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和下西洋航海活动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费信《星槎胜览》记载,当时各国统治者纷纷遣使“执圭捧帛而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不仅促进了中外官方和民间海洋贸易,也大大提高了中国侨民在侨居国的地位,使散居海外为数众多的华侨,与祖国紧密地连在一起。从此,海外华侨在政治上有了靠山,有了后盾。在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使海外华侨不仅免遭外国的凌辱、屠杀,而且得以顺利重建家园。尤其当时曾有一部分随郑和下西洋的人留居东南亚,如文莱、爪哇等地,就有不少广东、福建人留居,成为华侨。他们所带去的中国文化,包括语言文字、音乐美术、文学艺术、生活习俗、生产技能、商业贸易等对侨居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郑和下西洋     
站在斯里兰卡最南端栋风帆越来越近,势不可挡。在火色风帆的下方,出现了一座庞大的““城市““,一座景德勤海角嶙峋的岩后上,第一眼望见的明朝舰队,像是地平线上一片巨大的阴影。阴影渐渐升高,化成如漫天云海一般饱满的风帆,在热带骄阳的沉浸下耀眼如火。古未有的水上浮城,栋德壳海角上站着的官员、士兵、农民看见眼前展开的情景,无不大惊失色。在印度洋上绵延数里,以无上威严浩荡逼近的,正是大明正使太监郑和统领的皇家大舰队。  相似文献   

3.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南京市鼓楼区决定在位于南京市区西北部郑和宝船厂遗址内兴建“宝船遗址公园”。为些,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对其中的部分遗址进行了先期的考古发掘工作。2004年底,发掘结果,一些重要发现令考古学家兴奋不已。  相似文献   

4.
宣扬明代永、宣两朝中国人民七下西洋的业绩,是与宣扬郑和分不开的。因此,如何拟定郑和的画像和塑像中恰当形象,很是重要。但困难在于:一没有郑和下西洋时实际穿着标准像传世;二没有对其相貌确切的描述。因此,出现一些这样那样问题,自然难免。问题在于如何考证历史,求个八九不离十。为了给郑和历史求真,得点管见,不揣浅薄,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2005年在郑和首航600周年之际,国务院确定每年的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这是郑和研究史上的大事,郑和研究也从此步入了一个新时代。在2005年全国各界与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共同纪念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的时候,中央提出以“传承文明、走向世界、和平发展”的精神,作为纪念活动的主旨。我认为,中央提出的这12字精神不但对郑和首航的纪念活动有指导意义,也指明了未来郑和研究的方向。郑和宝船队的远航不但是中国海洋事业的象征与旗帜,展示了明初中国强大的国力与先进的科技,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走向海洋,开发海洋、向海洋索取财富的意志,并代表了中国人民与海外各国人民友好相处、互通有无、和平交往的愿望。今天,在江苏省郑和研究会成立2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我想就这个主题,分3个层面谈一点个人心得,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与同仁。  相似文献   

6.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名的航海家。他从1405年(明永乐三年)到1433年(明宣德八年)的28年间,7次率领船队远航,到达东南亚、印度洋、红海、东非等区域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是由27000余人、200多艘船只组成的庞大船队。在当时,其航海船舶数量技术之先进,  相似文献   

7.
郑和是15世纪初年的人物,五百年后始为人们所注意,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有关史料较少且比较分散,他的一生和航海事业迄今还有不少空白;二是五百年后,人们才真正对郑和的历史进行了科学的研究,才真正对他有所了解。但较全面,有目的、有系统地研究郑和,还是20世纪下半世纪的事。  相似文献   

8.
9.
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为纪念这一“超前轶后之奇举”,2001年4月,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第22次办公会议,作出了“开展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的决定,并通过了活动方案。届时,江苏将主办大型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0.
600年前,郑和率领庞大的明朝船队浩荡七下西洋,遍及亚、非30余国和地区,谱写了中国洲际远航和世界文明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为纪念这位伟人,中国及世界许多地方以各种不同的形式隆重举办庆祝下西洋600周年的活动,主要形式是出版书籍和举办研讨会、展览等。  相似文献   

11.
公元1405—1433年,我国明朝回族穆斯林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次远航,活跃在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红海、直至非洲东岸,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郑和所完成的航海事业,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世界历史上开辟了世界远航史的先河。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百周年,郑和“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思想已深深凝固在海上丝绸之路极盛时期和世界航海史话的雕塑上,成为我国对外交流,和平交往的精神之柱和名片。  相似文献   

12.
时平 《郑和研究》2005,(1):16-19
郑和作为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一位杰出人物,是值得后人尊重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也是值得我们民族纪念的。近代中国人纪念和研究郑和及其下西洋,自1905年梁启超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肇起,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它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的深刻变革而日益热烈和繁荣。显然,  相似文献   

13.
拙作《南京牛首山郑和归葬处之考证》(以下简称《考证》)发表后,因该项研究工作又取得了新的重要的进展,故需要对《考证》一的有关章节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即《郑和研究》2003年第1期,第39页46行至第40页5行为止,作如下修改:  相似文献   

14.
15世纪,正是西方国家迈出现代化步伐的时候,也是中国落后、衰败、由强转弱的关键时期。15世纪前期,明朝统治下的中国,以郑和七下西洋为标志,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全球航行的国家。当时从南京建造驶出的郑和船队,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航海船队,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混合舰队。其规模和远洋航海水平之高,至今犹令人称奇。可惜的是明朝统治者没有抓住历史给予中国的这一机遇,面向海洋,走向世界,在郑和七下西洋形成的海洋科技和工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使中国成为全球性的强国,  相似文献   

15.
2008年8月8日晚,举世瞩目的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隆重举行,美轮美奂的开幕式让全世界惊叹,鸟巢演绎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明让全世界亿万观众深深陶醉。北京奥运开幕式以“用世界的语言讲中国的故事”为核心,展开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画卷。2008名击缶演员,场上的2008尊缶,演员击缶而歌,标志着2008北京奥运会,寓意了东西南北、天上地下的空间观念。水墨画卷、古老汉字、传统京剧、丝绸之路、昆曲、风筝、太极拳……,世界看到了一个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  相似文献   

16.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间,他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岸,在当时航海史上绝无仅有。郑和下西洋使中华民族的声誉远播海内外,发展了与亚非各国间的贸易,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他先后率领着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船队航行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他们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万顷海洋中“沧溟十万余里”英勇奋斗了近三十年,  相似文献   

17.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外交史上的璀璨明星,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近年来;“郑和研究与明初海防”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一课题的展开,不仅有助于揭示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的原点,而且有助于考察明初海防事业的历史全貌,并对今天的海防建设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本文拟以郑和下西洋为切人点,对明成祖的海防战略思维作一探讨,希望能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有关讨论中国古代疆域的论文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古代中国疆域范围即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统一或分裂的政权所管辖疆域的观点;接着,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疆域形成的新观点作了评述,并提出了对古代中国疆域形成、发展的阶段划分(即分期)以及规律和特征的四点认识。  相似文献   

19.
在汉代.它坐落于古南昭国与汉王朝疆域交接的地方.其治域远及云南一带。它是一个在历史上郡、州、县设治长达近2000年的古县城,一个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古盐道交汇的地方.一个建在川滇公路的泥巴山南麓的古老县城。它就是汉代中国南边的县城——清溪。  相似文献   

20.
历史研究不像自然科学,可以用实验方法来滤清因果关系。研究历史首先须辨别和澄清已经发生了的事实,然后推断其问的因果关系,这种研究过程很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在有关郑和的研究中,这些影响比比皆是,比如说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搜寻建文帝和宣扬国威这些政治因素,很早便深入一般关心中国历史的人们心中,政治因素便在下西洋事迹中受到跨大。又由于华人对中国的厚爱,我们轻易地接受“和平主义”和“厚往薄来”等自我中心的说法,那便无法认识导航的真相。这些主观态度往往令研究者轻易地摒弃一些看似无关的因素,事实上,在明廷作出不再下西洋的决定时,也有一些足以支持继续下西洋的因素已经存在,或者可能发生,郑和研究在目前的局限,是未能把视野扩阔到那些看似无关的因素,因而更难推究一些具有关键作用但没发生的因素。本文的打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