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回,西南联大中文系的一位老师向吴宓教授借了五元钱,说好一个星期以后还,但一个星期过去了,那位老师却没有把钱还给吴宓。于是,吴宓就亲自找上门去,要回了那五元钱。那位老师很不高兴,跟别人说:"吴宓真是个小气鬼,借他五元钱还好意思上门来要!"有人把这话传给吴宓,吴宓说:"我不是为了五元钱,我是在帮助他提高道德修养!"还有一回,是在20世纪30年代,吴宓的一位学生要去美国留学。  相似文献   

2.
解放后,吴宓在西南师院任教,是二级教授,月薪272.5元,在校内可谓"高薪阶层"。他一贯节衣缩食,自奉极廉,但却古道热肠,经常将工资送给向他求助的学生、同事。他的这种"乱花钱"有时让同事难以理解。"文革"后期,西南师范学院有一位女教师编织了一双毛线袜子,送给孤苦伶仃的吴宓,吴宓给了那位女教师100元钱。有人对吴宓说:"一双袜子值多少钱?你给得太多了。"吴宓答道:"多乎哉?不多也。我是把袜子的成本费、劳务费,还有无价的感情都算在里面的,我给她的不算多。"  相似文献   

3.
有得必有失     
话题:一次尴尬的表扬一天,某班有一位同学在校园里拾到15元钱主动交给了失主,老师利用班会课表扬了他拾金不昧的好思想, 并让他当众说说为什么要拾金不昧,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可没想到该同学却首先问老师:"老师,我说真话呢, 还是说假话?"老师不禁一愕,"当然是说真话喽。"他犹豫了一下,说:"老师,当时我是这样想的,我爸爸曾经教过我,如果拾到很多钱的话,就拿回家;如果捡到的钱不多, 就交给老师,让老师表扬。我想这15元钱不算多,于是就交给您了。"……作为家长,你对该父亲如此教育孩子有什么意见或看法?  相似文献   

4.
正1963年,学生周锡光(1943—)去看望自己的恩师吴宓。这天是周锡光的生日,他拿着自己的日记本请老师题词以做留念。吴宓对他说:"我要好好想一想再写,两天后你过来取。"两天后,周锡光取回日记本,翻开后,只见上面工工整整地写了一页:宓今七十,锡光年二十岁。愿锡光时时读此页,到锡光七十岁时,仍读不已。  相似文献   

5.
1966年6月28日,我们参加省委工作团的13位青年教师奉命回到西南师范学院。回教研室不久,“革命烽火”越烧越旺,终于有一天吴宓座位旁边墙上赫然出现了一幅标语———“打倒反动学术权威吴宓!”我顿时明白,吴宓要倒霉了。隔了两三天,教研室开会批判吴宓。会上,几位了解情况的人声色俱厉地揭发批判吴宓,说他反对鲁迅、反对文字改革、恶毒攻击党的粮食政策、资助牛鬼蛇神,简直反动透顶云云。对这一切,吴宓闭口不言,不置可否。这次批判会,大家说话还有三分客气,也不作人身攻击,还让他坐着接受批判。会后,主持会议的刘遗贤叫我晚上去找吴宓谈谈,…  相似文献   

6.
莫言上学     
正莫言,原名管谟业。当兵前只上过小学五年级。这就是莫言的基础,也是他的"起跳线"。"我自己写的"莫言小时候非常调皮,而且嘴碎,爱胡闹、捣乱,为此还受过处分呢。一次,他看见同学刚买了瓶钢笔水,便说:"我一口可以喝掉。"那同学不信,他二话没说,拧开盖儿,一仰脖子就喝干了。满嘴蓝牙,狰狞恐怖,加上他一傻笑,把老师都给镇住了,讥讽他说:"好  相似文献   

7.
味明 《巴蜀史志》2000,(4):49-50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习惯以现代学史上的几场论争来给一个人定性,如对徐志摩、吴宓就是如此。关于吴宓,上已经论及,他应时不识时务,并非全无道理。舍去这一层意思不谈,吴宓一生干的事也不只是那场短短的论争,他的一生,主要是以教师和学的身份出现,在这方面可以说做得很不错。  相似文献   

8.
何蜀 《文史精华》2007,(12):26-35
著名学者吴宓年逾古稀之时孤身在重庆执教,自"四清"始由家务女工唐昌敏照料他的生活。文革期间吴宓身心均受到极大的冲击和迫害,然而唐昌敏不离不弃,依然悉心照顾;同时吴宓对唐昌敏一家的不幸遭遇也予以极大的帮助。大学者与平凡的家务女工结成了难得的患难之交。吴宓在日记中记载了非常年代的经历,留下了珍贵史料。详见《吴宓和他的家务女工》一文。  相似文献   

9.
声音     
<正>江青1973年10月,江青来见毛泽东提出要一笔钱,江青走后,毛泽东对秘书张玉凤说:"她看我不行了,为自己准备后路。"然后主席流着泪,从自己过去的稿费中批了三万元钱。江青看到钱马上对张玉凤说:"小张,我跟你不一样,将来我是准备杀头、坐牢的,这个我不怕。也可能不死不活地养着,这个难些。"王国维一次姜亮夫填了一首词,想请王国维帮自己看一看。他晚上7点半到王国维家,王国维看了之后便帮他修改,一改改了近两个小时。晚上九点多,词改好后,姜亮夫告辞,王国维要家人点着灯笼跟他一起送姜,一直送到清华大礼堂后面的流水桥,等姜过桥后他才回去,他对姜说:"你的眼睛太坏,过了桥,路便好走了。"闻此语,姜几乎落泪,此后一生难忘。  相似文献   

10.
1946年武汉大学复员回到珞珈山,原任的外文系主任朱光潜先生去了北京大学,继任的是从西南联大来的吴宓先生。吴宓先生来给我们上"长诗"课了。他很瘦削,颅顶秃得厉害,且发亮,正中像山一样隆起,令我想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发现孩子去超市买东西越来越"大方"了,好像不要钱一样。于是我想,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孩子产生这种感觉的?才发现是单位发的购物券作的怪。因为每次拿着单位发的购物卷去超市,到最后还差几元钱的时候,经常说:"裘真,你要什么,再去拿  相似文献   

12.
心曲姐姐:你好!我儿子今年上初三。从过春节回来就不想读书了。和我们吵了几次。有一次我还打了他,因为他每天带着手机,我怕影响他学习就不让他带。结果就争执起来,我问他这个手机那么重要吗?他说是;我说它比学习还重要吗?他说是;我说它比父母还重要吗?他说是!我就揍了他一顿。  相似文献   

13.
<正>徐州路遇蒋纬国1947年3月,我在徐州任陆军总司令部徐州司令部中校参谋,蒋纬国任装甲兵中校营长,其少校副营长蒋铎(黄埔13期,孝感人)到总部找我,请求设法调动,我说:"你与蒋纬国同事,你姓蒋,那还不好处?"蒋铎说:"他性情古怪,我们难以相处。"我说:"他古怪在什么方面?"蒋铎说:"我们装甲兵待遇较好,士兵夏秋军服是卡其布料,冬春是粗呢军服。军官夏秋是毛哔叽,  相似文献   

14.
<正>一天,我正在校对稿子,田海燕进门大喊:"林冬,看谁来了!"我抬头看见一张显得有些忧郁,病容的长脸,一副玳瑁眼镜架在鼻梁上。我惊喜地叫起来:"友星,什么时候到重庆的?"邓友星是延安《解放日报》的编辑,田海燕的挚友。他与已经发福的田海燕比起来,显得又高又瘦。邓友星目光停在我脸上不到一秒,掠过一丝难以觉察的忧郁、游移的眼神。他淡淡地说:"才回来几天。"我用重庆话问:"啥子事?"他回答:"看病。"我有不祥的预感,觉得某种事情正在发生。果然,过了几天,田海燕悄悄告诉我,邓友星患有严重的眼疾和胃病,他的五哥邓有理因病在重庆中共办事处  相似文献   

15.
寻找马里奥     
和马里奥的相识是在两年前。一天,我去一家经常光顾的外贸商店买衣服,卖货阿姨突然问我:"能给你介绍个男朋友吗?"我笑了,虽说是单身,但总觉得还没到需要卖服装的阿姨帮忙张罗的地步。阿姨解释说:"他和你一样,是我认识六七年的老顾客了。他是土耳其人……""啊?我没想过找外国男朋友,何况还是土耳其人?!"我有些愕然。阿姨说他很特别,和来店里的那些一次换一个中国女孩的外国男人不同。于是几天后,我收到了一条全是  相似文献   

16.
幽默笑话     
谁的爸爸跑得快? 三个孩子在吹嘘自己的爸爸,一个说:“我爸爸跑得快极了,他射出箭后,能在箭之前跑到目标地。”“这算什么。”第二个说:“我爸爸在500码外射中一头鹿,在鹿倒下之前就能抓住它。”“太慢了!”第三个说;“我爸爸在政府部门工作,下班的时间是五点,可他在四点四十五分就能到家”飞毛腿吉尔跑得特别快,经常在人前夸耀自己是“飞毛腿”。有一次,他家被盗,就连忙跑去追贼。他高喊道:“别跑了,别跑了,你说什么也跑不过我!”没多久,他果然赶过了贼,但还一个劲地跑下  相似文献   

17.
天和地     
正两个他同在了我们五年级七班。他是天,风趣、幽默、阳光的他——刘品村,我最好的朋友。他是地,内向、萎靡、没神的他——宋熙然,一个"假女"。一次,刘品村上科学课时,忽然被老师叫了起来:"人体一般有几根汗毛?"他眼睛骨碌一转,也不多想,随口答道:"83根。"老师惊诧得眼睛直眨,狐疑地问:"你——确——定?"他镇定自若,似懂装不懂地说:"对啊,本来就是!"他说着话还用上了中文连续。老师和同学们一怔,继而爆出了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50年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大教授语言学。一天,有个叫陶汉清的学生来办公室找他,想借一本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季羡林看到陶汉清恳切的目光,犹豫了一下说:“这本书我在看,下周借给你行吗?”陶汉清高兴地离开了。一周后,陶汉清来取书。可季羡林递给他的却是一叠厚厚的信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陶汉清仔细一看,原来是那本书的手抄本。他疑惑地问:“您为何不把书借我,还花这么多功夫抄书?”季羡林笑着说:“我也很喜欢这本书,这两  相似文献   

19.
正一、公主与哈巴狗的故事一天晚上大班的点点对我说:"妈妈,今天我做了王敞的小狗。"一听这话,当时心里很不舒服,但凭着一个老师的直觉,我也没说什么。第二天,女儿又对我说,她如何如何做王敞的小狗。我有点忍不住气了"难道除了小狗你不能当点别的了吗?比如公主、天使?""王敞是国王,他已经有女儿了,他说没有小天使的。"我一时哑然了,心想:孩子的童话就让孩子去继续吧!又过了几天,那晚点点在我面前学狗叫,"汪汪汪"叫得非常像,还开心的说自己  相似文献   

20.
1987年夏天,胡耀邦下台半年左右,一位友人去看望他,安慰他说:"您在人民心中是不会磨灭的。"他回答说:"我问心无愧,我的问题二十年以后才能见分晓。"现在,二十年过去。他的"问题"见分晓没有呢?有的见分晓了,有的还没有。下台以后,他把在位前后十年间的全部讲话、文章、报告、发言稿,集中清理出来,约数百万言,花三个月时间,从头至尾查看一遍。结果,"没有查到原则性的错误",他很感安慰。但是,他没有去深思:自己说过写过的东西,讲过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