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郎君行记》与契丹字研究——兼谈不能再视《郎君行记》为女真字了●牛达生一、《行记》与乾陵“无字碑”“无字碑”位于唐乾陵朱雀门外右侧,它与“述圣记碑”遥相对峙,皆高6.3米,巍峨状观,成为乾陵一大景观。“无字碑”所以不着一字,据说是依据武则天的遗命如此...  相似文献   

2.
《重修营山县记》石碑,现竖立于营山县人民政府大院内,碑高2.35,宽1.4、厚0.21米,碑首呈弧形,碑额篆书“重修营山县记”六字,下为正文,记修城事甚详。(图一)此碑乃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年),湖北武昌人严杰任营山知县时,邑民助之重修县城,城工完竣,乃泐石记事,树之衙前。  相似文献   

3.
一、碑文句读 一九九二年,法门寺在拆除清代建筑大雄宝殿时,从房基内挖出明弘治十八年(1488)刻立《重修法门寺大乘殿之记》(以下简称“大乘殿记”)石碑一通,出土时碑已残碎,经我们拼对,残长270,宽100,厚40厘米。碑弧首,圭额内篆书“重修法门寺大乘殿之记”,额旁线刻二龙戏珠,碑周边沿一圈二方连续忍冬花草。铭文楷书,碑文共30行,满行52字,字径3厘米。碑阴为功德铭,字多残缺,漫患不清。现将正文摘录於后:  相似文献   

4.
天下最大的石碑在何处?就在四川省乐山大佛石窟外侧右面的临江峭壁上。那是唐德宗时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主持锈刻的一通摩崖碑,内容为其所撰的《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因碑盖为卧龙高浮雕,可知它最初是按“螭首龟趺”的形制制作的,只是由于年深日久其趺足已完全毁损了。据测量,该碑残高就达6.6米,宽则有3.8米,碑面竟有25平方米多。 它不仅碑大,而且字也大。书写碑文并篆额者,是原韦皋幕僚、“守嶣州苏祁县令”张绰,字体除个别行草外皆为唐代盛行的真书,似颜真卿多宝塔等风格。其碑与题记总共857字,分25行排列,其中除一行28字和三行36字外,余皆每行34字。为让人远  相似文献   

5.
元代竹温台碑全名“大元敕赐枚中顺大夫诸色人匠都总管府达鲁花赤竹君之碑”。刻于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年),该碑于民国10年(1921年)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南7公里的乌兰板村,原碑已佚,碑文抄件及有关情况记录在《翁牛特旗志》中。据《翁牛特旗志》载,竹温台碑用大理石雕刻,高4.67、宽1.51,厚0.27米,碑文共27行,行70字,正书,近2000字。碑额为篆  相似文献   

6.
《东方朔画賛碑》,晋夏侯湛撰,唐颜真卿书。原碑四面刻,碑阳碑阴各十五行,左右侧各三行,行三十字。碑文及碑阴记均为大字正书。阳额篆书"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賛碑",阴额隶书"有汉东方先生画賛碑阴之记"。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宋拓一本,装潢成册,计二十五开半。每半开纵30.6、横20.7厘米,三行,行四字。賛文"洁其道而秽其迹"以下四十八字及碑阴记均缺。此本与《文选》互校,"弃世登仙","神友造化",《文选》作"弃俗登仙","神交造化",字异义同。"世"字凡七见,  相似文献   

7.
大足县北山佛湾给2号龛《韦君靖碑》(图一)是记载唐末昌州剌史韦君靖“功业”的碑文。该碑建于唐高宗乾宁二年(895年),碑文为韦君靖幕僚前守静南县令胡密所撰。碑高2.73米,宽3.40米,直行阴刻,正文51行,共1352字,较为详尽地记载了韦君靖(图二)的生平事迹和唐末四川的政治、社会状况,尤其是唐末东川的形势。《韦君靖碑》(以下简称“碑”)还记录了韦君靖首先在大足县北山开凿佛像和建造佛塔的  相似文献   

8.
《九莲山平盖治观音寺碑铭》的石碑,现存四川省新津县城南,约7.5公里九莲山麓的观音寺内。碑高2.37米,宽1.24米,厚0.23米。碑帽已失。碑文阴刻楷书,碑额横书,碑文从右至左为直行。正面碑文18行,碑文868字。文曰:“佛始於周朝诞生於西域至东汉而流入中华……新津九莲山平盖治观音寺……”。此碑背面题为《胜迹仙诗种善姓讳刻述碑记》上部为杜光庭(850--933)访吴都崔孝通不遇诗一首“势压长江控八津,吴都仙客此修真。寒江向晚波涛急,深洞无霜草木春。江上玉人应可见,洞中仙鹿已来驯。龙芝凤草非难过,只要诚  相似文献   

9.
《东汉巴郡太守樊敏碑》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凌 《四川文物》2000,(1):35-39
《巴郡太守樊敏碑》刻于东汉建安十年(205年)三月,位于今四川省芦山县境内。碑通高2.92米,宽1.23米,厚0.26米,上方微削,圆顶,圭首作二螭龙,首向右抵于碑肩略似螭拱状,碑首中稍偏右镌篆文“汉故领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12字,额篆分为两行,每行6字,其下有圆形穿眼,穿下为碑文,隶书22行,每行29字,碑下龟趺首偏向右,龟背凿有深糟以放置墓碑。碑阴有北宋丘常、南宋程勤懋的护碑题跋。  相似文献   

10.
北魏《一千人为孝文帝造九级一躯》碑,1918年被《河朔访古新录》的作者顾(亠爕)光在河南汲县周湾村田间发现,并收录该书和《河朔新碑目》。碑在“文革”中被砸碎而荡然无存。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藏有1921年后拓本。高1.98,宽0.89米。首为弧形,下刻一龛,龛下刻阴文篆书“上为孝文皇帝造九级一躯。”碑文正书28行,行34字有界格。刻于北魏正始元年(504年)正月七日。碑文下端刻隋开皇五年(585年)游妙所刊的移碑记,正书28行,行9字。碑阴题名24列,能辨认的仅存10列,均为杨姓。因为该碑被发现时,它的下半部久埋地下,所以碑的上半部份多损泐,下半部份较清晰。《河朔访古新录》称为《比丘法稚与宗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革命文物宣传工作座谈会纪要 ………………·………………”(4·3) 考古研究南宋褒斜石门题名蜀人事迹考 ………………………… 陶喻之(1·3)从新发现《薛仙洞记》碑证青城古籍之误 …”:…………………… 钟天康(1·9)南充青居山在宋蒙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 王积厚(1·17)川西南大石墓与巴蜀文化之比较 ………………………… 刘世旭(2·22)四川汉代纪年砖字砖书法艺术初探 ………………砒启坤、杨琼(2·28)成都地区历代古墓概况………罗开玉(3·3)马可·波罗成都之行考辨…邹重华(3·11)从川滇古道上的汉墓看汉代…  相似文献   

12.
从强独乐建周文王佛道造像碑看北朝道教造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强独乐建周文王佛道造像碑,原石已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曹琦同志有旧藏拓本。碑通高1.47、宽1.12米。碑额十五行,行四字,字径7厘米。阳文楷书。题作"此周文王之碑大周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散骑常侍军都县开国伯强独乐为文王建立佛道二尊像树其碑元年岁次丁丑造"。碑文凡四十行,行三十四字,字径2.5×2.8厘米,共一千三百余字(图一)。碑早经《舆地纪胜》、《舆地碑目》、《金石苑》、《金石目》、《十二砚斋金石  相似文献   

13.
方城县城关镇民权街市民赵文章家院内现存放着一通《双忠祠记》石碑,碑文记载了明代中叶刘六、刘七农民起义转战河南的业迹(见图)。《双忠祠记》碑,额身一体,残高1.55、宽0.90、厚0.30米。额篆书双忠祠记,碑文楷书,22行,满行44字。碑刻于嘉靖十二年。碑文内容虽系封建统治者为  相似文献   

14.
在贵州省息烽县鹿窝乡三友村三友民校左侧约七十公尺处、有一座奇异的石碑。碑高一点四米,宽零点八六米,在一块摩不规则的石头上刻着字迹。碑顶额左面刻有“月”字,右面刻有“日”字,每字七公分见方,两字外均刻有一道圆圈。碑正中,竖刻“万古丛林”四字,每字十公分见方。右面竖刻“永乐五年正月盟誓”八字,每字七公分见方。碑顶端和右部有两条二公分宽的裂缝,四周均见残缺。据《息烽县志》记载:“此碑在息烽县西望山  相似文献   

15.
刘宇生 《文博》2003,(6):55-59
同治九年(1870)《敕修西岳庙记碑》,螭首龟跌,通高360CM,宽77CM,篆书13行,行32字,碑额篆书“敕修西岳庙记”,左宗棠撰并书,章寿彝钩勒上石,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市)知事张国钧立于西岳庙,现保存完好。碑文中凡语“帝”、“皇”、“敕”字处,均依制空两字,但“臣”字则未依制小写偏右。文曰: 同治元年华渭回乱,纠关陇种族与民,  相似文献   

16.
昼锦堂记碑     
昼锦堂记碑红梅昼锦堂记碑,现立于安阳市东南营街韩倚词西庑内。原碑刻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三月十三日,不知何时毁于没地。元至元年间重刻。碑为圆首,通高273、宽121、厚27厘米。揩书18行,行39字。邵必篆额“昼锦堂记”四字,欧阳修撰文,蔡襄书...  相似文献   

17.
1974年夏,苏州派溪坊苏州电池厂夹弄内走廊地下发现了一块明普门禅寺碑,碑长112、宽54厘米.题曰《普门禅寺记》.长行42字,共9行,短行16字,共3行,总计420多字,后部已漫漶不清.  相似文献   

18.
《蔚州杨氏先茔碑铭》位于蔚县麦子町村西北500米的杨家坟。现存坟地南北长50、东西宽20米,碑前有残损汉白玉兽、狮、武士等石象生。该碑今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一)。该碑青石质,通高330、宽120厘米。首体相连为一整石。碑首呈平弧形,高110厘米,浮雕盘龙两尾,中盘圭形碑额,篆书阴刻,“蔚州杨氏先茔碑铭”八字。碑身长220厘米,铭文为行书23行,行满38字,计706字。文字清楚,镌刻精工,唯第二行赵孟頫三字遭  相似文献   

19.
1996年11月8日,广昌县染织厂搞基建时,在距地表约l米深处发现两块石碑。两碑内容各异,标题相同,题额均为横书篆体、钩边阴刻,曰:“东平王庙记”。正文皆为坚行楷书阴刻,周边以卷草纹装饰。两碑规格一致,均高157、宽68、厚13厘米,石质都是粉红麻石(或称丹霞地貌石),正反两面磨光。为了区分碑文内容,便于介绍,笔者把两碑分别称为甲碑和乙碑。甲碑由广昌籍明代景泰束部尚书何文渊撰文,正文15行,每行46字,计690字。乙碑由何文渊之三子、明代弘治刑部尚书何乔新撰文,正文15行,每行50字,计750字。乙碑背面刻有“万历元年盈夏…  相似文献   

20.
一芥 《东南文化》2006,(2):43-43
三国孙吴碑刻传世的仅4块,数量虽少,其书法价值和地位却很高。人们将这4块碑谓之“吴碑四种”,即《国山碑》、《天发神谶碑》、《谷朗碑》、《葛祚碑》。其中《葛祚碑》在我国碑刻、书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现存第一块楷书碑。碑高177、宽74厘米,圭首,有穿,穿下刻“吴故衡阳郡太守葛府君之碑”,3行12字。碑在葛祚故里江苏句容访得,1965年入藏南京博物院。晋人干宝《搜神记·葛祚碑条》卷十一记载了葛祚为衡阳太守时,为民除妖,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葛祚碑》书体为标准楷书,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隶书碑盛行于汉代,可传世的西汉碑却极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