监督为核心。三种系统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西周户政制度的全部。仲山父模式具有团体性、具体性、间接性、伦理性、强制性等特征,反映了氏族部落社会向成熟国家社会过渡阶段的早期国家的普遍情景。  相似文献   

17.
陈锋 《史学集刊》2021,(5):24-28
<正>2021年4月27日,在北京大学"经济史学名家系列讲座"中,笔者以《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相关概念》为题,概要讲述了经济史、财政史研究中的"经济史""重农抑商""轻徭薄赋""量入为出""量出制入""财政""税收""税率"等相关概念。由于时间的限制,只是泛泛而谈。本文对中国历史上的"量入为出"与"量出制入"进行较为细致的梳理。  相似文献   

18.
<正>1977年12月15日,是中央组织部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这天,胡耀邦出席新部长见面会。他说:"党中央派我来中央组织部工作,这是一个很重的担子。就我个人能力来说,是胜任不了的。""中央组织部干部绝大部分同志我不认识",但是,"我们大家都按党中央团结战斗的方针去工作,中央组织部的工作是能够像其他部一样推向前进的"。人们很快想到了我这个"绝大部分"之外的人。的确,我不是胡耀邦"不认识"的人,  相似文献   

19.
赵阳 《神州》2013,(6):14-14
读了《为爱作证》这一篇章,我肤浅的理解了作者所讲的终极关怀的美与现实关怀的美,可是我却怎么也跳不出我所生活的圈子,去赞同作者所认同的终极关怀的美。开章,作者以大自然的鼓励为引子,区分了快感与美感的不同,并引入到"爱美之心,人才有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类的审美活动,其实就是人之为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有学者说,在这个世界上,人是最软弱的动物,是上帝的  相似文献   

20.
《攀登》2015,(2)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立足党的使命,以"修己""治人"关系为媒介,表明党性修养的必要性;结合革命对党员素质的要求,以"修己治人"逻辑为参照,明确党性修养的标准;根据党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内圣外王""格物致知""忠恕""集义""慎独""无滞"等儒家修养论为基础,揭示党性修养的途径,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性修养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