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全面抗战爆发后,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中共中央军委于1937年8月25  相似文献   

2.
<正>1937年7月7日夜,此时已经强占了中国东北三省六年并伺机南下侵略中国的日本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进行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提出需要进入宛平城搜查的无理要求,被中国守军严辞拒绝,随即日军便对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并且炮轰宛平城,驻守宛平城的第29军奋起反抗,从而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为卢沟桥事变(图一)。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5年后,即1942年7月7日,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美国邮政总署发行了一枚由美国总统罗斯福亲自监制,美国国务卿刘易斯·亨利·史汀生策划的"中国抗战五周  相似文献   

3.
<正>历史,总是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上更能勾起人们的回忆和反思。今年是“七七事变”爆发85周年。“七七事变”开启了中华民族全国性抗战的新篇章,与作为抗战起点的“九一八”事变一样,具有标志性意义。一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即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奋起还击,因此,“七七事变”也称“卢沟桥事变”。表面上看,“七七事变”是偶然爆发的,但背后却存在着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日两国进入战争状态,在敌强我弱,国际环境不利于我的情况下,国民政府为抗战需要进行了艰难的战略选择。而对日"战而不宣"就是国民政府针对特定的历史环境,考虑到诸多因素而实施的最佳战略,它事实上有利于中国的抗战,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一年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我们不仅要研究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8年的历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变后14年抗战的历史,14年要贯通下来统一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民政部档案资料馆、黑龙江省民政厅、黑龙江地名档案资料馆将多年来对黑龙江省与抗日有关的地名档案研究的成  相似文献   

6.
抗战三城记     
《华夏人文地理》2005,(8):118-141
"七七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继而北京成为日本统治下的"治安区",只有生存和死亡;"八·一三"淞沪抗战的失利使上海成为"孤岛";随着战事的推移,南京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成为当时中国的战时首都,全中国一盘棋,乃至全东亚一盘棋的核心都在这里。60年过去了,这三个城市一直用自己的方式纪念着,同时也延续着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由对中国的地区性侵略向全国性侵略急剧升级的时期,也是中国人民由局部抗战向全国性抗战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实行了一条“安内攘外”的错误政策。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它在重点“安内”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一些“攘外”的措施,着手进行抗战的准备;并  相似文献   

8.
七七事变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者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7月8日,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通电,指出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中国的  相似文献   

9.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军队悍然向华北、华东地区大举进犯,中国军民奋起抗击,伟大的中国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在这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反侵略战争中,弱小的中国空军很快地投入了战斗,同强悍的日军航空队进行浴血奋战,为夺取抗战的  相似文献   

10.
陆安 《文史春秋》2014,(8):14-18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开肩全面侵华战争,随着战争的持续与扩大,为了坚定中国抗战的信心,也为了让中国战场成为牵制日军主力的泥潭,  相似文献   

11.
湖南不仅是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战文化运动兴起最早,声威最壮,影响最大的省份之一;而且是七七事变后一年半内,全国抗战文化的传播、辐射中心,丰富、发展、壮大了全国抗战文化运动的声威和内涵,对推动全国抗战文化深入发展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学界对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深入,对一些似乎认为仅是概念的问题,而实际上更为重要的涉及内容和观点,在内涵和外延上以严格区别开来。如七七事变与七七抗战、全面抗战与全国抗战、抗日战争与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是1937年还是1939年等。  相似文献   

13.
适逢七七事变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开赴山西敌后抗战55周年之际,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张国祥历经10年撰著的《山西抗日战争史》(上、下两卷),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是亲自参加了山西抗战的随军记者,后来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读了《山西抗日战争史》后,感到它是一部具有学术价值的历史著作。其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论长城抗战     
1933年的长城抗战,是自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之间中华民族抗日斗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次战役中,国民党政府的对日态度和九一八事变时已有所不同:从最初的不抵抗,一味寄希望于国联调停,转向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并派遣中央军的3个师投入作战。但它又显然不同于七七事变后的全面抗战。是什么原因导致蒋介石在这时多少改变了九一八事变时的态度而进行局部抵抗?为什么在抵抗了5个月后又同日军签订《塘沽协定》,以妥协告终?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陈金龙 《民国档案》2005,5(3):61-67
九一八事变后至七七事变前,中国佛教徒积极开展抗日宣传,谴责日本侵华行径,分析日本侵华原因,陈说日本侵华危害,呼吁日本佛教徒制止日本政府的侵华行径,并设法唤起中国佛教徒的抗日热情。同时,中国佛教界积极筹划组织各种抗日团体,接受军事训练,捐款捐物支援抗日前线。佛教界参与抗日,一方面是由于民族危机的刺激,另一方面是想借此促进僧伽制度的整顿,实现中国佛教自身的复兴。九一八事变后至七七事变前中国佛教界的抗日活动,对于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也为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佛教界参与抗战作了重要准备,对于佛教界与南京国民政府关系的协调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在政教分离的框架之下,佛教界只能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参与抗日,其参与的方式与作用的发挥由于佛教自身的特点而受到种种限制。  相似文献   

16.
正1937年9月至1942年9月,在中华大地上活跃着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孩子为团员的儿童剧团。他们自己管理自己,以孩子们独特的方式积极投身于时代洪流之中,为抗日救亡运动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也为后来的青少年树立了榜样。茅盾称他们"是抗战的血泊中产生的一朵奇花"。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扣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一、上海:在血与火中诞生1937年"七七事变"后,上海沪东临青  相似文献   

17.
傅敏 《民国档案》2002,(3):81-87
自从近代以来,作为西方主要大国的英国在远东地区,特别是在中国拥有诸多权益,因此对于日本在华势力的扩张一直极为关注。然而,直到七七事变之前,面对日本在华势力的渗透和侵略活动,英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一直采取纵容政策。七七事变的爆发以及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终于使英国认识到了日本企图全面控制中国并排挤其他西方国家的野心,英国对日政策由此转向强硬,并在八一三事变中达到顶峰。英国对日政策的转变,是整个国际形势和中国战场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对于中国的抗战事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将对七七事变与英国对日政策的转变过程及其原因进行探讨,以深化我们对于抗战时期英国远东政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一年来抗日战争研究述评本刊编辑部从1995年抗日战争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到1997年七七事变和中国全面抗战60周年,抗日战争研究处在高潮之中。关于抗日战争史的图书,继1995年之后,1997年国内出版的大型学术丛书,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19.
《百年潮》2017,(10)
正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日军调集30万重兵,沿平绥、平汉、正太铁路进攻山西,叫嚣"一个月占领山西,三个月灭亡中国"。在这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我作为中华民族千万战士中的一员投入到这场全民族抗战的伟大斗争中。血战王和生擒日寇1939年4月,日寇为了维护同蒲、白晋铁路的畅通,摧毁我太岳抗日根据地,在进攻子洪口的同时,对我王和镇发动了疯狂的进攻。王和镇地处太岳军区领  相似文献   

20.
夏军 《民国档案》2003,7(4):83-87
1937年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后 ,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南京国民政府在这种形势下 ,一方面表示坚决抗战 ,一方面限于国弱民穷 ,乃积极寻求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发达国家的物资、军事援助 ,以达成广泛的国际反侵略战线。在全国一致的抗日呼声中 ,留学生特别是留学出身的政府要员及文化界、学术界的学者名人 ,作为精英力量 ,在国际宣传、争取外援等方面 ,做出了积极贡献。一谈及留美学生对中美关系的积极促进作用 ,首先要回顾近百年来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历史。中国赴美留学最早源于 1 847年容闳、黄胜、黄宽 3人 ,这也是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