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勤劳勇敢的一位成员,满族建立的清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巩固的重要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李一氓同志说:“在古籍整理与历史研究上,我以为更应该着重清史”。这是很有见地之论,处于中国古代和近代交替时期的清朝历史,距离今天为时不远,那个时代物质、精神上的一些东西,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因此,研究清代的古籍文献,不仅有利于说明中国的过去,更有利于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
康熙在维持国家统一中的业绩花碧林清圣祖康熙,字玄烨,满族,是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清除鳖拜集团后,才真正掌握了实权,开始了励精图治、完成国家统一,对清王朝来说是“守成雨兼创业”的时期.康熙帝在亲政之初,清王朝的统治尚不稳定,国家尚未统一,他所面临的政治...  相似文献   

3.
唐代时期是中国同意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统治者采用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客观上使中国这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统一,促进了唐代的经济文化上的繁荣昌盛,政治局势上的安定和睦。中国历史上唐代的民族政策理念"和"的概念对后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实现统一的重要时期。清代实现、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历程,是中国数千年政治、经济和文化演化的必然结果,展现了中华文明统一性特征在清代的特定表达与实践逻辑。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双重维度下观察清代国家统一,才能充分理解清代在中国认同驱动下对“大一统”观的继承、改造与实践,才能全面把握清代政治文明在中西政治大分流过程中的世界意义,才能从根本上打破西方民族国家理论的桎梏,形成对中国历史疆域形成及现代转型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5.
<正> 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避暑消夏和从事各种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在清前期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避暑山庄的修建始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三朝始得竣工,前后历经近九十年,整个修建过程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史称为“康乾盛世”。它的兴起、扩建、落成以至衰败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的历史过程,从不同的侧面,记述了清前期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和发展,以及乾隆后期由盛渐衰的史实,同时也反映清朝末期咸丰、慈禧投降卖国,把中国推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过程中,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清王朝统治  相似文献   

6.
爱新觉罗·玄烨,清世祖顺治帝福临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他八岁即帝位,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年号康熙。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卒,年六十有九。 康熙帝玄烨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君主。他自幼好学不倦,意志坚毅,目光敏锐,从青年时起就敢于有所作为。他在位六十一年,前期致力于国家的统一,经过对内对外的长期斗争,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长期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终于最后完成了。完成国家统一之后,康熙集中精力孜孜以求治,在政策上进行了调整,社会经济因而从清初凋弊状态中得以复苏和发展,出现了所谓  相似文献   

7.
黄安年 《史学月刊》2008,11(1):93-99
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和翔实的文献资料表明,19世纪60年代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的建成,在美国历史上竖起了一座走向现代化、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和谐的不朽丰碑;而这条铁路的建设与一个半世纪前远涉重洋来到北美的华工先驱们的伟大功绩是密不可分的.正是这支不畏艰险、勤劳朴素、沉默奉献的生力军,为太平洋铁路的建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溥仁寺是承德外八庙建筑中最早寺庙之一,是康熙时期为了加强对蒙古诸部的管理和联系而修建的。溥仁寺碑反映了清政府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始终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立场。今天已成为我国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见证,富有丰富化内涵。本对《外八庙碑注释》一书中《溥仁寺》碑注释进行了考释辨析,希望对研究清朝前期的历史和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一) 雍正一朝时间不长.地位重要.它在清前期以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都起了重要作用。清前期的康雍乾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兴盛时期,为时达百年之久。雍正在康乾两朝之间,承先启后。继往创新,匡失纠偏,没有雍正一朝的业绩,就谈不到“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其实该是“康雍乾盛世”。雍正朝的地位和作用,当然同雍正帝分不开。雍正帝继承了康熙帝的未竟之业,克服了康熙后期的危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乾隆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康熙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他的功业,使我们现代中国人仍然身受其惠。但康熙晚年,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都在激化,形势十分严竣。由于天灾人祸和吏治腐败,各地闹事、民变、起义此伏彼起。准噶尔蒙古上层分裂国家的活动仍然猖獗,波及青海、西藏。北方沙俄虽相对安静,但其扩张野心  相似文献   

10.
避暑山庄,又名热河行宫,是清代皇帝的离宫别苑,原本是古北口外大小二十座行宫之一,肇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经乾隆大规模扩建,前后经过八十多年,才最后建成。这在时间上几乎与“康乾盛世”相始终。山庄初步建成后,康熙每年去木兰围场举行秋猕之典,必住山庄,“计一岁之中幸热河者半,驻畅春园者又三之二”。乾隆也是一年之中约有半年的时间驻跸避暑山庄。在此期间,由皇帝指派或批准韵大学士、军机处和各部院大臣扈从行在,处理政务,因此,避暑山庄在当时又成为清代第二个政治中心。这就说明,“康乾盛世”与清帝在山庄处理军国重务及其政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避暑山庄以及融汇汉、藏、蒙各族寺庙建筑艺术的外八庙,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园林艺术和宗教建筑艺术的高度成就,也是“康乾盛世”国家统一、封建经济文化高度繁荣昌盛的体现;而且,正是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才形成了避暑山庄及其寺庙群的格局。  相似文献   

11.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的有为君主。他在位61年中,振作图强,功绩卓著,巩固了中国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人们却很少知道康熙与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康熙是中国历代统治者中注重科学、提倡科学而又学科学、懂科学的人。在这一方面,无论是秦皇汉武、康宗宋祖,或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都望尘莫及,在视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的封建时代,康熙对科学的态度和作为确实高出他们一筹。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已故的考古学界泰斗,中国考古学会会长苏秉琦先生,在其遗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1997年·香港商务印书馆)中,对于内蒙古地区的古代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中国古代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伟大贡献,给予了完整的论述和高度评价,提高了内蒙古的知名度。在分析了中国近万年的历史发展总趋势后,苏先生提出了“三部曲”和“三模式”的理论。即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从“古国”到“方国”再到“帝国”的三部曲;中国古代国家的发展有三种模式,分别为:1.“原生型(指内蒙古的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2.次生型(指中原地区的以夏…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指出:“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夏代在我国历史上,就是首先进入文明时期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因此探索夏文化,不仅可以补充三代早期的历史空白,而且可以研究国家起源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清代前期各民族统一观念的历史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在历史的进程中,也曾发生过短暂的分裂,温经过一个时期的矛盾、斗争、融合,又会出现新的统一,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总的说来,统一的历史,大大超过了分裂时间。所以。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总趋势。这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特点之一。与之相适应的是,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形成了各民族统一的思想观念。这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统~的政治观念,也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内聚力最深厚、最坚实的思想基础。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  相似文献   

15.
我国陶瓷制作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尤其瓷器是我们祖先伟大的发明之一。其后经过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创造,不断革新和提高,陶瓷生产持续发展。到了清代康熙时期,陶瓷制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清人陈浏誉为:“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  相似文献   

16.
<正> 我国各族人民之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建立了牢不可破的政治关系和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尽管有时也出现分裂和割据,但这种分裂和割据必定是暂时的,而多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则是长期的,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历史上各民族为了发展和巩固我国多民族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普陀宗乘之庙《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石碑就是我国各族人民维护与发展祖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见证之一。  相似文献   

17.
18世纪西洋人在测绘清朝舆图中的活动与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18世纪西洋人在测绘清朝舆地图中的活动1.大一统清王朝的建立与清帝对舆图的重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虽政权更替,历有分合,但中华统一的国家却越来越巩固。到了清代,我国的疆土得到了最后的奠定。今天我国现有的领土和海域,基本上是继承清代的版图,这可以说是清朝的一大历史功绩。清朝统治者对版图的管理十分重视。所谓“版”,就是记载人民户籍的档案。“图”是地图,是国家土地、山水的图记,所以历来版图被认为是一个主权国家的主要凭证。所谓“国家有疆宇,谓之版图,版言乎其有民,图言乎其有…  相似文献   

18.
汉民族形成问题,也是我国史学界争论未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过去曾经有人提出和争论过,自一九五三年苏联历史学家格·叶菲莫夫在“历史问题”上发表“论中国民族的形成”一文,和一九五四年我国历史学家范文澜在“历史研究”上发表“试论中国自秦汉时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的文章以后,又引起了我国史学工作者的重视。近几年来,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我国和苏联的几位学者相继发表了不少文章。他们都力图依据斯大林关于形成民族的四个特征的理论来研究和说明中国汉民族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时期的讨论,关于汉族何时形成为民族的意见还是很分歧,归纳起来,大致有下面四种。  相似文献   

19.
王淑玲 《收藏家》2007,(4):71-74
雍正皇帝本名爱新觉罗·胤禛,是清圣祖康熙第四子,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卒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享年58岁,在历史上被称为“清世宗”。在他统治时期,我国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20.
张翅 《文史月刊》2002,(8):60-62
“一代之治,必有一代之人才治之。”西汉王朝之所以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这个时期人才辈出有着密切的关系。自汉高祖刘邦起,西汉历代统治者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始终将选贤任能视为关系国家盛衰兴亡的大事,把官吏的选拔和政权的巩固紧紧联系在一起。汉文帝便是其中较为杰出的一位重视人才、推崇人才的明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