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统对陶渊明"尚想其德,恨不同时",可谓陶渊明的知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并未提及陶渊明。钟嵘眼中的他也只是中品。而在陶渊明未被广泛接受和高度评价的年代,萧统却独爱之,不仅为他编集、作序、作传,还在《文选》中选录了九篇陶渊明的作品。本篇以《文选》中所选的陶渊明作品作为出发点,再究萧统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2.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三次出仕归隐,困扰他一生的矛盾,一是出仕和归隐的矛盾,二是躬耕与生活实际的矛盾.他因家贫和政治理想的实现而出仕,但他"质性自然"、不善逢迎,动乱的现实和残酷的斗争使他厌倦了官场生活,最终毅然选择归隐,即使饱受饥寒之苦也义无反顾,这也正体现了陶渊明高尚的人格和节操.他的这种做法,对后来的仕途失意和厌倦了官场的士大夫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某种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3.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因“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愤然辞去彭泽县令的职务,隐居山林,开始了独善其身的隐士生涯。在后人的心目中,隐居后的陶渊明是一直过着“悠然见南山”般的快乐生活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联系他的身世再品味一下他的诗作,我们会发现答案是否定的。考察一下幼年的陶渊明,再看一下他那些并不是很出名的诗,我们就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陶渊明。  相似文献   

4.
貌似闲云野鹤、超然世外的陶渊明却出仕达五次之多,"孤云独无依"道出了他痛苦、寂寞的内心;"心远地自偏"却又说出了他无奈、自慰的旷达。一个清高、自尊却又积极入世的知识分子注定是孤独痛苦而又矛盾的。  相似文献   

5.
乔志祥 《神州》2013,(12):9-9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言为五柳先生写自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是他真正的性格。"性嗜酒,好读书、不求甚解,常与文章自娱"是他的爱好和志趣,塑造了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形象,赞美了他自然率真,安贫乐道的品质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以及对淡泊宁静,自给自足的生活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6.
王水根 《南方文物》2003,(2):96-100,121
在拙著《鸟图腾及相关问题》一文中①,笔者以《陶渊明笔下的氏族英雄》为条目,记述了陶渊明在《读〈山海经〉》诗中所歌颂的两位神话传说英雄,即刑天和丹朱,以说明鸟图腾的意识,直到晋宋时代的陶渊明脑海中,依然浓郁地保留着。自然,从中也流露出陶渊明的民族意识。人们不禁要问,陶渊明与鸟图腾氏族,有否渊源关系?或者换言之,他是“南蛮”族的后裔吗?本文试作补述如下。先说陶渊明的“猛志”在表述生平理想时,陶渊明往往写到鸟。他总想像鸟儿那样自由翱翔。曾以鸟自喻,把自己被官场约束得失去自由称作“羁鸟”(《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  相似文献   

7.
时兰兰 《丝绸之路》2011,(14):73-75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超凡的人格,造就了他诗文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诗平淡之中见绮丽,尤其是其将平常的田园生活写进诗歌,创造出一种与内容相适应的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诗歌史上开创了田园诗派。本文拟就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诗人陶渊明以爱菊而称。后人也习惯于将陶渊明采菊的行为归因于他对菊花的喜爱。然而菊花除了可供玩赏外,同时还是延年益寿之灵药。历代仙传中不乏服食菊花之仙人;降及晋代,士服食菊花更是蔚然成风。处于这一背景之下的陶渊明的采菊行为,实际上包含着明显的摄生意图。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常常表现一种人生不永的感叹,这和诗人服食菊花以求长生的行为是内在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颜面之说     
《收藏家》2014,(9)
<正>陶渊明是战胜了一切牲畜的高贵的文人,所以才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样高傲的诗句,一切是非善恶与在他看来颇有"孝然独处,绝口不语,默隐以终,笑杀狐鼠"的澹然。还有林语堂这种人也有意思,朋友问他:"林语堂,你是谁?"林回答:"我也不知道,只有上帝知道。"这种机锋,也让人"苦"笑不得。——节自本人文章《话颜面》  相似文献   

10.
陶侃是东晋时期的名将、大司马,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他出身贫寒,门庭低微,年轻时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浔阳县内找了一份"监鱼梁"的差事,管理渔业。浔阳濒临长江与鄱阳湖,水产自是丰盛,陶侃是渔乡人,对水产自然不觉陌生,加上母亲的指点教育,他干得头头是道,有声有色,深得同事与上司的喜爱。有一次,同事们见他生活俭朴且工作认真,担心他的身体健康,就悄悄地在鱼库里取了些鱼,做成糟鱼送给他吃,可他却惦记着母亲,自己舍不得  相似文献   

11.
正范成大在历史上更多的时候,是以诗名世的,他与陆游、尤袤、杨万里三人被合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在后代,四人中以他和陆游最为著名,到了清朝初,甚至有"家剑南而户石湖"(剑南指陆游,石湖指范成大)之说。钱锺书在《宋诗选注》中称他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元末明初,他的《四时田园杂兴》已然是公认的经典,其田园诗成就与陶渊明相比,堪称"后来居上"。范成大的诗歌,世人传诵已多时,然而许多人或不甚了解的是,在南宋那个多难  相似文献   

12.
桃源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多年以前,当黎烽在学校里读这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从没想过文章说的可能就是自己生活的地方。而现在,他每天都要声情并茂地对着他的客人朗读数遍如上文字。 黎烽是坝美村的船工。坝美是隶属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八  相似文献   

13.
初识陶渊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再识陶渊明,是《桃花源记》;三识陶渊明,便是读了《五柳先生传》。作者在文中提到“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而以“读书著文,饮酒”自娱,并且希望成为“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主观上看,作者不与当时黑暗之世同流合污,独避桃源;但细细一想,他是在逃避现实,采取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度。我不禁想起《爱莲说》中赞莲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周敦颐选择的是傲立于俗世之中,而非陶之“隐逸”。黑暗之世相同,而  相似文献   

14.
他最爱老顽童周伯通,却活出黄药师的邪性至情、令狐冲的洒脱不羁、李逵的匹夫英勇及陶渊明的离群索居。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陶渊明的“新自然观”出发,从思想、文学评论的角度来探讨其思想中的否定性特征.指出其否定性存在于文学主体和内容之间彼此背离的关系.虽然陶渊明的作品歌颂自然状态,在风格上被视为“笃意真古”的代表.但是他的“古”是建立在“以今观古”的视角中得以形成的,不同于传统的“自然”视角.在本文的第三部分,对陶渊明的文学创作进行了...  相似文献   

16.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三次出仕归隐,困扰他一生的矛盾,一是出仕和归隐的矛盾,二是躬耕与生活实际的矛盾。他因家贫和政治理想的实现而出仕,但他“质性自然”、不善逢迎,动乱的现实和残酷的斗争使他厌倦了官场生活,最终毅然选择归隐,即使饱受饥寒之苦也义无反顾,这也正体现了陶渊明高尚的人格和节操。他的这种做法,对后来的仕途失意和厌倦了官场的士大夫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某种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宝 《世界》2008,(10):84-91
一阵香气幽幽的飘进了小Nils的鼻子里,清晨5点不到,他在浓郁的烤香包香气中醒了过来。在他童年的记忆中,不知有多少个这样的清晨。如果Nils认识陶渊明,他们一定会一见如故。Nils的故乡,德国北部山区的小镇Tornesch,像极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成林的紫叶欧洲山毛榉、白蜡树、橡树和野樱桃树,人们宁静而安说在地劳作,与世无争。  相似文献   

18.
苏轼虽曾一再表示过对陶渊明和白居易的倾慕之情,但实际上他对陶、白二人的接受态度是有所不同的。苏轼既受白居易的影响,主要将陶渊明当作是精神上的“导师”,而不取其贫寒困顿的一面;又将白居易所开其端绪的“中隐”化心态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苏轼之能成为中国封建士大夫人的一个“标本”式的人物,与他对陶、白二人的这种接受态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陶诗与对话     
陶渊明所体现的“自然”是建立在人的“关系性”本质上,以田园为场域,所开展出的“入境自然”;“对话”则是陶渊明基于人境关系表陈存在体验的自然倾向。他的“对话”反映了三个向度的多重主题:一是空间向度的社会与自然场域,二是时间向度的历史与未来意识,三是深层向度的主体与精神的掘发。经由这三个向度的对话,不但使他成为最善于透过艺术形式呈现深度哲思的诗人,也使他所塑立的人格典范与桃源理想受到读者最为广大的回应。  相似文献   

20.
边城两三话     
俞金英 《神州》2014,(2):11-11
<正>陶渊明的一篇《桃花源记》历来为人称道,它描绘"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是世人苦苦寻访,终无果的。唯有沈从文先生却探寻到了。他也深深爱着这块干净如始,质朴如玉的土地,亦作"游记"一篇,名曰《边城》。陶潜到过他那不染世俗的世外桃源,从文先生心中却一直有他的湘西桃源,这个不沾尘埃的理想国。初读《边城》,我便爱上了这一座风雨边城,这是一方净土,山水拂心的美意令人陶醉其中。《边城》是一支幽远,哀婉,清新绵长的曲子。你可以听见远处飘来的山高水长,小舟摇曳,还有碧溪岨渡船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