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结合国家文物局组织在相关省份进行的长城资源调查情况,探讨了河北明长城的几个问题,对河北境内明长城修建的历史背景、机构设置、建筑结构以及长城上的军事、防务活动等做了概述。  相似文献   

2.
在编制《河北省明长城保护规划》过程中,以长城资源调查数据库为基础,通过与测绘部门协作获取最新的地理信息数据,应用现代测绘技术,对原公布的保护区划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现有长城资源调查和认定工作成果,针对河北省明长城的文物本体分布状况、价值和特色及遗存可能分布区等特点,适应新时代城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已划定和公布的长城保护区划进行了调整,以保护明长城遗产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延续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明长城资源调查,天津市明长城本体的分布、构成、体量均有了翔实、科学的记载,天津市明长城虽然很短,其防御体系却很完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明长城防御体系一个具体而微的代表。本文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剖析,以物见人,以物证事,结合文献,以长城墙体、敌台、烽火台及关城、寨堡等设施为载体,将天津市明长城防御体系划分为侦查预警、前线防卫、信号传递、增援策应、前线指挥、后勤保障六大部分,并揭示了有明一代"边有墙、墙有关、关内有堡、堡内有兵"的防御思想.形成了从侦查预警到前线防卫、从信号传递到增援策应、从前线指挥到后勤保障的一整套以防为主、防守兼备、以静制动、以逸待劳的完整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4.
辽宁沈阳、抚顺两地分布着众多的明代城址,这些城址是明九镇之一“辽东镇”军事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城资源调查工作结束后,我们对沈阳、抚顺地区明长城墙体两侧1000米以外的明代城址进行了野外调查。根据调查成果并结合文献记载,对这些城址的规模、结构和保存现状等信息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其功能和历史沿革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文博》2014,(6)
陕北明长城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居民对其认知水平关系到长城保护的效果与公众参与机制的形成。目前居民对陕北明长城的认知水平很低,这不利于长城安全及各项保护工作的开展。本文分析了居民认知水平低的原因,并提出通过加强长城调查研究与宣传教育、促进长城保护与当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开展长城遗址保护与展示和建立奖惩制度等措施来提高当地居民的认知水平,以期对推进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进程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全国长城资源调查中发现的明长城延绥镇城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45座明长城城堡的保存情况与城堡遗迹的形制结构,并利用这批材料进一步分析了这些明长城城堡的选址特点,可分为:据山临水型、土塬型、河谷型、荒漠滩地型、周山环绕型、占据山头型;其平面形制特点可分为:规则平面城堡和不规则平面城堡;城堡的建筑格局具有古代城市建筑最基本特点,主要有一条或两条主要街道式、十字街道式、棋盘式三种类型。明代陕北以边墙为主的防御体系最终确立经历了明代初期卫所防御、明代中期城堡防御、长城防御三个阶段,在三个阶段中,城堡所起的作用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7.
降雨是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明长城的主要破坏因素之一。调查中发现,降雨对遗址破坏严重。为了研究降雨对遗址的破坏,在对遗址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遗址特征与遗址区降雨特点,并参考土壤侵蚀学等方面理论,分析了降雨对遗址的破坏形式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降雨对遗址的破坏形式可分为直接破坏和间接破坏两大类。其中,主要破坏形式为冲沟侵蚀、片流面蚀和雨蚀剥离。影响因素包括降雨特点、遗址形态、土的性质、植物生长状况和地幔层等,不同破坏形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各有不同。本结果不仅丰富了降雨对土遗址破坏方面的研究,还为后续陕西榆阳区明长城保护加固措施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明长城防卫武器及生活用具兆勇明长城与历代长城一样,是作为军事工程而修筑的,是在与塞外蒙古族纷争之地建立起的防御体系。遇有战事,守兵凭借这一人工屏障登城打仗,闲时则在长城腹地开荒垦田,补给军用,生产和生活。所以长城防卫武器及生活用具是我们需要调查的重要...  相似文献   

9.
1979年春,河北省兴隆县陡子峪公社沥水沟大队社员,在院内挖土时发现套置一起的陶罐两组,内藏刀币五千余枚,约重80公斤。县文化馆对窖藏地点进行了调查,并征集到较完整刀币共2,356枚。沥水沟系泃河源头,南距明长城的将军关约1公里,与平谷县靠山集公社接壤。刀币出土时排列整齐,用麻绳串联成贯。现按其年代先后,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王梁 《东方收藏》2024,(1):126-128
作为古代防御工事,榆林明长城由多处文物遗迹组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从榆林明长城文物保护价值维度入手,即文物价值和社会效益,具体分析了榆林明长城文物遗产保护现状,并结合实际保护情况制定文物遗产保护优化措施。文物保护人员应加强环境保护和防灾意识,针对性运用保护措施,提升文物遗产保护工程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1.
2007年,内蒙古长城资源调查队在调查乌兰察布一呼和浩特段明长城大边时发现一处石刻,刻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主要记述了兴筑石刻附近长城的时间、修筑者、所修长城的起止位置及长度等,为研究这段明长城的修筑史提供了一份价值极高的文字资料。同时,明代洪武年间北边防御体系的建立与这段长城关系密切,长城与沿边卫所共同构成了点线结合的综合防御体系。永乐时期,明朝调整了北边防御战略,北边防线南撤,这段长城的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2.
蒲天彪 《文物》2011,(9):86-90
青海省境内的明长城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青海明长城的文献记载较为丰富,据杨应琚《西宁府新志》记载,青海省境内的明长城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历经隆庆元年(1567年)、隆庆六年(1572年)、万历元年(1573年)、万历二十四年(1569年)等多次对不同地段的大规模修筑才初步完成围绕  相似文献   

13.
有明一代,对长城的创修与翻修几乎贯穿其始终。作为当时北边重要的防御工事,明长城的研究不仅是明代军事史的重要组成,而且在这个由长城构成的区域史中,亦涉及到了明代经济、文化以及北边民族等众多领域。国内有关明代长城的研究,从民国至今,经历了一个由面向点、由简向繁的发展过程,从单纯依据文献来探究长城的地理分布和建制沿革,逐步转向多学科、多方法的综合研究,全面分析长城有关政治、军事、民族等方面的问题。本文试图对民国以来明代长城的整体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以期理清明长城研究的学术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4.
大同市阳高县龙泉镇守口堡明长城遗址由于受到气候环境及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守口堡长城的病害主要有雨蚀剥离、风蚀剥离、坍塌、植物病害等,需要加强遗址的管理,对其进行预防性和抢救性保护。  相似文献   

15.
在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天津明长城保护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回顾和分析当前天津明长城保护现状及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建议从推动长城保护顶层设计、联合开展长城保护研究、组织长城执法巡查、提升展示利用水平、促进文化旅游融合以及设立长城保护基金等方面推动天津明长城保护向更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6.
明大同镇长城是明朝时期的重要军事防御工程,其位于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大同镇长城所辖七十二城堡是明长城沿线的重要城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城墙结构、防御设施、建筑材料、地理分布等方面的内容,揭示明大同镇长城及其所辖七十二边塞古城堡的建造特征,阐述明长城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前期调查分析可知,降雨对榆阳区明长城单体建筑的破坏形式包括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两大类,主要影响因素为降雨特征、遗址保存形态和遗址土的性质。为了进一步了解降雨对该类土遗址的破坏方式及主要影响因素作用特点,按照相似理论要求设计模型试验,研究了降雨对榆阳区明长城单体建筑的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降雨对遗址模型的破坏方式与前期调查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水力侵蚀方式有冲沟侵蚀、片流面蚀、流水淘蚀和流水冲蚀,重力侵蚀方式有坍塌和滑塌。一般A型暴雨条件下,各种水力侵蚀方式均有发生,重力侵蚀发生次数相对较少;B型暴雨条件下,主要发生片流面蚀,重力侵蚀破坏发生次数较多。通过模型试验得出的降雨对遗址模型的破坏方式及发生特点方面的结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降雨对该类遗址破坏的评估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前期调查分析可知,降雨对榆阳区明长城单体建筑的破坏形式包括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两大类,主要影响因素为降雨特征、遗址保存形态和遗址土的性质。为了进一步了解降雨对该类土遗址的破坏方式及主要影响因素作用特点,按照相似理论要求设计模型试验,研究了降雨对榆阳区明长城单体建筑的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降雨对遗址模型的破坏方式与前期调查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水力侵蚀方式有冲沟侵蚀、片流面蚀、流水淘蚀和流水冲蚀,重力侵蚀方式有坍塌和滑塌。一般A型暴雨条件下,各种水力侵蚀方式均有发生,重力侵蚀发生次数相对较少;B型暴雨条件下,主要发生片流面蚀,重力侵蚀破坏发生次数较多。通过模型试验得出的降雨对遗址模型的破坏方式及发生特点方面的结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降雨对该类遗址破坏的评估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与长城有关的遗迹调查兆勇顾铁山在对唐山境内明长城实地考查中,我们发现了许多与长城有关的遗迹,主要可以分为古城遗迹、砖窑及灰窑遗迹三类。一、古城遗迹三屯营镇府:位于迁西县兴城镇西北三屯营城中(图1)。据《迁西县文化志》辑录,三屯营镇府始建于天顺二年,十...  相似文献   

20.
笔者有幸两次参与陕北地区明长城的调查工作,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陕北地区明代长城本体及周边环境呈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只有通过对长城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对长城本体及周边环境进行整体保护,才能从根本上更好的保护长城。在分析陕北地区特殊自然环境的同时,结合国内外长城遗址环境整治方面的成功案例,针对陕北地区明代长城提出一些具体的环境整治方面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