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时代的变化使和平问题研究日益显得重要和迫切。本文仅就30年代的世界和平运动以及和平运动研究中的一些理论问题作些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神州》2004,(6)
中国需要崛起,中国正在崛起。在《特别关注》栏目里,相信《和平崛起的中国》一文,会引起大家的兴趣。作为一个明确而特定的论题,"和平崛起"为中共中央党校前副校长郑必坚2004年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首度提出。随后,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使用了"和平崛起"这一战略术语。不到半年,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成为世界政界与学界热烈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正>大家好,我来给大家讲讲清朝的十二家铁帽子王之首的礼亲王代善。说起代善,大家可能会有些陌生,但是如果大家有看过电视剧《孝庄秘史》,就会发现那里有一个长者,宽厚仁慈,识大理明大义。为了皇权的稳固,不惜大义灭亲杀掉自己的儿孙。他就是代善,一个历经三朝,军功卓著的亲王。他在历史上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是不是和电视剧演的一样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跟随我这个向导走进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中去查访一下这位王爷和他  相似文献   

4.
和平成长     
陈宁 《南京史志》2009,(6):34-34
为推进和平教育,南京出版社编写了这套《和平成长丛书》,分小学篇《爱与和平》、初中篇《认知与和平》和高中篇《责任与和平》三册。小学篇突出爱与和平的关系,没有爱就没有和平,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和社会,这是和平教育的基本思想,符合孩童时期的教育特点;初中篇的宗旨是让学生认知和平,并结合青春期的身心特点,  相似文献   

5.
明式经典家具中的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勤 《收藏家》2010,(4):43-47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系,有什么样的文化体系就会有什么样的建筑体系,有什么样的建筑体系就会有什么样的家具体系。中国建筑作为世界三大独立的建筑体系之一,自然就会有自己独立的家具体系,这个体系就是明式家具体系。明式经典家具是唐宋元明建筑空间艺术功能化的提炼和结晶,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延续和升华。西式空间讲究的是焦点透视和平  相似文献   

6.
海龙 《文史月刊》2010,(10):28-29
<正>近几日一则新闻,让大家把目光聚集到了杭州萧山机场——一个不明飞行物影响民航飞机起降。顿时大家开始了种种猜测。那么,到底有没有外星人,有没有外星人乘坐的UFO,谁也说不准。不过,世人发现UFO时间历史已久,中国古籍中就有对不  相似文献   

7.
光阴似箭,转眼间50年一晃就过去了。回想起半个世纪前“抗美援朝”的战争岁月,我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时常浮想联翩,感慨不已。当年朝鲜战场上和蔼可亲的领导,情同手足的战友,莽莽苍苍的雪原,深邃幽长的山洞,震天动地的炮火,弥漫连天的硝烟……经常一幕幕地在我的脑海里展现出来。激烈的战斗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般,战友们一个个好像就在身前。遥想当年炮火飞,最忆征战不归人;和平得来不容易,英雄鲜血映朝晖。下面,我给大家讲讲“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战斗故事———桥岩山战斗。1951年农历5月12日,年仅19岁的我响应…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有关中国是否在造航空母舰,是否该造航空母舰的议论很多、很热;国内如此,国外也如此。这一现象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是中国人的海洋意识、海权观念正在苏醒;其二,国际上对这一情况高度关注,有些人甚至神经过敏。中国人海洋意识的苏醒有其历史和现实背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就是从面对西方炮舰开始的,甲午海战之败则是中国传统社会在时代中完  相似文献   

9.
和平大使不是和事佬。和事佬固然热衷于调解纷争,但有时会陷入无原则的调解,没有明确的是非和爱憎。和平大使则不然,他们往往以天下为己任,深度体察民间疾苦,旗帜鲜明地反对战争,倡导和平,在战与和等问题上有着很强的原则性。我国春秋时期就有这样一位不辞劳苦的和平大使,正是由于他的不  相似文献   

10.
<正>自诞生之日起,航空母舰就是现有军舰舰种中吨位、体积、作战能力等方面均居首位的大型舰艇,人称"浮动的海上机场"。从1910年11月14日美国"伯明翰"号上的试飞成功算起,航空母舰的历史已近百年。  相似文献   

11.
眼下,利比亚的反政府游行已经发展成东西对峙的内战。 与此同时,美国航空母舰战斗群也部署完毕,公开的说法是进行人道援助,但实际是在等待打击利比亚的最佳时机。利比亚政治强人卡扎菲很清楚,他的任何一个军事行动如果不恰当,就会给美旧提供动武的理由。  相似文献   

12.
把中国发展起来,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强大民族之林,是邓小平终身追求的理想和毕生奋斗的目标。晚年他在南方谈话中把它凝聚为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贯穿在邓小平整个理论之中的重要命题,具有丰富的内涵。1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通过对战后时代主题转换的敏锐把握和对时代特征的科学分析,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邓小平认为,在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中,和平是发展的条件,没有一个和平国际环境就难以集中心思发展经济;而发展是实现和平的根本出路,“越发展和平力量越大”,因此发展问题或者说经…  相似文献   

13.
<正>自诞生之日起,航空母舰就是现有军舰舰种中吨位、体积、作战能力等方面均居首位的大型舰艇,人称"浮动的海上机场"。从1910年11月14日美国"伯明翰"号上的试飞成功算起,航空母舰的历史已近百年。  相似文献   

14.
争取和平解放西藏和筹划实施昌都战役是《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前西藏和平解放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中央人民政府遏止了西藏“亲善使团”,并将“西藏代表团”定位为西藏“地方性的及民族性的代表团”,而争取其到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西藏和平解放问题。历史没有给予避免昌都战役而实现昌都和平解放,进而推进西藏和平解放的客观条件。昌都战役“以打促和”,成为和平解放西藏的一个必经阶段。昌都战役从1950年10月6日开始,实际结束于10月21日。昌都战役后,达赖在和谈问题上有一个渐进而非急进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前,学术界对于中世纪和平的研究陷入了各种误区之中,致使其与中世纪的社会现实相脱钩。事实上,在欧洲中世纪早期,"和平"是一个语义丰富的词汇,它与协定、条约、协议、博爱、友爱密切相关。和平的理念深刻影响着世俗王侯的政治行为,协定成为解决政治和法律争端的最普遍的机制,欧洲也共享着同一种协定语言;教会以"上帝的和平"与"上帝的休战"的方式推进基督教博爱社会的议程;民间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和平行会及城市公社和平运动,其目标是建立平等性与互惠性的联盟。总体而言,中世纪的和平具有高度的一体性,然而,这种一体性也强调排他性和敌对性。这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共和中国政府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新主张、新举措:提出并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为两岸关系发展确立主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对一个中国原则作出新的表述;致力于促成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明确提出"争取祖国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论断;坚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千方百计做好"人心回归"工作;把握先机特别是制定《反分裂国家法》,有效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成功开启两岸政党交流并恢复两会商谈,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这些新主张、新举措的提出和实施,卓有成效地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开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和平成长     
为推进和平教育,南京出版社编写了这套《和平成长丛书》,分小学篇《爱与和平》、初中篇《认知与和平》和高中篇《责任与和平》三册。小学篇突出爱与和平的关系,没有爱就没有和平,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和社会,这是和平教育的基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是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他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许多深刻的基本理论(例如有关战争的根源;提高警惕,准备打仗;热爱和平,不怕战争;努力加强国防建设;常规战争与核战争;世界大战是否可以避免;美帝国主义要称霸全球;帝国主义的两重性;要利用世界各种矛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弱国、小国能够打败强国、大国;第三世界团结起来,等等)今天无疑仍然适用,对这些思想和实践进行总结和继承,既有助于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战争与和平思想的理解,又有助于遵循正确的战略和策略,争取到一个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9.
庆宁 《世界》2005,(8):27-29
她是世界上第一位没有经过军事训练就驾驶战斗机起降于航空母舰上的女人;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在四任总统任职期间担任要职的女人;她曾到过100多个国家,会见过70多位前任或现任国家领导人,她被公认是一位在逆境中成功的美国女性典范。  相似文献   

20.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1.陶希圣在"和平运动"初期是一个不可或缺之人。由于陶希圣的存在,形成了这样两个链条:一条是周佛海等"低调"者通过陶希圣、胡适,将意见转达给蒋介石劝其和谈,陶、胡由陈布雷引见给蒋介石;另一条"低调俱乐部"通过陶希圣与汪精卫交换意见;2.陶希圣参与筹建艺文研究会,从事"和平"理论的宣传;3.追随"和平运动"领袖汪精卫离开重庆之后,陶希圣虽然认为"主和无罪",但反对另立政府,并不断规劝汪精卫,成为"和平运动"中的少数派而被孤立;4.从陶希圣萌发去意到逃离"和平运动","高陶事件"的意义。展现1937年7月到1940年1月初,作为"和平运动"理论的提出者和积极实践者之一的陶希圣参与与退出"和平运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