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西口     
长歌 《中华遗产》2013,(10):90-103
西北民歌《走西口》,在晋、蒙、陕、冀交界处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它以朴实的语言、悲怆而缠绵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西口”究竟在何处?人们为何要舍命走西口?一段悲壮的移民史就在《走西口》里上演。  相似文献   

2.
《神州》2011,(7)
二十世纪初年,素有无平地沃土之饶,无水泉灌溉之益的山西祁县,这里的乡民只有靠垦种上岭下坂活命。可是,三年一次大灾害后又赶上连续三年大旱,天天有人成为饿殍,民不聊生。于是,男人们背起简单的行囊,听着女人们合着血泪唱的《走西口》踏上了走西口的道路。故土难离也得离,心爱的女人难舍难分也得舍也得分,生活中充满了多少无奈和辛酸!  相似文献   

3.
走西口     
正民歌《走西口》:哥哥我走西口,小妹妹呀实在难留,手拉着我哥哥的手,送我送到大门口。哥哥我出村口,小妹妹呀有句话儿留,走路那个走大路,人马多来解忧愁。紧紧地拉住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止不住的流,只恨哥哥我不能带你一起走,只盼哥哥我早回到家门口……  相似文献   

4.
杜淳是近年来走红荧屏的年轻影视演员,在《大旗英雄传》《51号兵站》《走西口》和庆祝建国60周年热播剧《虎胆雄心》中均有非常出色的表演。被业内人士称为不可多得的后起之秀。许多了解杜淳的人都说:“他能有今天,除了个人的天赋和勤奋外,父亲柱志图的教诲、支持与关爱功不可没!是杜志国用深深的父爱成就了他。”  相似文献   

5.
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那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紧紧地拉住哥哥的手,汪汪的泪水扑呖呖地流!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这首家喻户晓的民歌《走西口》,唱的是长城以南的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背井离乡去往长城以北闯荡的故事,杀虎口就是这歌中所唱的西口之一。  相似文献   

6.
关于走西口的“西口”流行于晋、蒙、陕、冀交界处的二人台剧种中,有一出最富有代表性的剧目就是“走西口”。该剧的剧情叙述了新婚不久的太春玉莲夫妻,迫于生计,丈夫不得不出口外谋生而忍痛别离的故事。剧中那依依恋眷的表演和撕心裂肺的唱腔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除戏剧“走西口”外,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走西口也有相传。那么走西口的“西口”到底是指何处?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说法:一、泛指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既然“西口”是戏剧所叙,就不一定在“实”字上加以考证,清代山西遭年馑绝非一次两次,大批饥民…  相似文献   

7.
无奈西口路     
《神州》2011,(7)
走西口所起家的晋商,如常家大院、乔家大院等多产生在山西中部与南部,他们起初走西口,也因贫穷,与晋北人一样,由于生活所迫。只是一部分山西人,在走西口后发家回晋,起房盖屋。他们在外出淘金的过程中,看到了商机,于是把内地的皮革加工手艺运用到口外,把口外有着足够原料的皮革运回内地,他们把生活必需品通过一条商路进行交换,以至后来出出进进,打开了一条通往外蒙国家或俄罗斯恰克图的商业之路,所创下的晋商辉煌,为后人称道。  相似文献   

8.
“走西口”与近代内蒙古中西部的土地荒漠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学术界对走西口移民及其对当地开发所做出的极贡献已有不少探讨,但对口外移民在当地开发中的消极影尚无专题研究。本文主要考察走西口移民活动与近代内蒙古西部土地荒漠化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华北人口、资源、环境史究的开展及当今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或有所裨益。笔者之所以择内蒙古中西部,即今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巴彦淖尔盟东、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一带(其地理范围大致相当于民国时期绥远省),是因为这里是走西口移民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响最显著的区域。走西口概况“走西口”又叫“走口外”,指长城以内晋西北、雁北、晋中和北…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绵延500多年的大移民,走西口始于明代中期,明末清初达到高潮。也许最初背井离乡走西口的汉子们只是为了追求一种富裕的生活,他们用几代人的汗水、泪水,甚至是血水,在西北的草原、荒漠中走出了一条条百年商路。今日,重走西口路,或重寻西口文化,是对商业精神和生存拓展的一次追寻和朝圣。  相似文献   

10.
马润花 《民俗研究》2002,(4):205-208
王江叶,女,1955年出生于山西省灵丘县只庄乡王村,三岁时随父亲"走西口",到了内蒙,十多岁后才又回到故乡.走西口的人,在口外过年(春节),像在山西老家一样,家家都要贴窗花,但是当地却没有卖窗花的集市,所有的窗花都要自己剪出.一个女孩会剪纸,剪得好,不仅会得到好多人的夸奖,而且能成为将来嫁个好人家的"资本".因此,走西口的人在艰苦生活中,也不忘将剪纸的技艺作女红的重要项目来训练自己的女儿.剪纸的活动在走西口的女人中十分流行,女孩们因此有机会凑在一起互相学习,切磋交流,也成为她们生活的一种乐趣.王江叶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了剪纸,而且很快成了出类拔萃的一员.  相似文献   

11.
雄关杀虎口     
《沧桑》1995,(6)
北国长城沿线素有民谚云:“东有张家口,西有杀虎口。”流传干山西、内蒙古地区的二人台优秀传统剧目《走西口》,中的“西口”即指杀虎门。 杀虎口位于山西右玉县城关(旧城)西北10公里的明长城上。东倚塘子山,西靠大堡土,两山由东而西围成一个半月形的山湾。在两山的断口处,一条长达2500米的险要峡谷成为山西与内蒙古的天然通道。莽莽苍苍的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晋西北河曲、保德、偏关三县和内蒙古南部村落的对应性调查.分析了走西口移民对祖籍地晋西北和迁入地内蒙古南部公平来的民俗文化变迁。从民俗学角度对走西口移民的生活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3.
晋商传奇     
《神州》2011,(7):26-29
走西口,有着说不尽的艰辛与酸楚,绝大多数人籍籍无名,甚至魂断西口路。但在庞大的从杀虎口"走西口"队伍中,始终活跃着一批商贩的身影,他们中的成功者一步步走入傲视海内的一代财雄之列,这便是曾经名闻天下的晋商。最富传奇色彩的是,杀虎口走出一个名闻天下的"大盛魁"。问堡内年纪大些的人,喜欢说古的会娓娓道来:康熙皇帝西征噶尔丹时,杀虎口驻军是费扬古部队  相似文献   

14.
一次出差山西,在祁县城渠家大院"聚梨园"内,戏声咿呀,观看了一出地方小戏《上包头》。一位悲伤的新婚妻子送别即将外出做买卖的丈夫,这样的场景,出现在肃穆高大、厚重华美的大院内,显得别有意味:一边是美轮美奂的深宅,一边是满怀愁怨的抒怀悲叹。这样的场景,能有多少人将晋商与西口联系在一起呢?"走西口"虽仅三个字,却活化为一个文化符号,衍生出一段传奇,缔造出一部名闻天下的移民史。  相似文献   

15.
《沧桑》1996,(4)
三个走西口的贫苦农民,凭着一条扁担,两只铁脚,硬是在二百七十多年前的蒙古大草原上创出一个六七千人的商业大军来。他们离别故土,十载不归;他们防窃躲杀,亡魂可泣;他们用长长的驼队书写了晋商历史轨迹的撼人诗行。  相似文献   

16.
郝平生 《沧桑》2010,(4):164-165
清代以来,统治者重视农事,社会长期稳定,全国的人口总数迅速增加。内地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现象,人地矛盾空前尖锐,迫于生计,内地大批人口向东北、西北等边缘地区迁移。晋、陕等地百姓大量涌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即归化土默特地区,史称"走西口"。伴随着"走西口"的移民进程,口外蒙古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生活习俗等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并在绥远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移民文化区。大批山西人以"走西口"的方式,将属于农耕文明的晋文化带到归绥地区,使当地由单一的游牧社会演变为农牧并举的多元化社会。  相似文献   

17.
走西口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由内地向塞外的大移民活动,展现了华夏民族为改变生活及命运离乡背井、勇闯他乡的豪迈气魄以及勇于开拓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8.
山西话剧团在焦都介休演出《立秋》,三晋的演员演出晋商的题材,而且演给古今晋商的骄子介休人看,实在倍感亲切。在雄厚沉闷的开场乐声中,大幕缓缓升起。古朴萧索的山西大院,青砖高墙,照壁临门,石狮石鼓分列,庭院层层幽深。就像走进了北辛武冀家、贾村侯家,也像走进了乔家大院、曹家大院、王家大院……我仿佛看到了他们骑着小毛驴,哼着《走西口》,背着干粮袋,走出杀虎口,落脚张家口、绥远,甚至蒙古、俄罗斯,创造了“纵横欧亚九千里,雄称商场数百年”的罕见经济奇迹。  相似文献   

19.
(一) 现年65岁的潘仁志,是黄陂李集镇河边潘人,他50年代入党,60年代担任过大队党支部书记。80年代初,潘仁志带领儿子、女婿等父子兵和一盘红炉走西口,扎根新疆,先后在米泉县和乌鲁木齐市办起了铸造  相似文献   

20.
贺江 《神州》2011,(27):44-45
唱一曲《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满心喜悦;听一曲《二泉映月》,感受二胡魅力;吟一阕《梅花引》,慨叹梅骨铮铮;看一遍《凯旋在子夜》,壮我豪迈情怀;读一册《孙子大传》,身历春秋风云战国烽火。咏一章《听泉》,身心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