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皇庙文化为冀北地区一支重要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本文对目前发现的玉皇庙文化的青铜带钩的发现、类别、型式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带钩的发展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就其地域分布、用途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玉皇庙文化为冀北地区一支重要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本文对目前发现的玉皇庙文化的青铜带钩的发现、类别、型式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带钩的发展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就其地域分布、用途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陶宗冶 《文物春秋》2013,(1):6-11,33
玉皇庙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分布于冀北地区的一种具有农牧文化特色的考古学文化。依据玉皇庙文化的分布与消亡时间,有学者提出玉皇庙文化即历史上的代国。本文从分析玉皇庙文化的分布入手,进而对代国的疆域范围、无终西迁对代文化影响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玉皇庙墓地出土卧鹿形铜带饰的相关信息,考察其意义内涵,认为该类带饰是玉皇庙社会中男性武士身份的标志,具有群体身份认同的功能性意义,反映了玉皇庙墓地所代表的人群对狩猎文化的重视。卧鹿形铜带饰形制及形象特征还分别受到外贝加尔森林草原地带和草原地区的德沃尔齐类型、夏家店上层文化及欧亚草原文化鹿形装饰的影响,反映出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中国北方地区与欧亚草原就存在着频繁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正1985-1991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延庆军都山东周时期文化遗存进行考古调查,并选定玉皇庙、葫芦沟、西梁垙三处墓地作了科学发掘。三处墓地出土文物多达6万余件,因所出文物与其它文化不同,被命名为玉皇庙文化。在玉皇庙、葫芦沟两处墓地中,出土了尖首刀币9枚,其中玉皇庙墓地3枚、葫芦沟6枚;同时,还出土尖首刀币柄形坠饰9件,二者合计18件。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考古队对尖首刀币及尖首刀币柄形坠饰形制、出土位置等作了详尽的记录,  相似文献   

6.
杨倩  李大虎 《文物天地》2023,(7):104-112
2021年3月,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接受宝鸡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捐赠藏品共计456组(904件),其中青铜带钩182件这批青铜带钩以战汉时期的居多,形制多样,纹饰丰富,铸造工艺精湛,体现了战汉时期的制造风格和精湛技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由于青铜带钩存在表面锈蚀、断裂、残缺等病害,提取至实验室对其进行保护修复,在修复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青铜带钩存在作伪现象。  相似文献   

7.
正目次一玉皇庙文化所见中原式青铜器二玉皇庙文化出土中原式青铜器的综合分析三玉皇庙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互动中原地区通常是指从黄河沿岸到黄土高原东南缘的区域,包括今天的河北中南部、山西中南部、陕西东部、河南大部等地,东周时期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主要文化是晋文化及三家分晋后的三晋文化,也包括了东周时期的周王室及后分封的东周与西周两个小诸侯国的文化,因此也被称为"三晋两周地区"~([1])。  相似文献   

8.
梨树沟门墓地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虎什哈镇虎什哈村东北的山梁上。以虎丰铁路为界,可分为东西两区。2017年9~11月,对虎丰铁路以西区域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18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有陶器、骨器、青铜及石质串饰等遗物数十件。墓葬年代为春秋晚期,文化属性为玉皇庙文化。此次发掘进一步丰富了梨树沟门墓地内涵,为深入研究玉皇庙文化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9.
带钩最初是古代贵族、文人以及武士用来连接腰带两端的挂钩,后来成为古代服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王仁湘对带钩的分类方法,广西出土的带钩可分为六式,分别为:Ⅰ式水禽形、Ⅱ式兽面形、Ⅲ式曲棒形、Ⅳ式琵琶形、Ⅴ式全兽形、Ⅵ式异形,其时代最早可至战国中晚期,普遍使用于两汉时期。从墓葬中带钩的摆放位置与共出物的关系看,带钩应大多用作佩挂器物而非系束。广西恭城、平乐等地的战国墓形制与随葬品有着很浓重的楚式风格,带钩与饰品、刀剑扎堆摆放的情况在各地区楚墓中也有许多类似的情况。广西地区出土的先秦两汉时期的带钩,反映了中原文化、楚文化与岭南骆越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玉皇庙文化是一支以北京延庆玉皇庙东周时期墓地为代表的冀北地区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的考古学文化。该文化墓葬出土的衔、镳,在形制上与中原或欧亚草原等地的文化关系密切,以动物形象装饰镳两端的现象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再结合殉马和其他伴出遗物情况可推测,玉皇庙文化的畜牧业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尤其是马的驯养已经相当成熟,马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能是身份与财富的象征。  相似文献   

11.
刘勇  郭艳敏 《文物春秋》2004,(6):130-134
本文介绍了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征集的部分铜质带钩,对其形制特点、装饰技法和制作工艺进行了分析,并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这批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带钩进行了分类分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收藏家》2016,(3)
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猴子以其灵活机敏自古以来深得人们喜爱。2016是猴年,在喜迎金猴献瑞之际,以猴为主题的生肖文物也逐渐成为人们喜爱谈论的品种。猴形文物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此,我们特意选出较为精美者——洛阳新见猴形带钩精品,从其历史流变、造型装饰等方面进行鉴赏研究,也藉此为猴年文化献上一份美好祝愿。一.带钩及猴形雕塑带钩是我国先秦及两汉时期人们束腰革带上的一种挂钩,犹如后世所用之皮带扣,古代又称"犀比",在当时则  相似文献   

13.
古代带钩用途考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带钩出土很多,传世品也不少。关于带钩的用途,国内外考古界断续有过一些研究。不过以往讨论常以尺寸形制推定用途,疑信参半。在五十年代,有人试以带钩在墓葬中的出土位置推论用途,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是在那时以前,田野考古还不见钩横干腰的埋葬现象,也就是说还没有找到真正用作束系革带的带钩实例,所以国外有人全然否定带钩作为束腰之钩的基本用途。近三十年来,带钩出土渐多,而且大都为科学发掘所得。由于材料愈加充实,考古界对于带钩的名称与用途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明确提出了"襟钩"与"剑钩"的新称谓。过去统称的带钩,一部分为束腰的革带用钩,另有很大一部分则为系于革带的"佩  相似文献   

14.
带钩是我国古代扣接束腰革带及别在腰带上悬挂囊物、装饰品的钩.按其与人体相接触的适应程度,可分为弧形和直形两类.一般均由钧、颈、体、钮四部分组成.弧形钩与环、扣相合以达到束紧连接腰带的目的;直形钩主要用于搭挂连接,也有纯装饰之目的.常见的带钩以青铜铸造居多,也有黄金、白银、铁、玉、石、木等制成的.据现有的资料看,带钩按外型可分为条、棒、铲、琵琶、鸟兽等形状,大的长半米,小的仅有2厘米,以10厘米左右最流行.其纹饰有蟠螭纹、鸟纹、兽纹、龙纹、虎纹、云龙纹、卷云纹、几何纹、连勾雷纹、涡纹等.带钩的质地、造型、纹饰反映了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我国古老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5.
2017年6月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河北省赤城县样田乡刘长沟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获得了一批以陶范为主的重要遗物。根据所获遗物判断,刘长沟遗址是一处专门烧造陶刀范的作坊遗址,其年代在春秋中期,与夏家店上层文化、玉皇庙文化、燕文化关系密切。刘长沟遗址的调查收获为解决刀币起源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并为探索春秋中期冀北地区考古学文化格局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6.
带钩是我国古代用来束带和配系的用具。本文在对三晋两周地区出土的东周时期带钩进行类型学分析的前提下,将其分为三期,即春秋中晚期、春战之际至战国早期、战国中晚期。在分期的基础上,将带钩的发展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即萌芽阶段、发展阶段、鼎盛阶段。  相似文献   

17.
玉皇庙文化是东周时期分布于冀北山地一带的考古文化遗存,其族属为文献中所见的代戎。通过对玉皇庙墓地考古材料的分析比对,可以看出该地区人群的经济方式主要是畜牧与狩猎,虽有一定的游牧化程度,但不发达;社会风气尚武,绝大多数成年男子有武装化倾向;有一定的社会分层,各阶层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存在一定的差别,但等级还不是很森严。  相似文献   

18.
错金银抱鱼带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5年,河北省化局物工作队(现河北省物研究所)在满城县北庄清理了一座东汉墓,墓内出土了一件精美的错金银抱鱼带钩,与此带钩同出的还有“长宜子孙”八鸟镜、铜龟蛇形砚滴、五铢钱和楼、灶等陶器。现将带钩介绍如下:带钩长16.2厘米,整体呈曲棒形。钩首为一鸟首,颦眉上卷,怒目而视,两侧有后卷  相似文献   

19.
带钩是钩系束于腰间革带的连接物。古时有用布或丝做之大带,也有用皮做之革带。本文根据已发表的简报及图录,试对秦俑带钩分类及相关的其他问题作初步研究。错误疏漏,希望读者指正。秦俑带钩分类带钩,据《汉书·匈奴传》:“犀毗”下颜师古注:“犀毗,胡带之钩也。亦曰‘鲜卑’,亦曰‘师比’,总一物也,语有  相似文献   

20.
群刊撷萃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山戎文化考古队于1985年9月至1988年底在军都山南麓的大柏老乡古城村葫芦沟、西梁垙和靳家堡乡玉皇庙3处山戎部落墓地进行了七期有计划的发掘。出土的青铜器,均以发达的直刃匕首式青铜短剑和青铜削刀为典型代表,出土直刃匕首式青铜短剑近百件,青铜削刀130余件,既数量可观,且型式多样。在玉皇庙和葫芦沟墓地的晚期墓葬中还出土了少量尖首刀币。达3处墓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