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族灶神琐闻丹巴拉姆西藏是一个神人共处的世界,在藏族人心目中.神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如山有山神(日拉),水有水神(曲吉杰布),家有家神(钦拉),灶有灶神(套拉)……通常,人们出门做事得祭地方神,山上放牧打猎得祭山神,烧火做饭及逢年过节得祭灶神等等等等...  相似文献   

2.
论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着重考察藏族移民在美国生存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新趋势。过去七十多年间,美国藏族移民不仅人口持续增加,生活状况有所改善,而且在整体发展上出现了诸多新情况、新特点:一方面民族特征日渐淡化,大有被美国主流文化完全同化之势;另一方面群体内部四分五裂、纷争不断,有些甚至发展到针锋相对、势不两立的地步。与此同时,藏族移民普遍信仰的藏传佛教也已严重异化,或被当作实现政治野心的工具,或被用于经营谋利乃至敛聚钱财,或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成为西方化的"美国佛教"。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融入与同化、团结与分化、信仰传承与宗教异化的矛盾都将是美国藏族移民群体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民歌藏族山歌藏语称“鲁”或“拉鲁”、“勒”等,是人们在山野间、草原上自由演唱的民歌。广泛流传于西藏、四川、青海、云南、甘肃五省区的藏族地区。  相似文献   

4.
林艳 《中国土族》2015,(2):15-16
在湟水以北、河西以东有一支独特的民族,被誉为英雄的部落,也是白牦牛的故乡。这就是四大藏族分支中安多藏族的一个支系——华锐藏族。华锐藏族包括青海的乐都北山、互助、大通、门源等县藏族聚居区和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张掖东部马蹄、皇城区、天祝县及永登、古浪等边缘地带,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互助土族自治县松多藏族乡则是华锐藏族文化最为集中、民俗风情最为凸显的地区。  相似文献   

5.
藏区绝少产茶,而茶却是藏族男女老幼的最佳饮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藏族的有句谚语“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  相似文献   

6.
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1617年~1682年)是藏族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他出身于明末西藏山南地区琼结宗的一个贵族家庭。其父霍尔顿都饶登曾担任当时西藏的帕竹地方政权的宗本,其母贡噶拉则出身于后藏浪卡子宗的贵族家庭。其父母的婚姻是由当时已实际控制西藏大部分地区的后藏的第悉藏巴所促成的。在阿旺洛桑嘉措幼年时,琼结地  相似文献   

7.
“邦典”不仅是藏族妇女生活上的装饰,也是藏族女孩进入成熟的标志。藏式围裙“邦典”的织造技艺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山南地区贡嘎县沿拉(萨)-泽(当)公路出发,在距离县城17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小镇名叫姐德秀。  相似文献   

8.
晚清循化厅对藏族部落纠纷的审判,既是一般意义的理讼治狱,有时也有抚治边疆的意图与目的。其判决通常以法律规范为基准,有时也依法酌情判决,有时则既非依据法律,也非依据情理,而是依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做出抚定两造及各利益关系方以安稳边疆的变通裁判,实际上是当地部落、寺院、官府等地方权力相互斗争的结果。晚清循化厅的藏族部落纠纷审判,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传统藏族聚居区部落纠纷解决方式发展的状况、趋向及其社会秩序的形态、法律秩序中地方与国家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9.
“拉则”,藏语中指地母神活动的场所。青海大部分地区称“鄂博”,而“鄂博”是蒙古语中的叫法。 “拉则”原系氏族部落为狩猎、游牧方便而设立的路标,多在高地、山口、交叉路口等处。大通地区及相邻州县的“拉则”有两种制做格式。其一是用石块和土堆起,一般为两层,下层大、上层小,为圆锥形。其二是用粗木料制做成高1.5米左右的双层“井”字型框架,四角木柱栽入地下,框架中间插数十根至上百根剥去皮用红土染过的长木杆子(俗称拉则杆子),杆子顶端拴绑着羊毛、各色布条、丝织品飘带、哈达和白色经幡等。远远望去,即醒目又壮观。  相似文献   

10.
正位于拉萨市达孜县境内拉日宁布山麓上的扎叶巴寺,是一处背倚绝壁、洞寺结合、佛殿错落分布的建筑群,其最高海拔4300多米。藏族民谚曰:"西藏的灵地在拉萨,拉萨的灵地在叶巴;到了拉萨不去叶巴,等于做件新衣忘做领。"由此可见,扎叶巴寺在藏族人心目中的殊胜地位。汽车顺着蜿蜒的山路沿叶巴山沟前进,头顶上方不断有五彩经幡交织飞舞,空中有矫健的神鹰盘旋而过,隐入拉日宁布山间不见踪影。扎叶巴,既是风景这般宜人、清凉自在的修行胜地,也是藏族历史文化荟萃、诸多故事流传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藏族《格萨尔》唐卡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冶青措 《攀登》2010,29(4):111-114
《格萨尔》是藏族人民博大精深的英雄史诗,它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藏族《格萨尔》唐卡,则以绘画的形式形象而艺术地再现了史诗的主要内容。作为藏族民族民间艺术的精品和瑰宝,其继承和发展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刘伟 《中国西藏》2009,(5):80-87
西藏高原,群山茫茫。生活在这里的藏民族无论是血缘、文化、经济,还是宗教和历史,在很长的历史长河里,就与中华民族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华兴则西藏兴,中华衰,则西藏衰。一位农奴出生的藏族干部就曾总结说:无论藏族、汉族,都是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3.
藏族服饰的流变与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人皆知,藏族文化博大精深,璀灿夺目,是人类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作为藏族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藏族服饰文化也同样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独具魅力。 藏族服饰的流变 目前关于藏族服饰最久远、现存的实物资料是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少量装饰品,有片饰、簪、璜、珠、项饰、牌饰、贝饰等,反映了距  相似文献   

14.
北京有个名的藏族风情餐吧叫玛吉阿米,那里不仅有地道的藏餐,还有精彩的藏族歌舞表演。格桑就在那里工作,他是那里唯一的弦子琴手,他不仅会拉弦子琴,而且还会唱歌、跳舞。格桑灿烂的笑容如同他高大英俊的外表一样给每一位顾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当有人问他是哪里人时,格桑总是很骄傲地回答:“我来自香格里拉”(云南迪庆)。仅此一句,没有太多的话。  相似文献   

15.
居住在四川省平武县、南坪县以及甘肃文县的白马藏族,举凡各山寨都有木刻面具。(相邻汉族人称其为鬼面子、脸壳子)而白马藏族则称为“朝格”(意为变幻男相,为变幻女相,男相面具和女相面具又统称为朝格)。文县、南坪的白马藏族村寨,每村有5—6个面具不等。由“会首”(保管面具和负责主持当年朝格活动的  相似文献   

16.
清代藏族历史编纂学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取得了新进展,某些史书编纂旨趣出现了新变化,人物传记与教法史作为藏族最主要的体裁,其编纂理论与方法有了进一步发展,各史书将弘扬佛教与考证历史较好地统一起来。这些都体现出清代藏族史学家高超的编纂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西藏,“团结族”是人们对父母分别是藏、汉族人的家庭的幽默戏称。 很少有人知道钱利军的藏族名字“索南加措”,只有他的藏族母亲叫他这个名字,这个名字只在母子之间使用。他的外公是青海藏族,外婆则是昌都藏族。  相似文献   

18.
四姑娘山位于邛崃山脉中段,地处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周围山区交接带上,在今小金县东部,日隆乡长坪沟中段东侧与汶川县交界处。当地藏族称四姑娘山为“斯各拉柔达”,“斯各拉”系山名意为保将,“柔达”意为神,全译为“保将山神”之意。后当地汉族将“斯各拉”叫为“四姑娘”,由此延用。有关四姑娘山的神话传说甚多,广为人知的主要有两说。一说有四位姑娘为完成父志除魔,乃牺牲自己,化为四座高山,挡住北方吹来的寒风,使山谷间阳光和煦.气候温暖。另一说有纯洁善良的四姑娘用智慧和计谋战胜企图占有她们姐妹的墨尔多神,故事情节曲折跌宕。  相似文献   

19.
在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西端之间,有一片被人遗忘的角落。这里水草丰美、土地肥沃,好一派人间仙境。很久以前,藏族的先民便来此定居。虽然经历了千百年的演变,但这里至今仍保留着很多藏族文化的遗存。这里人把山口称作“拉”,把湖称作“措”;这里有吟唱《格萨尔》的艺人;这里的居民,仍然保留着喝酥油茶、吃糌粑的习惯;这里的人民把雍仲作为自己的民族符号……这里是一片世外桃源,人们称它为“小西藏”。  相似文献   

20.
林继富在《青海社会科学》1996年第五期上发表文章说,藏民族古文化的遗存说明,藏族先民与羊有着特殊的关系,他们曾经视羊为神而膜拜敬仰,将其视为重要的精神文化载体,寄托藏族祖先的希冀和渴望,以及其历史发展中的辛酸和愁苦。对藏族民俗文化中的羊的分析,可以揭示藏族文化的共性和个性。1、藏族的神羊崇拜。藏族本教传说,藏区的第一头羊——神羊拉哇泊钦是根据创始祖什巴叶曼钦波的意愿创造出来的。在此类神羊的传说中,羊与藏族的灵魂不灭传说思想密切相关,出现了对自己守护神献羊的仪式。即从羊群中选一只体壮公羊,用清水洗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