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为收回山东主权斗争始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钰 《文史精华》2001,(5):11-17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次年6月28日,战胜的各协约国代表,聚集在巴黎凡尔赛宫隆重地举行对德和约签字仪式。出人意外的是,协约国之一的中国代表拒不出席,并向大会主席递交了拒签和约的声明。中国此举使“和会各国为之震惊”。 中国之所以拒签对德和约,是由于在这次会议上,欧美列强与日本帝国主义相互勾结,违背公理正义,推行强权政治,蛮横地拒绝了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合理要求,竟然把德国原在山东掠夺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从而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民族尊严。如今,重新回顾这一段重大历史斗争仍具有重要意…  相似文献   

2.
史桂芳 《世界历史》2012,(4):4-13,157
日本将第一次世界大战视为"大正天佑",借对德宣战之机,迅速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并企图在巴黎和会上得到"法理"上的认可,巩固在华"特殊权益"。由于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日本未能得逞。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在远东的竞争加剧。1921年在美国召开华盛顿会议,会议确认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形成了主导远东国际关系的华盛顿体系。日本一方面在华盛顿体系的框架下,在与列强的"协调"中求得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不断寻找机会突破华盛顿体系的限制,从而建立由日本主导的东亚新秩序,实现对外扩张的梦想。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告别华盛顿体系,开始实施建立所谓的东亚新秩序。  相似文献   

3.
1919年,巴黎和会北京政府外交失败,列强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国内因此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尽管在全国工商学各界的共同反对下,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对德合约上签字,但山东问题仍未能解决.1920年1月19日,日本驻华公使小幡酉吉向中国外交部提出,在1915年《中日协定》和1919年《凡尔赛和约》基础上另增加...  相似文献   

4.
"中日密约"是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中日争执的焦点。和会前夕北京政府外交政策方针由"亲日"转向"亲日联美",陆征祥到达巴黎后经与北京政府商议,确立"联美制日"方针。中日代表围绕山东问题展开正面交锋,中国决定将所有战时密约交由和会裁判。日本坚持1915及1918年的中日条约有效,美国不承认所有战时"中日密约",中国主张1915年中日"民四条约"不能作为日本取得德国山东权益的依据。中国代表团事先不知1918年"中日密约"详情,在和会期间方逐步获知密约全部内容。中国向和会要求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直接归还中国,日本则主张由其继承这份权益后,再有条件转交中国。随着和会形势变化,美日妥协,不谈"中日密约"是否有效,决定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经济权利,日本作出口头声明,从速将山东半岛连同完全主权交还中国。中国拒签对德和约后,代表团建议北京政府坚持不承认密约、由国际调停山东问题的立场,拒绝与日本开议。山东问题由此转入新的处理渠道。  相似文献   

5.
1919年的五四运动,促使中国代表拒绝在写有“把山东权益无条件让与日本”的《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极大地震动了世界。但是《凡尔赛和约》还有一项副产品,当时的战败国德国是执行了的,这就是《凡尔赛和约》第131条所规定的:“所有1900年及1901年德国军队从中国掠去的天文仪器,在本和约实行后12个月内概行归还中国。  相似文献   

6.
"满铁"的第一个面子工程1904年2月—1905年9月,日本与沙皇俄国在我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争夺殖民地利益的战争。根据《朴茨茅斯和约》,失败后的沙皇俄国将由其建设管辖的中东铁路长春至旅顺段(即南满部分)拱手转让给了日本。作为战胜国的日本由于庞大的战争开支,也使本来就不充裕的财政捉襟见肘,欧美列强对其是否有能力经营好南满铁路及其  相似文献   

7.
熊昊 《文史天地》2008,(9):31-32
1919年6月28日,巴黎上空响起阵阵礼炮声,巴黎和会宣告闭幕。27个战胜国参加的和会最终留下26个国家在和约上的签字,中国成为例外的那个。翻开历史,可以看见中国在拒签《凡尔赛和约》背后的种种呐喊和无奈,看似熟悉的片段却蕴含着复杂且揪心的史实。  相似文献   

8.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3月14日,中国政府宣布断绝与德国的外交关系,随即取消了德国根据不平等条约所获取的部分特权.8月14日,中国参加协约国对德、奥宣战.中国虽然对德、奥宣战,但是并没有派出军队,只提供民役、原料、军火;在中国国内取消奥匈和德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废除不平等条约,没收敌产. 从战争爆发到中国正式参加“一战”的3年多时间里,德国曾经多方阻挠中国参加协约国对它宣战.中国最终对德宣战,宣告了德国对华政策的失败.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3000多名学生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前举行大规模游行活动,打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等口号,抗议巴黎和会无视中国主权,欲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5月4日的学生游行如同一颗火种引燃了全国各地的熊熊烈火,天津、上海、广州、武汉等地纷纷罢课、罢工、罢市,向北洋政府抗议。迫于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10.
崔征 《钟山风雨》2013,(2):11-15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兴起的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吞中国、反对北京军阀政府卖国的爱国救亡运动. 日本帝国主义早有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野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趁着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酣于大战无暇东顾的时机,于1915年向北京政府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北京政府对此丧权辱国的条约,竟然表示"欣然同意";接着,日本抢占了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地山东青岛、胶州湾.  相似文献   

11.
布儒 《文史博览》2014,(11):24-25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3月14日,中国政府宣布断绝与德国的外交关系,随即取消了德国根据不平等条约所获取的部分特权。8月14日,中国参加协约国对德、奥宣战。鲜为人知的是,从中国宣战到正式参加一战,孙中山起初是反对中国参加一战的,但后来又支持对德奥宣战。  相似文献   

12.
作为对日作战的主要参与方,中国为盟国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在美国支持下继续在某些国际场合"代表"中国,此举受到中英苏等国不同程度的反对。为减少阻力,美国未将台湾当局列入多边对日和约签字国之内,而是促使日本与其签订双边和约。此时,蒋介石至为在意的就是"中华民国代表中国"的问题,最终"日台和约"得以在旧金山多边和约生效前签订,这基本上符合蒋介石的愿望。然而,取得这一结果的过程曲折艰辛。此间,在诸多问题上蒋美存在分歧。蒋的因应决策虽使台湾当局最终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但为之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美国促成"日台和约"完全出于其自身远东战略利益,对于台湾当局的权益并无多少考虑。  相似文献   

13.
1945年底,苏、关、英、中等战胜国为制订日本履行投降条件应恪守之政策原则及标准而组成远东委员会,该委员会成立后曾就日本战后经济、政治、赔偿战争损失等问题讨论、通过诸多议案。中国对日和约审议委员会专员孙慎经所拟《节略》即围绕远东委员会已通过及讨论中有关归还劫物的旧、新议案,阐述了作为委员会四强代表之一的中国对此问题所持主张以及办理案件经过,从中既可略见日本战时疯狂劫掠中国等受害国财产物的状况,亦反映出美国战后出于战略考虑而偏袒、维护战败国日本之情。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五四运动的六十周年。这个周年纪念使人感慨万千,都有许多话要说。为举行这次学术讨论会提供的卓有见地的报告和论文很多,涉及的方面很广。我现在只能从六十年后的今天提出对几个问题的看法,供研究者参考。 第一、运动的自发性和自觉性问题 五四运动是抗议英、法、美在巴黎和平会议签订对德和约把中国领土山东当作德国殖民地交给日本接管的爱国群众运动。从  相似文献   

15.
日本战败后,台湾回归中国。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英美政府对台湾地位的变更并没有提出任何疑问。但是,随着中国共产党取胜的前景越来越明朗,英美对台政策开始发生变化。为了防止中共占领台湾,英美都提出了在对日和约缔结之前,台湾在法律上还是日本领土的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英美态度一度出现转变,明确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准备接受中共占领台湾的现实可能。朝战爆发后,美国对台政策再次发生转变。英国尽管仍表示要遵守开罗宣言的承诺,将台湾交还中国,但最终不得不把它与朝鲜问题挂钩,而暂时回避了履行开罗宣言的责任。在缔结对日和约的过程中,英国曾坚持应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参加,并在和约中规定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但在美国的反对下,英国最终退让,英美达成国共双方均不参与和约签署、和约只言日本放弃台湾主权而不明文交给中国的妥协。50年代初英美围绕台湾地位的讨论充分表明,台湾地位问题的提出是冷战背景下人为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自鸦片战争以来,大清国饱受列强特权欺压,但少为人知的是,清政府也曾享受过海外特权,比如就曾在使中国吃尽了苦头的日本有过领事裁判权. 明末清初,由于内乱,大量中国人逃亡到日本.为了便于管理,1640年,日本政府任命华侨中较获人望者数人为“唐通事”,全权负责华侨社会的治理.唐通事甚至还有自己的办公场所,称为“通事会馆”.  相似文献   

17.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列强把注意力集中到硝烟弥漫的西方战场,它们忙于相互厮杀,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乘机而来,于一九一五年一月十八日向中国提出了“二十一条”要求,图谋一举独霸中国。日本帝国主义这一新的侵略行动,引起西方列强的密切注意。它们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对“二十一条”作出了各不相同的反应。沙皇俄国在一九○五年败于日本以后,一贯奉行同日本合作侵华的方针,三次日俄密约的签订,就是这一方针的具体化。这  相似文献   

18.
一战后期,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威尔逊主义充满悖论。威尔逊试图通过"民族自决原则"来解决列强与殖民地的矛盾冲突问题,同时又不得不依靠英、法、日、意等列强的支持来实现他的国际联盟计划。由此导致威尔逊主义与列强的利益形成冲突与合作的矛盾关系。这种矛盾关系表现在山东问题的处置上,就是威尔逊无法在民族自决的道德原则与列强奉行的强权政治原则之间求得平衡。为了实现国际联盟,威尔逊必须在"道德"与"政治"之间作出艰难的抉择。结果,威尔逊的内心世界陷入分裂状态,并造成极度痛苦的自我认同危机。在山东问题的处置上,威尔逊为了国联计划的实现而放弃对中国的道义承诺,这对威尔逊而言是一个"受难时刻"的抉择。  相似文献   

19.
《旧金山对日和约》屏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参与、拟制与签定,掩饰日本国军主义侵略战争的罪行,在安全与政治、领土、经济等条款和战争赔偿等问题上,处处违背盟国有关对日政策的国际协议。它不仅不是一个全面的对日和约,而且也不是一个真正的和平条约。以旧金山和约为基准的所谓《中华民国与日本间和平条约》,是美、日、蒋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而促成的一个双边和约,它在实际上构成为“旧金山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日本政府利用蒋介石政府处于弱势地位又急欲缔约的情势,竭力迫使对方退让,在许多重要条款上达成有利于自己结果。日本政府选择台湾当局与之签约,而拒绝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缔结和平条约,违背了中国人民和广大日本人民的意愿,不能不认为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旧金山和约和日蒋和约,在实际上确认了由杜鲁门政府炮制而获得吉田茂政府支持和参与的“台湾地位未定”论,违背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协议和日本政府在《乞降照会》中的承诺。这两个和约在国际条约中对台湾地位问题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为美国和日本的反华势力干涉中国内政,阻扰中国统一制造根据,理所当然地遭到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相似文献   

20.
1871年(清同治十年,日明治4年),中日两国签订《中日修好条规》与《中日通商章程》,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在中日两国筹议修好条规时,日本政府曾想以西方列强与中国的条约为蓝本,向中国攫取片面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最惠国待遇等一系列不平等特权。这些要求使清政府大为吃惊和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