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地处祖国西南,昔日被视为“蛮荒之地”,因而贵州文化艺术往往被忽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收录全国各地楹联的专书,录载贵州的联语寥寥无几;一些论联赏联专著,“名联”中没有贵州的份,撰联大家亦无一人是贵州人。最近,贵阳市志办编辑出版的《金筑丛书·贵州联语两种》,全书收录整理了贵阳知名学士刘韫良的《壶隐斋联语类编》和向义的《贵山联语》,录载有关贵州的联语数千联,其中一些联语堪能与全国“名联”相媲美,《壶隐斋联语类编》的作者刘韫良更堪称撰联大家。刘韫良,亦作刘蕴良,字玉山,号我真,“壶隐斋”为其书斋名,…  相似文献   

2.
山水审美的韵律○宣森钟“对比”,是一条艺术规律。山水景物虽大多自然天成,但用对比这条规律去欣赏,却能寻出韵律和美感来。唐代田园诗人王维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静中寓动;“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是动中寓静。自然界中,无论山水草木、阴晴雨雪...  相似文献   

3.
贵州地处祖国西南,昔日被视为“蛮荒之地”,因而黔省文化艺术往往被忽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收录全国各地楹联的专书,录载贵州的联语寥寥无几,一些论联赏联专著,“名联”中没有贵州的份,撰联大家中亦无一人是贵州人。最近,贵阳市志办编辑出版的《金筑丛书·贵州联语两种》,录载有关贵州的联语数千联,其中一些联语堪与全国“名联”相媲美,《壶隐斋联语类编》系首次刊印,其作者刘韫良亦堪称撰联大家。  相似文献   

4.
有清一代,被誉为“西南巨儒”的郑珍(1806—1865),字子尹.号柴翁,贵州遵义人。郑珍诗具有宋诗派寓理于诗的倾向。胡先骗赞其诗“为有清一代冠冕”,梁启超评其诗“立辞遣格,有独到处”。郑诗有不少篇章写得“奥衍橘诡”,喜用僻字叠语,他以“语必惊人,字忌习见”来要求自己的诗作。以至郑珍身后一百多年,鲜有能为其诗作注者。近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郑珍巢经巢诗集校注》.杨元帧注释、贵州大学古典文学教研室校订(以下简称《校注》本).是一部难得的郑诗校注本,为今人研究郑诗提供了可贵资料,有功前贤及后世读者,其价值…  相似文献   

5.
匾额乃悬于厅堂或台、亭、榭之上的横牌,楹联则是悬挂或粘贴在门旁、壁上或柱上的联语。白鹿洞书院的门壁柱等建筑均悬有匾额和联语,由于岁月的变迁,古代的木质或纸质匾额及联语多已不存,仅存明代正德年间李梦阳书的石质横额“白鹿洞书院”及李时达的“先贤书院”。1978年书院进行了全面维修,恢复了部分匾额及联语。一、门匾及联语南唐升元中(937~942)南唐政权在白鹿洞办学,国子监九经李善道为洞主,匾曰:“庐山国学”。北宋初年(976~977)江州地方人士于白鹿洞建书院,匾曰:“白鹿洞书院”。宋皇五年(1053)比部…  相似文献   

6.
马志昆 《神州》2011,(2X):63-63
中学生已接受十年左右的汉语文学熏陶和奠基教育,大多具备了一定的语文“才情”基础,他们最需要的是这种“才情”的提升,“才情”的个性优化,以及“才情”的不断创新与更新,从而摆脱庸常、狭隘与幼稚,为语文素质的跨越式发展开道辟路。  相似文献   

7.
赵烨 《神州》2012,(7):341-341
高中生已接受十年左右的汉语文学熏陶和奠基教育,大多具备了一定的语文“才情”基础,他们最需要的是这种“才情”的提升,“才情”的个性优化,以及“才情”的不断创新与更新,从而摆脱庸常、狭隘与幼稚,为语文素质的跨越式发展开道辟路。  相似文献   

8.
一、顾炎武提出的问题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平准书》末载卜式语,《王翦传》末载客语,《荆轲传》末载鲁句践语,《晁错传》末载邓公与景帝语,《武安侯田蚡传》末载武帝语,皆史家于序事中寓论断法也。”“寓论断于序事”,这确切是太史公书的特点。司马迁不用专门说一些议论的话,就可以在史实的叙述中把自己的论点表达出来,这是他表达历史论点的特殊形式。顾炎武指出这个问题来,对于我们研究司马迁的史学,大有启发。  相似文献   

9.
高峰 《文史春秋》2008,(11):63-63
龚自珍在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不仅是一位以诗文名世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启蒙思想家。梁启超曾给予他高度评价:“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  相似文献   

10.
钱仲联先生的诗学研究取向,始终以儒家经学传统为参照,其评价清代贵州郑珍诗歌,以“王气在夜郎”一语概言,既包含了有清一代“诗学”中心西移的客观信息,透露了清代诗歌历史的盛衰状况,亦强调了诗人的“学问”功底及作为诗人的经世致用功夫。在清代诗学“汉宋之争”与“宗唐崇宋”风气合融的道路上,钱氏以为惟郑珍独具“王者气象”。其核心在于文学经学化最高“体用”追求的张扬与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