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艳辉 《史学月刊》2007,(1):123-128
陈寿《三国志》和范晔《后汉书》,都是得到后世很高评价的史学名著。两书在内容上颇有交叉,所记相同人物共有55人。陈寿和范晔在记述和评价这些人物时,行文也有异同。陈寿和范晔对这些人物记述上的繁简、评价上的高低,不仅反映出这两位史家著史之不同的旨趣和史识,而且对于更全面地认识东汉末至三国初的这一段历史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不可不信书,也不可尽信书。女子奇寿达三百多岁,就不可信也。陈寿的《三国志》是中国史学界的鸿篇巨制,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列为"二十四史"之"前四史",是现存的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最原始资料。由于陈寿亲身经历了蜀汉和西晋的更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三国志》作者陈寿在史识方面的突出表现。全文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于比较中见真情,于剪裁处寓深意,于实录中存褒贬。陈寿是一位富有才识的史学家,在三国两晋易代的动乱中,能在叙事中寄寓自己的见识,批判、揭露统治者夺权的狠毒与残暴。  相似文献   

4.
陈寿学术造诣颇高与其师承渊源有密切关系。他师从谯周 ,近承秦宓 ,远绍任安、杨厚 ,颇有渊源。在陈寿的学术生涯中 ,其同门师兄弟、同僚、乡贤均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陈寿的学术渊源正折射出当时的学术风貌。  相似文献   

5.
三国时曹魏与西域的关系,正如陈寿《三国志》中所言:"略如汉氏故事"。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与陈寿在该书中未立"西域传"有着直接关系,而且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曹魏与西域关系史及其相关人物的撰述记载紧密相关。该历史记述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与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6.
陈寿《三国志》作为历代所重视的史书,可谓仅次于班马之后。《〈三国志〉出版说明》认为《三国志》曾各自为书,近人缪钺则加反驳。本文从陈寿撰作《三国志》的观念,以及当时政治环境,理解陈寿自己如何处理分行与并行。结论是在陈寿生前,因其正统看法与晋官方观念矛盾,三书没有可能并行,甚至吴蜀两志也应该没有公开过。一般以为张华看了《三国志》,很欣赏陈寿,于是表令陈寿为中书郎,这是不对的。在陈寿生前确曾将《魏志》独立出来。陈寿将三书合而为一,相信只是私藏及在一二友人中流传。到陈寿死后,范公开陈寿此书,才见有《三国志》之名  相似文献   

7.
陈寿辞职     
陈寿的第一次"引咎辞职",导火索是"宿婢门"事件。陈寿在任东观秘书郎时,老爹去世了。孝子陈寿又伤心又劳累,等把老爹的丧事办完,就病倒了,而且病得不轻。服侍他的婢女年轻貌美,一来二去,两人之间有了事。这事要是放在现代,稀松平常,  相似文献   

8.
蒋卫东 《收藏家》2009,(11):11-16
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的黄巾起义,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的东吴归晋,短短九十余年由合而分、由分而合的三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一个将军百战、慨当以慷、英雄辈出、雄姿英发的时代,是一个风云际会、扑朔迷离、充满引人入胜历史情节和艺术魅力的时代。  相似文献   

9.
正说起三国时期的谋士庞统,人们很容易联想到两个关键词:凤雏、落凤坡。凤雏是庞统的绰号,这一点毫无争议,无论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历史典籍《三国志》,还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巨著《三国演义》中,都有提及;至于说到落凤坡,《三国志》中毫无踪影,而在《三国演义》中却是写得言辞凿凿。不仅如此,古往今来更是有  相似文献   

10.
尤佳 《巴蜀史志》2004,(5):35-36
陈寿,字承祚,又名长寿,西晋著名的史学家。公元233年出生于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市)。297年病逝于洛阳,终年65岁。陈寿出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蜀国,少年时来到当时蜀汉的都城成都,进入太学学习,受业于当时的经史大师谯周。在谯周的教育和影响下,陈寿自幼精读《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著作,学识出众,受到了恩师的赞誉,谯周称陈寿“聪警敏识、属文富艳”。  相似文献   

11.
清乾嘉时期杰出的史学家王鸣盛 ,长于舆地之学。其历史地理考证内容丰富 ,方法精当 ,既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指导下的细密考证 ,更有归纳、概括和提高的综合分析 ,并上升到一些规律性的认识。王鸣盛动态考察正史地理志记载州郡建置沿革所反映的规律性特征 ,纵论汉唐之际郡国、治所的设置及其变迁等项 ,尤其体现出治史的通识 ,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方法论上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汉代历史理论很丰富,可以说有了一些体系。在形式上,不仅体现于史书的序、论、赞以及"寓论断于序事",还有专篇史论、诸子书中的一些相关史论、一些奏疏中的相关史论和政论中的史论,等等;同时,史书的史论在形式上又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在内涵上,不仅对历史中的根本问题作了深入、连续的思考与理论概括,而且还对现实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作了探讨和理性回答。在方法与特点方面,不仅从天地人参合的思维来探究人类历史演变,显示出汉代人宏阔的理论视野;同时把握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史学形成了通变的分析传统和"为世典式"的致用传统。  相似文献   

13.
燕永成 《史学月刊》2007,13(7):84-91
为配合官方校书活动而展开的北宋汉史学,其著述以校订辩误为主。但自北宋后期开始,尤其到了南宋,考、论结合,专门评议,以及注重研究两汉典制的宋人汉史著述则明显占据主流。宋人的汉史研究实开明清补史派和考史派之先河,又开评论《史记》的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14.
黑水与华夏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水地望是中国历史地理中的难题,自汉唐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结合青藏高原自然地理,并用语源学藏汉语言文字对比的方法,对《山海经》等经文中关于昆仑墟及其四水地望的记载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历史上考黑水者存在的误区,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二点新说:1.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华夏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2.华与夏不同,华是今日华夏各族祖先的名号,而夏只是华中较大的一支。文中新说不仅从整体上符合历史地解说了经文中昆仑墟及其四水地望,也是探讨炎黄文化源流的一个引端。  相似文献   

15.
汉语、汉字与汉文化联系十分紧密,极为广泛,汉字不仅反映了先民的礼仪、制度、风俗、艺术,而且通过汉字记录的汉语词汇折射出汉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6.
帛画是楚汉时期楚文化流行地区及受楚文化影响较大地区丧葬礼仪过程中使用的一种画幡,文献中未见有对其名称的明确记载,马王堆汉墓遣策中所称的非衣只是帛画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称谓。楚地帛画与中原地区的铭旌从图像形式上来说是源于各自文化系统所固有的信仰意识,由于两地在不同时期死亡观念的不同,因此帛画在丧葬礼仪中所起的功能也不相同,帛画的主题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内容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7.
五代宋元时期古都长安商业的兴衰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与汉唐时期相比 ,五代、宋、元时期古都长安的市场格局、商业面貌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其中最突出的变化表现在 :长安的市场逐渐由以前封闭型的市场而演变为开放型的市场。这一变化不论在经济史上还是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五代、宋、元时期 ,长安商业的兴衰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 :(一 )唐末到北宋初 ,长安商业处于严重萧条期 ;(二 )宋真宗以后至北宋末 ,是长安商业显著恢复和发展期 ;(三 )金朝至元初 ,长安商业陷入徘徊不前的状态 ;(四 )元初到元末 ,长安商业有一定的恢复和发展。本文还对以上四个时期长安商业的兴衰状况及原因作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期古史编撰蔚然成风,那个时代的古史编撰,不仅有对于远古历史的追忆,还有对于那个时代的近古史的编写。上博简第七册的《武王践祚》给我们提供了当时编撰近古史的一个实例,让我们可以窥知当时人们的历史观念。当时的古史编撰尽量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增补情节,丰富内容,落实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等,已经完备了述史记事的体例,将史影变为言之确凿的叙事。当时,古史编撰是采用改铸的方法进行的,这种改铸工作的重点是熔古今史影为一炉,创造出战国时人心目中的古史。  相似文献   

19.
清代的乾隆朝,是中国古代官方修书的鼎盛时期,尤以史部书籍为最。统治者出于总结历史经验、倡导伦理纲常、颂扬赫赫武功、厘定本朝历史、疏理学术源流等多方面的考虑,同时出于制定条例法则,规范用人行政的现实需要,先后编纂了130余种史书。这些门类齐全,数量众多的官修史书,不仅保留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也可以反映出清朝统治者的某些思想主张和文化政策特点及其缺失,值得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