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红瑀  张志峰 《神州》2014,(15):186-186
《杨三姐告状》是评剧创始人成兆才根据民国时期冀东的真实事件改编创作而成。这个剧目是一出现代戏,使成兆才的评剧创作进入了又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整个评剧史上,《杨三姐告状》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题材内容上,它的主题具有鲜明的进步性,艺术上具有较高的价值。在表演上,由于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其演出精彩,受到观众的强烈赞赏,多年来演出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2.
评剧《杨三姐告状》最初的名字叫《枪毙高占英》,由成兆才创作于1919年秋天。当时成兆才正率领警世戏社在哈尔滨的庆丰茶园演出,滦南县(时为滦县)甸子村的李兴洲到哈尔滨经商,他到戏社看望老乡时,向成兆才讲述了杨三娥为二姐告状申冤之事,成兆才觉得这一事件很有意义,写成剧本肯定能够吸引观众。于是多方了解,又参考了滦县于池水先生编写的鼓词——《杨三姐告状》,仅用几天时间便写出了70场评剧《枪毙高占  相似文献   

3.
评剧及影视等剧目中的《杨三姐告状》这出戏县家喻户晓的。剧中刻画了个贪赃杆法的牛县长,其丑恶嘴脸令人发指。但戏曲终归戏曲,而史实中的牛县长并非如此可恶。他在当时处理此案时,虽然也受了贿,但也给杨三姐指了出路。尤其是他到异地为官时,能痛改前非,体察民情,做到了办事公道。他辞官回归故里后,和民众关系也很融洽。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的家遭日军飞机轰炸,儿媳被炸死,他也受了伤。由于他在家乡枣强颇有口碑,在解放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剧团来枣强县城演《杨三姐告状》,民众是不允许的。所谓牛县长,剧中只取其姓而隐其名,实…  相似文献   

4.
洪波  来幸 《文史精华》2008,(Z1):57-59
<杨三姐告状>在评剧界公认是成兆才的代表作,也是评剧舞台上出现的第一出有影响的时装戏.在评剧史上,它不仅开评剧时装戏之先河,还为以后的评剧现代戏创作奠定了基础,成为家喻户晓的传世之作.但是笔者发现此剧的剧本很可能是滦县老站人王怡然而非成兆才所写.……  相似文献   

5.
无论在哪里,总会有那么一些孩子特别喜欢告状。理他们吧,他们会越告越凶;不理他们吧,又怕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大人们常常就在这样的顾虑中任凭孩子的告状行为一步一步考验着自己的耐力与耐心。孩子为什么喜欢告状呢?其实,掌握了孩子爱告状的秘密,你就会彻底从孩子爱告状的苦恼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6.
在评剧历史上,同时拥有电影明星和评剧皇后头衔的大概只有白玉霜一个,说她是电影明星可能有些牵强,但评剧皇后之说却是名副其实。20世纪30年代,白玉霜与爱莲君、李金顺、刘翠霞并称为评剧四大名旦,她所创立的白派  相似文献   

7.
杜盛兰 《文史精华》2011,(Z1):49-51
河北省滦南县是评剧的发祥地,又是评剧创始人成兆才的故乡.评剧之所以产生在这里,是因为这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滦南域内涌现了众多的莲花落世家,这些璀璨的艺星,点亮了落子戏的天空,也为评剧的创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任连会和他的4个儿子任善庆、任善丰、任善年、任善成,就是当时莲花落世家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8.
<正>近几年,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并研究幼儿的心理压抑这一重要课题。其中,幼儿“告状”这一行为形成的原因与其外界环境、教育环境与家庭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告状”行为本身就是负面的,而幼儿“告状”则是因为其自身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进行的一种攻击与怨怼。但对“告状”行为的更深层次意义的心理探究,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如何预防和疏导幼儿的“告状”行为,我们需要从策略指导细节上下一番功夫,更要从心理学、教育学进行深入探究,从而让幼儿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灵状态,  相似文献   

9.
有的孩子喜爱“告状”。爱“告状”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为宣泄紧张情绪而“告状”。有的孩子与伙伴发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而向成人“告状”。这实际上是孩子宣泄紧张情绪,减少忧虑,以达到心理平衡的过程。孩子把成人作为诉说的对象,说完后会心满意足。2.“告状”说明孩子有了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但孩子总是先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对自己的缺点,即使这些缺点与别人的一样也不容易发现。所以,孩子喜欢告别人的状,以示别人不好而自己好。3.孩子“告状”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遇到问题时常手足无措,他们便“告状”,以求成人帮助解决问…  相似文献   

10.
李文俭 《南京史志》2023,(37):80-81
<正>告状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是频繁发生的,也是幼儿心理发育和社会性发展的阶段性现象。告状是人与人之间发生冲突,不能依靠自己化解矛盾,需要通过他人介入的方式来解决冲突的行为。幼儿的告状行为并不是简单的事,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如果没有处理恰当,不仅会对幼儿间的交往产生影响,还会影响师幼间的互动交往。总之,只有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和恰当的应对,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喜彩莲(1916-1997),原名张素云,出生于辽宁省安东县(今丹东市)。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喜派”创始人,早期评剧“四大名旦”之一。她幼年学莲花落,工旦,后跟吴寿朋学戏于“复盛剧社”。少年时拜李金顺为师,在“元顺戏社”任主演。  相似文献   

12.
一   任善丰,字久恒,艺名月明珠,乳名围柱,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出生在滦州(今滦南县程庄镇)胡家坡村的一个莲花落世家.父亲任连会是对口、折出时期的著名编剧和演员.被誉为评剧的发轫者.长兄任善庆为评剧第一任鼓师,三弟任善年、四弟任善为评剧小生、老旦行为的形成做出了很大贡献,妹妹任秀清也是著名的评剧演员.……  相似文献   

13.
评剧曾作为中国第二大戏曲种类,同时也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戏曲。它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却一直延续至今,之所以能够一直经久不息,是因为其发源于冀东地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因为在历史的更迭中经过不断的沉淀与发展,使其更具民族特色,是人民日常生活与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传承至今。本文通过调查和走访,进一步了解当今社会环境下冀东地区评剧的现状,并进行总结和归纳,找出了当前冀东评剧存在主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凤霞     
《纵横》1999,(4)
新凤霞,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一九二五年十二月生,江苏苏州人。六岁学京剧,十二岁学评剧,十三岁登台主演。曾主演《刘巧儿》、《花为媒》等,创评剧“新派唱腔”。著《新凤霞回忆录》、《以苦为乐》、《新凤霞说戏》等。系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一九九八年四月十二日不幸因病逝世。  相似文献   

15.
正马锡五与"刘巧儿告状"抗日战争时期,马锡五是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专员兼边区高等法院分庭庭长,是非常有名的资深法官,他创造了马锡五审判方式,这种审判方式是在庆阳成熟并得到推广的。这个审判方式就是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调解为主,就地解决,实际上是司法为民的一个非常好的传统。马锡五的审判方式引起人们注目的是他审判的"刘巧儿告状"一案,"刘巧儿告状"是党领导下发扬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的一个经典判例,也是边区妇女翻身得解放,自主选择婚姻的一个典型。长期以来,"刘巧儿告状"不仅仅具有司法示范意义,更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刘巧儿"的原型封芝琴建国后曾受到党和  相似文献   

16.
张南云  冯绍霆 《世纪》2023,(2):46-51
张南云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原名张兰云,曾拜师梅兰芳,艺兼荀、梅两派,也是京剧名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童祥苓的妻子。1935年,张南云出生于辽宁鞍山,上有一个姐姐张延林,工评剧。受姐姐影响,张南云对京剧产生兴趣,16岁已经在辽北地区颇有名气,活跃在戏曲舞台。1956年,张南云与同岁的童祥苓在鞍山工人剧场举行婚礼,步入婚姻殿堂;六十余载梨园伉俪情,志同道合,相濡以沫,令人钦佩。本期刊发由张南云口述的《我与童祥苓相伴的艺术人生》一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初,我亲自拜访记录过几位健在的评剧老前辈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实践。20多年过去了,斗转星移,人去楼空。想起那些曾在艰难困苦环境里为评剧事业的生存和发展做过贡献的前人,我总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感觉。如今,有机会以客观的态度重新审视、重新认识和研究那已经远去的艺术人生,是件益事,也是我提笔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以评剧来演绎话剧的心灵盛宴,对畸形爱情的诠释和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本质的挖掘。  相似文献   

19.
1974年10月17日以“风庆轮事件”为导火索,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引起了一场风波,邓小平与江青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次日王洪文即悄然直飞长沙面见毛泽东主席“告状”。特别法庭1980年11月对“四人帮”审判时就此事进行了调查,欲将此事作为审判的突破口。但是这次审判成为特别法庭的一次“失误”。随着史实逐步解密,“失误”内情得以披露。其来龙去脉请看《未能定罪的“四人帮”长沙告状事件》一文。  相似文献   

20.
傍晚下班,见儿子可怜兮兮地站在房间门口,一动不动;而妻子则斜靠在沙发上,边叹气边抹眼泪。我知道,这娘俩又发生"战争"了。当然要询问"战争"起因,妻子却没有理睬我,儿子也吱吱唔唔说不出所以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