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北市镇工业的兴起改变了市镇经济结构,工业逐渐在市镇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刺激了市镇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苏北一批市镇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近代市镇经济的转型。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宋元至明清,中国的工商业市镇有了较迅速的发展,而明清江南地区的市镇发展尤为研究瞩目,但在这样一种从乡村脱胎而来、却又没有在帝国行政体系占据一席之地的新型聚落中,权力的组合与运作究竟如何进行,我们的认识还较模糊。通过发生在晚清湖州双林镇上的风波,并由此回溯该镇的各种权力资源自明代以来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到地方宗族、士绅、民间祭祀组织、外来人口以及官府在处理矛盾冲突过程中的不同表现,看到后起士绅把持的慈善组织--崇善堂日益凸显的核心作用,从而透视区域社会的权力变迁。  相似文献   

3.
侯实  还凯洁  薛曈旭  王军  杜晓帆 《东南文化》2023,(2):13-20+193-196
江南水乡市镇处于水网密布的长三角平原地区,相互关联并形成网状分布的市镇体系,朱家角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借助方志、历史地图与卫星地图的比对,可发现,伴随着棉布业的衰落和米粮业的兴起以及主要航路从南漕港向北漕港转移,朱家角的市镇空间从明代以东市为主,到清代逐渐北移,最后形成放生桥两岸最为繁盛的格局。朱家角的历史空间演变为江南水乡市镇“形成—发展—鼎盛—衰落—新发展”的全过程提供了一处明确的实证,支撑江南水乡市镇“系列遗产”的整体价值。  相似文献   

4.
当代民俗学的语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界和公众对民间话语的兴趣剧增,叙事和地方性知识变得日益重要。普通人的民间话语作为权力的工具,越来越多地显现在公共文化中,创造了舆论关注的亮点;在健康与法律等诸多领域,民间话语的地位和价值已经得到了共识性的认可,"民间话语转向"导致了认识论的革命。在此社会变革的氛围中,民俗学急需处理与民间话语相关的"为与不为、能与不能、该与不该"的问题,思考怎样扮演真实的、想象的和潜在的角色,来促进文化与社会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移民经济对会馆、公所兴起及区域市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燕  隋福民 《人文地理》2007,22(4):124-128
本文以苏州城为例探究明清时期会馆、公所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发现移民经济对这一历史现象产生的重要作用,同时对苏州城会馆、公所这类组织的专业化市镇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我国近代区域市镇化的影响,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6.
晚明清初江南"打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行"是晚明清初活动于江南地区的打手组织,其产生主要基于游民的激增、市镇的繁荣、社会结构的活化、官绅地主对"暴力"的需求以及募兵制的兴起等因素.打行虽然属于社会阴暗现象,但这一现象从反面揭示了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7.
三峡地区唐宋遗址出土的以兽面为装饰图案的瓦当、脊兽、砖等三类陶质建筑材料具有明显的时代和区域特征,是分析唐宋遗址性质、建筑等级的重要实物资料。三类建筑材料出土于三峡地区唐代中晚期至北宋早中期的长江沿岸及其支流的市镇遗址,反映出在唐代中晚期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城市制度激剧变化以及商品经济兴起的大背景下,三峡地区介于乡村聚落与州县城市之间的市镇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在上海闵行区,源自淀山湖的上海母亲河——黄浦江由西向东,在此突然折北流去。清嘉庆年间,就在这里黄浦江的支流樱桃河、俞塘河合流处兴起了一个市镇,称塘湾镇,镇以俞塘湾而名.清代、民国时以盛产芦席纹布名。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爆发后,政治意志开始强势介入到民间小戏,进而渗透到乡村社会。边区政府对民间小戏的改造成为国家的政治诉求,本该再现乡村社会的多元图境和反映乡村民众真实想法的民间小戏在革命话语的主导下其结构及内容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民间小戏的娱乐功能开始向政治教化功能转变。本文以抗战时期陇东革命根据地的民间小戏为考察对象,着重分析了革命话语下民间小戏改造及其功能的转变,以期揭示政治、民间小戏及乡村社会三者互动图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兴起的村落民俗志书写热潮,体现出我国乡村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但在民众自发行动与政府合理施政之间,迫切需要搭建公共话语平台。当代学者应继承古代知识精英"为民请命""以礼化俗"等所表征的神圣传统,通过与民众的视域融合,促进对村落民俗传统的准确认知与表达,赋予村落民俗志书写以多层级的文化意义,助推当代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对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的葆育作用。这种实验式村落民俗志书写,还应注意在深描之中提炼理论话语,发掘中国文化的民间表达形式与传承机制,以小见大地阐述中国社会的人文传统、基本国情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明初江南地区的市镇都要标明位于何“都”何“区”,目的是表明每个市镇像乡村一样都要履行纳粮当差的职责。自明中叶以降,以“市镇”为单位的区划观念逐渐流行,但更多的是借助巡检司等县级以下行政组织的管辖区界定其范围。清中叶以后,以市镇公共事业为中心的地方行政运作,相应取得与一向凌驾其上的赋役佥派机构同样的地位,但直至清末民初乡镇自治期间,才逐渐产生出今天所理解的“镇管村”的机制。20世纪初江南地区围绕“市镇”标准问题所产生出的诸多争端,其实是各种基层区划在较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累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茶马古道是将内地茶叶运往藏族等少数民族交换马匹的道路,即茶马贸易的古道。它的出现加强汉藏民族间的联系与团结、促进藏汉贸易繁荣和藏区市镇的兴起,都有巨大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余新忠 《史学理论研究》2020,(2):96-101,159
明清时期,国家对疫病救疗虽有行动,但缺乏制度上的规定,日渐兴起的民间社会力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代以降,国家逐渐建立了现代卫生防疫机制,应对疫病的观念也日渐积极。这些启示我们:第一,国家对救疫在制度上的缺失,既反映了传统国家在统治理念上缺乏对民众生命的真正关怀,同时也是承认自身能力不足的务实之举;第二,利用日渐兴起的民间社会力量,不仅有助于实际的疫病救疗,而且也实现了官民之间的良性互补;第三,现代卫生防疫机制的引建,实际也是国家权力的扩展与深化,虽然意义重大,但需充分重视其限度;第四,应历史和人文地认识传统时期多元的疫病和防疫观念;第五,畅达而有效的信息传递对于瘟疫的防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牛华溪是因盐业开发而兴起的共管市镇。民国时期牛华溪爆发了长达17年的区划纠纷案,最终引发了自身及犍乐盐区的区划变动。通过把区划变动的全过程还原于历史脉络,发现区划变动并不只是简单的政策导向或利益之争,而有其复杂的内生过程。牛华溪从"共管"走向"统合"的根本动力,是基于市镇自身发展所产生的内生性整合力。这种整合力把分属两县的市镇结成了一个牢固的地域共同体,从而不断推动"统合"的进程。清末地方自治的推行,为牛华溪重构自身所属区划提供了首次契机。民国初年的销岸之争,是地方精英正式提出并归诉求的直接原因。由于"盐区设治"更加符合各方利益,牛华溪并归问题最终被纳入到五通桥方案中而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洪璞  李静 《安徽史学》2004,(5):33-37
明代以来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的市镇,各市镇的经济内涵是有所不同的,市镇经济内涵的形成与市镇发生的历史背景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而市镇的经济内涵又决定着市镇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市镇在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唐宋时期,福建地区的市镇迅速发展,数量剧增,南宋前中期达到巅峰,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区域性市场。由唐及宋,福建地区的市镇呈现出分布范围向乡间不断扩大、聚集中心明显形成、地域分布不均衡的趋势。从空间布局的角度来看,该区市镇大致以"交通型"和"生产型"为主。在"交通型"市镇中,以水路、海路交通为主的市镇相较于陆路交通市镇占据主流地位;"生产型"市镇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以地方特产生产型市镇为主。这是受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双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军事镇寨向经济市镇的性质转变是市镇机能转变的重要方面.本文以海盐县澉浦镇为中心,对宋镇的政区形态变化、县镇关系、"皇权下县"等问题进行考证,揭示出当地传统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有利于加深我们对唐宋时代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变化论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从一定意义上说,华北市镇管理体制变迁始于清末新政时期警政、商会、自治等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其中部分法规及其实践成果在民国时期得到承袭、调整和完善,逐渐成为华北市镇管理体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分别形成了以唐山和石家庄、秦皇岛、漯河、泊头、羊角沟、周村等为代表的管理体制变迁模式。华北市镇管理体制在1902~1937年间的变迁,既受到清末新政以来警政、商会、自治等方面的具体制度安排变迁的制约,又受到国家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并对市镇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双重影响。这从一个方面表明,只有实现制度建设、市镇管理体制变迁与市镇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实现市镇的可持续发展,也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制定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市镇人口规模分布理论,研究了湖南省城市人口规模分布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构造了2000年湖南省市镇序秩--规模分布模型,并利用logistic函数对预测结果进行了验证。预测表明:2000年南省市镇人口、市镇化水平分别约为2174万和32%,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将扩大为长沙、衡阳、湘潭、株洲、岳阳和常德六市。据此对2000年湖南省市镇等级体系进行了规划。  相似文献   

20.
正其一,"水乡古镇"究其实质为唐宋元以来尤其明时期崛起的商业性市镇,是介于府、州、县与乡村之间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商业性据点。从市镇的产生来源来看,虽然因素众多,但繁荣的乡村社会经济为其前提和基础,所以多由乡村市场、聚落和交通要道聚落发展而来,如同包伟民等人认为,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从市镇的功能和经济属性来看,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