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徽商与清代汉口紫阳书院--清代商人书院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 ,徽商不仅致力于徽州本土的文教事业 ,还纷纷在侨寓之地创办书院 ,以为相从旅邸的子孙就学成名计 ,而汉口紫阳书院则是其中的典型 ,汉口紫阳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商业经济发展和徽商“贾而好儒”的产物。从汉口紫阳书院的创建、功能及经费的经营中可以窥探明清商人书院与传统书院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2.
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区南线凤凰山西麓孔家山的万松书院,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清康熙十一年(1672)改为太和书院,清雍正十一年(1733)改为敷书院,是明清时期杭州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书院,与当时的崇书院、紫阳书院、诂经精舍并称为杭州“四大书院”,对浙江当时和后世的教育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紫阳书院在全国有好多处,也可以说到处都有,就其所在地域排名,一般依次为徽州、苏州、杭州,漳州、汉口。有一种说法,最为著名者,为杭州、苏州、徽州三地。前一个排名汉口屈居末位,后一个排名汉口无名。汉口紫阳书院始建时间肯定不是最早,根据《汉口紫阳书院志略》文献记载,汉口紫阳书院肯定规模最为宏大,建筑最为壮观,功能最为完备。汉口紫阳书院缘起清康熙年间,汉口的商业社会,已经繁荣到华夏之冠。与此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各个  相似文献   

4.
在白鹿洞书院前的贯道溪两岸,现尚存摩崖题刻50余方。其中宋代9方,明代14方,清代9方,时代不明的18方。还有少数字迹不清无法辨识的题刻。一、朱熹题刻南宋朱善的题刻尚存5方,即“枕流”、“漱石”①、钓台”②、“敕白鹿洞书院”③、“白鹿洞”。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仲晦,别号晦庵、晦翁,紫阳。江西婺源人,定居福建建阳。淳熙六年(1179年)知南康军(治今星子),重建白鹿洞书院,自任洞主,对振兴白鹿洞书院有重大贡献。据清康熙五十七年毛德传《白鹿洞书院志》载:“隔溪水,截石亘,相切有声,石刻文公(即朱高)‘漱…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书院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类型的书院.充分显示出书院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不同文化教育需求的特点。岳麓、石鼓书院,为湖湘文化的重镇,曾经主导湖湘文化的发展方向。白鹿洞书院,曾经是古代中国重要的教育中心与学术中心。东林书院因承接程朱之学而有“洛闽中枢”而闻名天下。安定书院所祀胡瑗先生,开宋代理学之先声。鹅湖书院因阐扬理学之功而获得清康熙帝手书“穷理居敬”之匾。浙江书院推进了江浙地区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其著名者有万松书院、紫阳书院、五峰书院。以广雅书院、东坡书院、陈氏书院为代表的岭南书院,对于清末当地世风的改变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相似文献   

6.
试论明末徽州府的丝绢分担纷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万历五年 (公元 1 577年 ) ,徽州府六县间围绕丝绢 (税粮项目之一 )应如何分担问题发生了纷争 ,并引起“激变”。婺源县为寻找对策 ,于紫阳书院设置了“议事局” ,其他各县也写成大量诉讼文书攻击对立县 ,其结果使大批生员被捕。这起纷争是由于“地方公议”引起 ,这类“激变”可视为当时“士变”之一。所谓的事件主谋者、被判监候处决的婺源生员程任卿 ,为辨冤在狱中编纂了《丝绢全书》八卷 ,其根据是“议事局”或类似组织所收集来的一批档案文书。  相似文献   

7.
石韫玉是生活于清中后期的一个文人,他的一生我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解读,第一个阶段他在朝为官,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却终因自己不肯同流合污,遭人陷害,弹劾辞官。第二阶段他致仕以后,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在苏州紫阳书院、杭州紫阳书院、江宁尊经书院讲学。石韫玉一生思想变化与他的经历和时局是密不可分的,民本、教育思想最终汇集成其独特的独学庐思想。  相似文献   

8.
正汉口紫阳书院这样工程浩大的建筑群,从开建到形成规模,历经四十多年。有多少人为之付出了财力和物力,有多少人为之付出了智慧和精力,还有人为之付出了生命。《汉口紫阳书院志略》,有一份《始建书院姓氏》,在此全部录下,让他们的后人,承袭祖上的荣耀:吴积隆汪璲余尚煜余宗经吴定邦余应菲汪大中金生汪映涛余祖仪黄云生余廷壎朱之贵程祥余绍基徐如珍  相似文献   

9.
朱熹著名哲理诗《观书有感》有“半亩方塘一鉴开”之句。这“半亩方塘”在哪里?众说不一。或说在尤溪南溪书院,或说在建阳文公故居.或说在武夷山五夫紫阳楼。本文拟就《观书有感》诗写作的时间、地点,以及诗中“半亩方塘”、“源头活水”所指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草堂山之名首见朱熹好友梁克家《三山志》中,宋明以及清康熙方志的记载都否定草堂山与朱子有关。现存乾隆、嘉庆二碑揭示:草堂山的遗址不是紫阳书院遗址,而是韶溪书院遗址。崇祯"紫阳朱先生书院"碑与乾隆《福清县志》相关记载均属民间传说的产物,不可采信。据唐萧项诗、宋《莆阳比事》与康熙《闽粤巡海纪略》等记载,结合实地考察,认定草堂山在唐末为翁承赞兄弟读书的漆林书堂,后毁。大致在朱熹去世后的南宋末,宋儒黄伯谷在书堂旧址创"韶溪书院"。  相似文献   

11.
林龙江与仙游地区的“三一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龙江与仙游地区的“三一教”陈职仪一、林龙江祖籍渊源初考林龙江的“三一教”在仙游之所以极为兴盛,与其祖籍渊源不无有关。林龙江先生是出生于莆田城赤柱巷,而仙邑折桂里朱紫阳村今普明书院的前身即是林氏先祖族居住的遗址。朱紫阳旧居是林氏家族一八世孙林攒公的后...  相似文献   

12.
正浙江书院始建于唐代,约有5所。宋元时期,达156所,著名的有金华丽泽书院、慈溪慈湖书院、杭州西湖书院、婺州正学书院等。明代浙江书院有170余所,其中较著名的有杭州万松书院、绍兴甬上证人书院、余姚姚江书院等。清代浙江书院更多达400余所,著名的有杭州崇文书院、紫阳书院、求是书院、诂经精舍等。浙江书院对浙江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曾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著名学者吕祖谦、陈亮、叶  相似文献   

13.
清代的苏州紫阳书院,从康熙末到嘉庆中,经历了由讲求心性到稽古考文的变迁。本文通过书院沿革及其与钱大昕关系的梳理,旨在说明书院教育之与学术变迁,固然植根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演进,而杰出学人的学术实践,也与之大有关联,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主贵阳书院”,见于《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二《年谱一》。正德四年(1509年)“先生三十八岁,在贵阳”。“提学副使席书聘主贵阳书院”。“贵阳书院”似成专名。以后凡有关叙述阳明生平活动及研究贵州书院之著述,多延此说。阳明“主贵阳书院”亦似成信史。其实不然。对上说贵州学者早已作过一些辩误。不过有的失之过简,有的甚至还以谬辩误。故有进一步辨证的必要。有的著述,虽提出王阳明在贵阳讲学处不是“贵阳书院”,但其主要论点是:正德初,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今修文县)时,贵阳还未设府。贵阳设府,系隆庆二年(1568年)迁程番府(今惠水县)入省城后,第二年(隆庆三年)改程番府为贵阳府,始有贵阳之名。是时距正德初已六十来年,前此既无贵阳之名,当无“贵阳书院”。此说将贵阳这个地名与贵  相似文献   

15.
仪陇金城小学的老校舍,乃是清代仪邑最高学府“金粟书院”的旧址。书院背依金城山,面向平溪河,左邻盖公祠,右接崇圣祠,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是读书讲学的好地方。书院因紧靠金城山岩,山顶之“金粟堆”又居高临下,正对书院大厅,象征着地灵人杰,群贤倍出。为使世代文风蔚盛,才子广继,所以名曰“金粟书院”。取自唐代大诗人杜甫之“天开金粟藏,人立广寒宫”佳句,籍以振兴士林之气宇,大增书院之声誉。仪陇金粟书院创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嘉庆四年重修,嘉庆十四年增修头门和垣墙至此,书院才初步形成仪陇最高教育  相似文献   

16.
鸣皋镇在河南省伊川县城南四十里,南望九皋(山名),东临伊水。《诗经》中有“鹤鸣于九皋”之句,九皋概即指此。镇上有个“伊皋书院”遗址,保存有大量古代碑刻和历史建筑。“伊皋书院”创建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一○八二年),因北宋唯心主义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曾在此讲学,所以又称“二程书院”。解放前这里的劳动人  相似文献   

17.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生员修学进爵途径之必经之地,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窗口。唐玄宗开元六年(728年)设“丽正修书院”,乃我国书院之起点。到十三年改为“集贤殿书院”。宋代有庐山“白鹿洞”、尤盛(嵩阳)“石鼓”、湖南“岳麓”等四大书院。元代各路、州、府皆设有书院,明、清书院盛行。  相似文献   

18.
安徽书院考     
书院是我国宋代以来学者士子讲学读书之所,是府、县官学一个重要补充,也是历史上开展社会教育和学术活动的活跃场所。安徽之有书院,自宋代始。宋皇佑元年(一○四九年)文学家欧阳修知颖州(今阜阳)时,建西湖书院。据清乾隆《颖州府志》载:“宋皇佑元年,欧湖修守颖,爱西湖之胜,乃建书院于湖之南。”这是我省有史可考的最早书院。有人认为欧阳修建立的书院,是他“玉麈高谈”、“吟哦为乐”之所,不是士人谈书讲学的书院,这是不符史实  相似文献   

19.
经学大师曲园老人俞樾在苏州的故居,除了大家熟知的马医科巷曲园外,还有三处,为人鲜知,那就是饮马桥畔状元石蕴玉的五柳园、紫阳书院和大仓前。  相似文献   

20.
忻县中学校是山西有名的历史悠久的中学,初名新兴中学堂,其前身为清代的秀容书院。早在明代嘉靖11年(1532年),忻州即有书院(此书院之确切名称尚待查考),设于忻州州学之内。秀容书院建于清乾隆40年(1775年),地址即明弘治5年(1492年)以前州学之旧址,即旧文昌寺寺院的西边,即今城内秀容巷第一职业中学校内的戏台院、前宫院、后宫院(这三个院即原来的文昌寺院)之西的那些院子,可见地方并不很大。“文革”前住过忻中或忻师的人都还见过那个刻有“秀容书院”四个金色大字的牌楼门。之所以叫秀容书院者,因秀容乃金、元文豪元遗山的故乡,金、元的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