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楚世家》载:"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鬻熊子事文王"当如何训解,观点颇多。揆诸史籍,知鬻熊或称鬻子,《史记·周本纪》:"太颠……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或称鬻熊子,《风俗通义》:"楚之先出自帝颛顼……其后有鬻熊子,为  相似文献   

2.
宁武之愚     
《论语·公冶长章》:“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思不可及也。”予每读此章则茫然不得其解。 前人注释皆简,孔注:“佯愚是实,故曰不可及也。”“佯愚”则迹近欺君何云不可及,总之,武子事实后人不详。宋翔凤《论语发微》据左氏所记,谓武子之有道当指卫文公时,无道当指成公时,成公能复国而武子辅之,后与晋争讼,从生而无辞,从容大国之间,周旋暗  相似文献   

3.
黄榦家训     
<正>人莫先于孝友。父母罔极之恩,兄弟天显之亲,为人伦之至重。故惟能善事亲,知敬兄者,方可为人子、为人弟。学莫先于读书。人性本善,知识不明,故流而为恶。圣贤经训所以使其人以趋善。况儒衣儒冠自当穷经博古,为君子之真儒。人身至贵少有,纵欲则流而为贱,戒谨恐惧,庶几寡过。事以勤而得,怠而失。人有一身,则仰事俯育自有当为之事。鸡鸣而起,恐常不及,岂宜惰其四  相似文献   

4.
《左传》昭公六年三月载“郑人铸刑书”事 ,《正义》用长长的一段话解说叔向与子产书的“终子之世 ,子其败乎”八个字 ,其内容与《传》文了不相涉。这样的做法同《左传正义》诠解经注的体例大不相同。孔颖达《正义》所发的议论是 :子产铸刑书 ,而叔向责之。赵鞅铸刑鼎 ,而仲尼讥之。如此《传》文 ,则刑之轻重 ,不可使民知也。而李悝作法 ,萧何造律 ,颁于天下 ,悬示兆民 ,秦汉以来 ,莫之能革。以今观之 ,不可一日无律也。为当使不及古 ,民伪于昔。为是圣人作法 ,不能经远。古今之政 ,何以异乎 ?斯有旨矣。古者分地建国 ,作邑命家 ,诸侯则弈世…  相似文献   

5.
<正>古人引书但记篇名,标记卷数起于何时,学者看法不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余萧客皆认为始于唐人,汪远孙《借闲随笔》则注意到梁皇侃《论语疏》已有此例,如"子谓卫公子荆"条云,"事在《春秋》第十九卷襄公二十九年传也。"~①乔秀岩先生认为,"《十三经》注疏绝无此例,且《春秋》经传,言何公何年足矣,必言卷第则千古未见其例。"并推测皇侃疏的这种体例,"盖出日本学人备忘记之与?"~②  相似文献   

6.
青蚨钱说     
潘懿 《中国钱币》2015,(2):20-21
<正>青蚨,经常被引用的出处是干宝《搜神记》:"南方有虫,名蝦蝺,其形似蝉而差大,味辛美可食。每生子,必著草叶,大如蚕种。人得之以归,则母飞来就之,不以远近,虽潜取必知处。杀其母以塗钱,以其子塗贯,用钱货市,旋即自还。故《淮南万毕术》以之还钱,名曰‘青蚨’,云:‘青蚨,一名鱼伯。以母血塗八十一钱,以子血塗八十一钱,置子用母,置母用子,皆自还也。’"  相似文献   

7.
《李存信传》传系年先“大顺中”,次“明年”,后又曰“大顺二年”,殊不偏。考击张濬于平阳,平潞州,以康君立为潞州节度使三事,皆大顺元年事,因知“大顺中”当为“大顺元年”或“大顺初”之误。“明年”当是大顺二年,然下文复有“大顺二年”。考传“大顺二年”下武皇略地山东,李存孝谋叛皆为景福元年事,是又知“大顺二年”为景福元年之误。又存孝被诛在乾宁元年三月,讨王行瑜在二年夏,史自大顺二年以下不标年号,牵连而书之,易使人误认为都是大顺二年事。  相似文献   

8.
李侗家训     
<正>家训八要一要孝,父母面前无违拗。在生不见子承欢,死后念经有何效?尔子在旁看尔样,忤逆之人忤逆报。当为孝。二要悌,兄长面前无使气。手足痛痒本相关,尔争我妒终何益?有酒有肉朋友多,打虎还是亲兄弟。当知悌。三要忠,富贵贫贱本相同。譬如替人谋一事,能尽其心便是忠。一点欺心天不  相似文献   

9.
帛书易传《要》篇所谓“六府”,当为“藏六物之税”之“六府”,所谓“五正”,当为“五官之长”。将“六府”解释为《淮南子·天文训》中所言“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巳亥六府”,“五正”解释成《鹖冠子》中的“神化”、“官治”、“教治”,“因治”,“事治”“五正”,皆与《要》篇之义不合,因而由这种解释推出的卦气说早在先秦已有的结论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0.
陈松长 《文物》2020,(3):69-73
<正>在岳麓秦简中,有一条针对"对""请""奏"这三类上行文书的牍牒尺寸、容字、编联等简牍形制方面的事项所颁布的令文,由11枚简组成,内容完整,为进一步认识秦代官府文书的简牍形制特征提供了材料[1]。诸上对、请、奏者,其事不同者,勿令同编及勿连属└,事别编之。有请,必物一牒,各勶(彻)之,令昜<易>智(知)。其一事(1698)而过百牒者└,别之,毋过百牒而为一编,必皆散,取其急辞(辞),令约,具别白昜<易>智(知)殹(也)。其狱奏殹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家》2015,(3)
<正>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震,龙发机,吐丸而蟾蜍衔之。震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向,乃知震之所在。——《后汉书·张衡传》  相似文献   

12.
周峨 《史学月刊》2024,(5):99-112
《史记·扁鹊传》所载有三种“扁鹊”:“秦越人”之扁鹊、“良医公名”之扁鹊、“借医喻政”之扁鹊。三则医案,所涉及者不皆为秦越人:“诊断赵简子”当出自后世之说,其中提及的“扁鹊”,乃良医之泛称;“救治虢太子”者,方为秦越人,其时在虢国未灭之前;“望诊齐桓侯”一则,病主当为“蔡桓侯”,其中提及的“扁鹊”存在是秦越人的可能。三则医案之记叙,非依据事件发生时间之先后,而是依据其背后之事“义”:抚脉知病、起死回生、论病及国,渐次深入。文中“六不治”之说来自司马迁对“借医喻政”之扁鹊故事的归纳总结,篇末行迹遍布各地、治病随俗为变的“扁鹊”即此一种“扁鹊”。司马迁将三种“扁鹊”合而为一,以“疑以传疑”“推见至隐”的笔法写作此传,乃欲寄寓其治国亦如诊疾、当有见微知著之智的微旨。  相似文献   

13.
正孔子有一句话很有争议,被很多人曲解成"愚民"政策了,他说:"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理解为:对于百姓,我会让他们走上正路,但是很难让他们了解为什么要走上正路。如果要让百姓了解为什么走上正路,就要从头开始,慢慢地去教,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就是他说的"不可使"的原因。孔子当大司寇三个月就在鲁国实现了"路不拾遗,男女分途",这一切也都得益于宗法  相似文献   

14.
丘良任 《古籍研究》2000,(3):110-112
吴敬梓《木山房诗说》久已亡佚。金和在《儒林外史》跋中说:“先生有《诗说》七卷,是书载有《溱洧》篇数语;他如“南有乔木”为汉江神女之词;《凯风》为七子之母不能食贫居贱,与淫风无涉;“爰宋唐矣”为戴妫答庄姜“燕燕于非”而作;皆前贤所未发。又说:“先生  相似文献   

15.
石头 《南方人物周刊》2011,(33):102-103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相似文献   

16.
曾一耀 《神州》2013,(3):19-19
"中庸"在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庸》中讲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谈到所说的"致中和",我们首先要探讨"诚"及其与"中庸"的关系。"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1]这句话中提到了一个"诚"与  相似文献   

17.
蕲春黄季刚先生为太炎高足,承其音韵训诂之传,继以深造自得,新开一派之宗,至今犹有黄门弟子健在,当能言之。辛亥以前,季刚先生投身民主革命,持论激切;民国期间转入讲学一途,遂与国民党绝缘,且不复操觚论政。然先后感事忧时,孤愤壮心,往往见于诗篇,惜当日少见传播,更不为今之后生所及知闻也。贵阳平少璜(平刚)与季刚同时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师事章太炎,故在留东鄂籍菁英中,独与季刚意气相投,情谊最为深挚。此在季刚先生诗篇中,犹有泥爪可寻。民国二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不能通体展述援庵先生的史学遗产,而仅为个人学习先生著作过程中对其治学路数的点滴体会。首先,先生的研治史学的基础建立于目录之学。所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先生治目录学的特点。他早岁读《书目答问》,就悟到:读书之前必知其书(文本或文),而且必知其人(作者或献);至于如何知其人(前代作者),则又必须先论其世。这样,文本就不再是可以任意截取的一堆故纸,而是有其历史生存理由的史源学有机结构的。所以,先生学术基础之深厚,不在于材料的简单积累,而在于既博且精。进而,先生由《廿二史劄记》入手研治史学,从中了解中国历史之大体,又注意其中提出的种种历史问题,建立起一种对中国通史的总体性把握,这又是由博开始;先生还从《廿二史劄记》中看到其自身的许多错误与问题,从而把此书既作为治中国史的上马石,又把它当作为由博返约的磨刀石。先生一生学术成果繁富,研究之面甚广,几乎手到之处皆能游刃有余,从未落入某种跳不出的陷阱。可是,先生又极其谦逊。为什么?他为我们这些后学昭示了一条重要道理,一个真正追求真理的学者,永远会自知不足,因此会真正地永保谦虚。  相似文献   

19.
魏英敏 《纵横》2010,(5):57-58
青年学者的“忘年交” 六年前,张岱年先生逝世,中国哲学界无不为之痛惜!知这一噩耗时,不可抑止的悲痛涌上我的心头。  相似文献   

20.
读了王先谦《荀子集解》和梁启雄《荀子简释》之后,觉得有的旧注尚可商榷,今不揣浅陋,列举数例,以就教于先生与学者。 《不荀》 约而详 (君子)穷则约而详……(小人)穷则弃而儑。 杨倞注曰:隐约而详明其道也。 案:约训隐约似未安。《广雅·释诂三》约,束也。《论语·雍也>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弗畔矣。皇疏:约,束也。“约而详”之“约”即“约之以礼”之“约”,当训束。约与弃对文,弃之者,亦礼义也。《强国》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又:百姓皆有弃义之志而有趋姦之心。又《修身》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端慤诚信,拘守而详。拘守正与约束义近。《儒效》 (人主)不用……虽穷困冻餧,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於持社稷大义。此句正释“约而详”,即约之以礼而详明其道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