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清嘉庆朝,统治中国已经150多年的满清吏治已然出现很多积弊和腐败现象,从结构上来看,腐败最严重之处,一在漕运,二是赈济。很多政府中的蠹虫不顾百姓死活,侵贪公帑,胆大包天。其实,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乏清官廉吏,但在当时,即便这些官员想做得稍好些,也不容易,"苟有切求民瘼者,转不得安于位。"嘉庆十四年(1809年)就发生了一起贪污腐败利益团体合伙谋害反贪官员的案件,此案令嘉庆皇帝龙颜大怒。到底是何原委?  相似文献   

2.
18世纪后期中国贪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世纪SO年代初,正当清朝国势如日中天之际.一桩建国15o年来最大的贪污案.即8肃通省官员折捐冒赈大案被揭发出来.自封疆大走以至州县牧令SO余员以“侵盗钱粮”罪骄首就戮,乾隆皇帝为政治腐败到如此严重的地步所震惊.在公开发布的谕旨中一再慨叹是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其实,交治的败坏由来已久,但作为其主要表证的贪污、贿赂瘤疾却是在乾隆中期以后.也就是18世纪后期才迅速恶化的。甘肃通省官员贪污巨案,以及接隆败露的贪污贿赂案件P不过使陶醉于乾隆盛世歌舞升平之中的人们开始清醒而已。乾隆五十五年(1N0年)内;剖学…  相似文献   

3.
<正>朱元璋治贪,下手虽狠,却也见成效。当今一些官员前仆后继地贪,就在于对法缺少畏惧之心。明朝千不是万不是,但有一点却是值得肯定一下的,明朝的治国理念还可以。其他各朝代常常是刑不上大夫,刑专上百姓,老  相似文献   

4.
“中国官员真幸福,贪了十年才落马,活够本了,人生可没有多少个十年呢”“发生初次腐败行为的平均年岁龄为47.48岁。带病提拔的省部级官员,其平均经济腐败时间在10年左右,绝大多数是5年到15年之间。”  相似文献   

5.
乾隆朝对如何治理新疆没有成熟的方案,经历了从甘肃总督到伊犁将军的探索过程。乾隆二十四年(1759)初开始筹划甘肃总督管辖新疆,将安西提督、安西道移驻巴里坤、哈密,任命杨应琚为甘肃总督,确定甘肃总督的驻地,准备在伊犁、叶尔羌等地添设总兵、道员等文武官员。二十五年(1760)初,乾隆朝又否定了甘肃总督等地方文武官员治理新疆的计划,恢复陕甘总督建置,在新疆设伊犁将军。这一探索过程反映了乾隆朝君臣对新疆认识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正当代学者王亚南说:"二十四史实为一部贪污史。"确实,无朝无代无腐败,贪污受贿与封建官员如影随形。怎样反腐、拒腐,保持官员的廉洁?这成为历代帝王和官员都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尽管二者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侧重点不同。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微贱,长期混迹于社会底层,放过牛,当过乞丐,做过和尚,对于元朝政府的腐败有着切身的感受,对那些贪官污吏咬牙切齿。史书记载:朱元璋于开国之初,"惩元季贪冒,重绳赃吏"。这是说朱元璋鉴于元朝官僚  相似文献   

7.
此类冤案,过去有,今天也有,为什么,就在于负责审查案件的官员是否认真负责,是否有良心有人性。无疑,在此案中迈柱良心人性全无。迈柱(?——1728年),满洲镶蓝旗人。姓喜拉塔氏,清朝初期大臣。初授笔帖式,三迁户部员外郎,授御史。康熙五十五年,巡视福建盐课。雍正元年,巡视宁古塔。据《清史稿》等大清正史记载,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任江西巡抚,查实前任巡抚等"虚报"、"侵用"。雍正五年授湖广总督。  相似文献   

8.
刘基 《丝绸之路》2013,(5):5-5,F0002,1
<正>2011年11月,甘肃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在甘肃画院调研时指出,敦煌是世界顶尖级的文化资源,画院应该把画家们组织起来,围绕敦煌这个艺术主题,统一策划,在题材、材料、技法、特色、风格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形成"敦煌画派"。2012年2月,中国美协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甘肃打造"敦煌画派"这一命题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2012年3月由甘肃画院精心策划、以敦煌精神为支撑的"朝圣敦煌——甘肃画院美术创作工程"正式启动。实施一年,这项庞大的文化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9.
正说到朱瞻基,看客也许满脸惊讶,这是哪方神圣啊,报纸上没登过,电视里也没播过。但如果我告诉你这是个皇帝,更进一步告诉你他就是明宣宗,你一定不会陌生。明代有所谓"仁宣之治",明仁宗在位不足一年就去世了,"仁宣之治"主要是明宣宗"治"的。从大体上看,朱瞻基确实应该算是个好皇帝。他在位期间,任用杨士奇、杨荣、夏原吉等贤臣,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施政比较理性。他招人垦荒,多次减免天下赋税;他大力控制公务员队伍,罢免"贪津不律"、"不达政体"、"年老体疾"的官员,客观上节省了国家财政资金。有个故事颇能说明朱瞻基的通情  相似文献   

10.
明隆庆四年初,高拱复政后,力破嘉隆以来日益盛行的"黩货之习",共惩办贪案"起,惩处文武贪官169人,仕路为之一清.在惩贪实践中,高拱自身廉洁,贯彻了奖廉与惩贪、却贿与惩贪、惩贪与罚酷、惩贪与查勘相结合的方针.由于在惩贪大案要案的处理上与次辅张居正发生重大分歧,高拱最终被逐出内阁,张居正升任首辅.  相似文献   

11.
<正>近来舆论界、政法界都在热议一桩冤错大案:一个被判"死缓"的"杀人犯"赵作海,经过11年牢狱之灾,弄得妻离子散、无家可归之后,被"杀"的人却忽然活着归来,从而赵作海被宣告无罪释放,原来经手审理此案的公检法人员被分别问责  相似文献   

12.
1907年斯坦因与王圆禄及敦煌官员之间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是作者2007年5月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纪念敦煌学一百年(1907-2007年)国际会议"上提交并宣读的论文中译本.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在其第二次中亚考察(1906~1908年)过程中,于1907年春、夏两季到甘肃省敦煌县考古.当时,敦煌县农民正在进行抗缴采买粮的运动,敦煌一带又流行瘟疫白喉.斯坦因乘敦煌县局势不稳定之际,利用敦煌县文武官员全力处理官民矛盾、无暇顾及文物保护的机会,在莫高窟与王圆禄道士秘密交易,骗购大批藏经洞文物.随后,斯坦因又利用敦煌县农民暴动后甘肃西部政局混乱之机,将藏经洞文物运出甘肃,造成敦煌文物的第一次大规模外流.  相似文献   

13.
敦煌莫高窟第237窟中有一则汉文游人题记,含有统兵官、中书省左丞相(?)以及甘肃省(?)平章等官员题名,另外还有"红军至肃州赶(?)至"的记载。通过对黑水城出土汉文文书TK204V以及《明太祖实录》相关内容的考察,可知莫高窟第237窟汉文游人题记应与明初冯胜率军进攻甘肃事件有关,题写时间应在北元宣光二年六月初。  相似文献   

14.
1814年10月,通事李耀(时人多称其为阿耀)被广东南海县逮捕、监禁,广东官府后以"冒滥名器""交结夷人诓编钱财"判其流放伊犁。实际上,此案的发生与第二次英美战争、欧洲国际局势导致在珠江口海域产生的争斗相关,清政府军事、外交力量的衰弱在试图利用此案驱逐英国战船"罢■仁号"的过程中明显表露出来。同时,阿耀案与当时广州口岸中西贸易中的商业权势竞争具有密切关联。在此案发生前后,广东官方致力于夺回英人通过对贸易秩序的干预所获得的商业权力,试图从此案入手解决问题。此外,阿耀案亦成为中英双方解决当年发生的贸易冲突事件之手段。这个案件反映了,早在鸦片战争前数十年,中英之间在各方面的冲突与调适已经展开,双方的互动对此后的历史进程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雍正三年,台湾县知县周钟蠧被控贪污,由于牵涉到闽台财政改革的大背景,此案引起了雍正皇帝的高度关注,并演变为震动闽台官场的一桩大案,涉案人等都被卷入了皇权与地方官员博弈的大漩涡。案件的审理过程,伴随着闽台财政改革的全过程,从清查仓谷亏空,到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化的最终完成。透过考察周钟蠧案,闽台地区财政改革的过程得以完整呈现。在皇权的强势施压下,闽省官员提出的耗羡归公方案显得仓促而草率。  相似文献   

16.
马懋如 《百年潮》2013,(8):37-41
"中宣部阎王殿"冤案,发生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初,起因于两篇文字,即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和因此文引起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简称"二月提纲"。此案定案于1966年5月16日中央下发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由此,"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宣部被解散,部领导陆定一等遭到了迫害。此案曾被认定是一个"永世不得翻身"的铁案。  相似文献   

17.
祖远 《文史博览》2009,(7):50-51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生了一件清朝建立以来最大的贪污案。自封疆大吏到州牧县令,被判处死刑的多达100多人,其中56名被砍掉了脑袋。这就是轰动朝野的甘肃全省官员谎报灾赈、贪污捐监粮的大案。  相似文献   

18.
同治九年五月二十三日(1870年6月21日)天津城内爆发了一场震惊中外的教案。由于此案是法国领事丰大业率先三次向中国官员(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及天津知县刘杰)开枪,并打伤刘杰跟丁高升所触发,法国外交官是天津教案的肇事者,后又为激愤的民众所杀,因此清廷十分...  相似文献   

19.
黄波 《钟山风雨》2008,(6):57-58
"闲话扬州案"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文字官司,社会影响极大。当时的文化名人,如周氏兄弟、朱自清、郁达夫等人都有所论列,直到当代,分析此案的也不乏其人。最近读到了此案当事人易君左在台湾出版的五册回  相似文献   

20.
雍正三年,台湾县知县周钟瑄被控贪污,由于牵涉到闽台财政改革的大背景,此案引起了雍正皇帝的高度关注,并演变为震动闽台官场的一桩大案,涉案人等都被卷入了皇权与地方官员博弈的大漩涡。案件的审理过程,伴随着闽台财政改革的全过程,从清查仓谷亏空,到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化的最终完成。透过考察周钟瑄案,闽台地区财政改革的过程得以完整呈现。在皇权的强势施压下,闽省官员提出的耗羡归公方案显得仓促而草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