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衷鑫恣 《福建史志》2020,(2):37-42,72
武夷之名始于汉武帝时期,"武夷山"之所指历代都在福建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乃九曲溪贯穿而过的一片秀美峰岩。因境内名山之故,崇安县自宋代建县,已有"武夷乡"政区名。近代地理学发展,上世纪30年代始有武夷山脉命名,武夷山所指范围扩大,也导致名称的多义甚至歧义。1956年江西铅山诞生第一个武夷山地名"武夷山垦殖场",1998年改为武夷山镇。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成为跨省地名,但地块分割,各有所属。  相似文献   

2.
福建崇安武夷山白岩崖洞墓清理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夷山位于绵亘闽赣两省的武夷山脉北段,地处福建省崇安县境内,方圆一百二十里,群峰屹立,秀拔奇伟,是我国东南著名的风景胜迹之一。在武夷山的奇峰削壁上,多有自然裂隙和岩洞。不少洞中遗有木板和船棺,在山岚崖霭中或隐或现。千百年来,人们不明其究竟,多赋予神话迷信色彩。 1973年9月,武夷山观音岩崖洞发现船  相似文献   

3.
台湾少年团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在祖国东南战场上,活跃着一支由居留大陆的台湾少年儿童组成的抗日队伍——台湾少年团,他们或深入前线劳军慰伤,或在后方鼓动宣传,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成长、壮大。本文拟对台湾少年团的成立、发展情形做一综合叙述,并就其中若干问题进行考析,不妥之处,敬祈指正。  相似文献   

4.
关于武夷山船棺葬的调查和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关于武夷山船棺葬的传说,由来已久。见之于史书记载的,如《太平寰宇记》、《郡国志》、《名胜记》、《舆地记胜》、《福建通志》、《崇安县志》、《《武夷山志》。但古人由于科学知识有限,误认为是"仙船"、"虹桥"、"仙之宅"、"仙蜕"、"仙人葬骨"等等。为弄清这个问题,福建省博物馆于1973年11月、1975年6月间和崇安县革命委员会组成了一个调查组,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和复查。由于这些船棺所放之处,都是高不可攀的悬崖峭壁,我们只能借助于望远镜进行观察。现存船棺仅有十  相似文献   

5.
"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的全民抗战,极大地 鼓舞了台湾人民的抗日斗志,并诞生了一支活跃在我国东南战场上的台湾义勇队。它是由李友邦将军领导,由福建省崇安县台湾籍人士组成的行医治病、救护伤员、宣传抗日队伍,为抗战取得全面胜利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1939年2月,台湾革命领袖李友邦将军在浙江金华创建了台湾义勇队和台湾少年团.这是一支台湾人民在祖国大陆参加抗日斗争的革命队伍,为“保卫祖国”,“收复台湾”这一光荣使命而艰苦奋斗.  相似文献   

7.
正今天的浙江金华市酒坊巷18号是一栋有着特殊记忆的民国老房子,这里曾是抗战时期成立的台湾义勇队队部旧址。2006年4月,金华市人民政府将此处辟为"台湾义勇队纪念馆"对外开放。台湾义勇队是全国唯一一支由台湾人民组成的,人数多、影响大、持续时间长的抗日队伍。这栋老房子作为台湾义勇队诞生地和主要活动场所,见证了这一段血与火的历史。纪念馆内陈列着一份256人的台湾义勇队及台湾少年团名单,名单中有两个名字  相似文献   

8.
赵爱玉 《南方文物》2007,(4):179-182
朱熹(1130 ̄1200年)字元晦,号晦翁,祖籍江西婺源,出生在福建尤溪,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宋史·朱熹传》载:朱熹"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少依父友刘子羽,寓建之崇安,后徙建阳之考亭,箪瓢屡空,晏如也"①。建之崇安,系宋代闽北建州(南宋时升为建宁府)辖下的崇安县,即今之武夷山市,为中国东南自然形胜与文化名山武夷山之所在。从《朱熹年谱》看,朱熹徙居建阳考亭系晚年之事,  相似文献   

9.
太蓬山,位于四川省营山县太蓬乡境内,距县城百里许。山上现存历代石刻题记62幅。其中唐代石刻8幅,宋代35幅,元代2幅,明代7幅,清代8幅,民国石刻2幅。石刻主要分布在太蓬山透明岩(图一)四周岩壁上,面积约两百平方米。内容有造像碑记,佛教经典,诗词游记等。书法有行、草、隶、楷四体。是川北地区较集中的石刻群之一。 太蓬山石刻题记的内容 太蓬山的石刻题记始于唐,盛于宋,末于民国。这些石刻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太蓬山的自然风光,地望地貌,历史传说,佛教  相似文献   

10.
<正>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西南部,面积79平方公里,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世界23处世界双遗产地之一,中国第四处世界双遗产地。区内地貌奇特,风暴秀丽,"三三"碧水萦绕,"六六"奇峰耸峙,构成一幅幅"碧水丹山"奇幻百出的天然画卷,主要景点有九曲溪、36峰,72洞、99岩和108个景点。"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武夷山不仅以山水取胜,它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秦汉以来,为朝野上下所推崇,被誉为"第十六洞天","道南理窟"。南宋理学家朱熹曾驻足武夷40余载,聚徒立说,使武夷山成为东南文化学术中  相似文献   

11.
正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开始于2世纪,至今有1800多年的历史。道教承袭了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因而是一种多神教。武夷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三山(武夷山、庐山、崂山)之一,这里"奇秀甲于东南",主要景点九曲溪、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太极图,整座山就是一座神仙洞府(图一)。道教在武夷山有深厚的传  相似文献   

12.
赓熙伟 《旅游纵览》2013,(8):112-113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下梅村和茶有着不解之缘,其兴衰皆因茶,明末清初,晋商以下梅村为起点开辟了从福建武夷山区至中俄边境的买卖城恰克图约4500公里的万里茶路,据《崇安县志》载:"康熙十九年间,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由此下梅村因茶而兴盛,并在乾隆年间下梅成为崇安最大的茶市,盛极一时。然而,鸦片战争后,由于  相似文献   

13.
崇安城村汉城探掘简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福建省崇安县城村汉城,是我国南方比较重要的一座汉代城址。它位于福建省闽北山区,崇溪西岸,崇安县兴田公社城村西南。北方35公里处为崇安县城(图一)。城址因丘陵地形营建,透迤曲折的墙垣仍隐约可见。自1958年发现以来,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1980年9月至1984年1月,我们对城址进行了系统的勘探和重点发掘。共钻探面积91万平方米,探明城内外汉代遗迹约35处,基本上查明城址范围、形制和城内外文物遗迹的分布状况及地层堆积情况,使我们对崇安城村汉城有了较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武夷山风景区,是指位于福建西北崇安县城南15公里的方圆百里的山岭溪谷地带。它峰峦起伏,沟谷纵横,碧水丹山,环曲回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旅游区。 崇安红层盆地形成于距今8000万年前,约距今7000万年以后,叠沉了新的红色岩层,高山风化剥蚀的碎屑不断落入低洼的武夷盆地,沉积层厚达2000多米。因为成岩物质来自周围  相似文献   

15.
在安徽寿县通淝门内有一方石刻,据说是纪念春申君的,当地群众呼之为"门里人"。近来这一方被认为是寿县有名的古迹之一的石刻,受到了寿县文化部门的注意,在石面塗了五彩油漆,石上标一木牌,牌上有几行说明这是古迹自的文字。字数下多,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16.
徐霁旻 《江淮文史》2008,(4):110-114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天柱山石刻,上自东汉,下迄当时。洋洋洒洒,数百余幅。年代之早,数量之巨,名刻之多,品位之高,在全国实属罕见。其中,有关抗日战争的石刻,不仅数量可观,内容丰富,更是刻中极品,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7.
《文物》1979,(6)
自南宋至明季,福建建宁府书坊一直为全国重要的出版地之一。清闽人陈寿祺说:"建安、麻沙之刻盛于宋,迄明未已。四部巨帙自吾乡锓板,以达四方,盖十之五六。"宋元时代书坊多在建宁府附郭之建安县。宋代三十六家书坊中,标明"麻沙"者只七家,"崇化书坊"者一家。元代二十七家中,标明"建阳"或"麻沙""崇化"者只五家,其余均在建安。至明代建安书坊衰落,而建阳独盛。景泰《建阳县志》称"天下书籍备于建阳之书坊"。建阳书坊有麻沙、崇化两处,称为"两坊",为书籍产地,自昔号称"图书之府"。  相似文献   

18.
岳霖在灵山县的诗序石刻王永琏位于灵山县县城西傍的三海岩素有粤西胜景之称。其除了风景优美宜人之外,石壁上还有宋代至民国期间的石刻一百多幅。三海岩摩崖石刻最近已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文物保护单位。在三海岩众多的石刻中,有一幅是岳飞之子岳霖的诗序刻,其位置...  相似文献   

19.
武夷山国际山水茶体育·旅游节于12月5日至8目举行。作为海西旅游的名片,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之美誉。武夷山是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是晋商万里茶路的起点,台湾冻顶乌龙也引种自武夷山,武夷岩茶“大红袍”蜚声海内外.  相似文献   

20.
<正> 往年,旅行社来武夷山开会、考察,都要由当地政府和景区来请,而今年就不同了:11月19日至23日,中华旅业联盟第七届年会和全国"好之旅"网络联合体第五届年会相继在武夷山召开,这说明"武夷山之旅"已经成为国内旅行社老总们最看好的精品旅游线路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