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这是一篇区域民族关系史的考古学研究,作者通过环南海的华南大陆、台湾、中南半岛、东南亚群岛地带相对集中分布的凸纽形块的整理分析,探讨该区域史前、早期历史时期土著文化的交流。凸纽形块是新石器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出现于环南海地区的一类特殊的块形佩饰,是反映该时空民族文化特殊性的重要物质文化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篇区域民族关系史的考古学研究,作者通过环南海的华南大陆、台湾、中南半岛、东南亚群岛地带相对集中分布的凸纽形玦的整理分析,探讨该区域史前、早期历史时期土著文化的交流。凸纽形玦是新石器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出现于环南海地区的一类特殊的玦形佩饰,是反映该时空民族文化特殊性的重要物质文化因素之一。作者首先系统收集了环南海各地凸纽形玦的发现与空间分布,并根据形态变化的规律,参考地层或已有的年代资料,对凸纽玦做初步的分类,探索可能的时空演变规律,并提出该地区土著民族文化间的内在相关与互动的看法。本文符合从考古学探索民族关系史的一般方法,得出的结论也与国内外学者已经关注的环南海甚至更大范围分布的有肩与有段石器、树皮布石拍等文化因素时空分布吻合,基本上就处于凌纯声先生建构的"亚洲地中海文化圈"范围。  相似文献   

3.
台湾史前考古学的研究,可以说是从台北市(?)山贝丘的发现与发掘而开始的.此后,虽然中、南部史前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日益增多,史前文化的时限内涵和空间分布都有延长和扩大,但以圆山贝丘为代表的圆山文化仍为台湾北部最重要的史前文化之一.然而,目前学术界对圆山文化并没有做过系统的研究.鉴于此, 笔者企图利用所能接触到的资料在这方面做些工作.  相似文献   

4.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邓聪教授有着深厚的石器研究背景,他在1995年澳门黑沙清理出石英及水晶环块饰物的作坊遗址以来,对那类长轴两端各有一处有摩擦痕迹的乳凸砾石器有着深入的研究。关于这类石器的学术史梳理,香港中文大学黄韵璋博士在她的硕士论文《环珠江口环块制作工艺探讨——以香港白芒遗址为例》的表9中,以“辘轳承轴器名称演变”为标题,详细归纳了称谓,首次引用学者、资料来源等。  相似文献   

5.
黄静 《广东史志》2002,(4):51-55
岩画不仅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我们研究史前化形态的重要依据。我国是一个岩画遗存十分丰富的国度,从大兴安岭到南海之滨,从昆仑山口到东部海岸,已经发现了近百万幅岩画,分别散布在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四川、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台湾、香港、澳门等省区。  相似文献   

6.
程玲 《南方文物》2015,(2):94-98
<正>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南海北岸,岭南中南部区域,主要是由西江、北江、东江、潭江、流溪河等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海湾内堆积而成,它形成于海陆交接的过渡地带,是对气候和海洋环境变化最敏感的区域。这种"衔接海陆"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海洋对珠江三角洲史前文化和聚落形态具有重要影响,是我国史前海洋文化发育的重要分区之一1。通过考察在全新世不同时期的环境背景下,珠江三角洲史前海洋聚落的宏观分布形态,探讨海洋聚落的分布格局与海洋  相似文献   

7.
在史前的艺术品中,以动物为题材的雕刻与雕塑品占相当大的比例。一般人们已习惯把它们仅仅作为原始艺术品或原始工艺品来看待与研究,也有学者把它们与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等联系起来研究。近年来,我国有学者通过对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形象和陶钵上的猪形纹饰的比较,来...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望江县文物管理所1984年3月收藏铜镜一面。镜的直径20.2、边厚0.7、半球纽高1.1厘米,重685克。纽外有单线圆框和边长5.4厘米的双线方框形成纽座。中圈直径14厘米,形成凸形环带,环带以内饰栉齿纹。在纽座框外四周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图案,在环带以外的四周铸有"仙山并照,智水齐名,花朝艳采,月夜流明,  相似文献   

9.
河南地区史前城址脱胎于早期的环濠聚落。在史前人口不断滋生的情况下,由于婚姻和血缘纽带集中聚居,构成了规模更大的史前城址。史前晚期的社会分化导致城址的构成模式由"大同模式"向"小康模式"转变,进而形成了三代大型都邑聚落的"城郭体系"。  相似文献   

10.
河姆渡文化的扩散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明  刘淑华 《南方文物》2005,48(3):114-118,113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新石器时代研究史上的突破性成果之一。河姆渡文化以其鲜明、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稻作遗存引起海内外考古、历史、建筑、农学、美学、艺术等学科的极大关注,被推选为“20世纪中国100大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文化分布在我旧东南沿海,面向海洋,作为环太平洋文化圈中的重要一环,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河姆渡文化的扩散与传播已成为研究东南亚群岛和太平洋地区史前文化发源的关键课题。本文试就河姆渡文化的扩散与传播问题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1.
史前时期人类迁徙台湾诸问题的探讨尤玉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问题的提出1968年3月,台湾大学地质系林朝先生在台湾东海岸调查海蚀地形时,于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图一)离海面高112米的乾元洞中发现了史前文化遗物。同年12月,由宋文薰、林...  相似文献   

12.
环南海国家及地区既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发展的重要地带枢纽,也是进行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由于区域内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基础和城市发展阶段等存在不同,其内部城市化过程与城市体系格局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基于1960—2020年环南海地区国家和主要城市层面等多尺度的人口数据,利用城市首位度指数与城市空间基尼系数两个指标,结合核密度等空间分析方法,对环南海国家及地区的人口城市化与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第一,环南海国家及地区大部分进入城市化发展后期,但区域内部城市化发展出现较大差异,越南、柬埔寨的城市化落后于其他国家(地区);第二,区域内城市体系空间结构以强单中心结构为主,双(多)中心结构的国家及地区较少,城市体系内部发展不平衡,城市规模分布以首位分布居多;第三,主要城市人口空间集聚现象显著,且还有进一步集聚发展的倾向。本研究揭示了环南海国家及地区的城市发展过程和分布规律,对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航线建设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珠江下游的人海口,一般是指北起广东石门水,西临潭江,东至东莞石龙,南濒南海的广大地区。区内地势平坦,河流密集,西江、北江、东江等主要水道交错贯通,经三角洲注人南海,形成了“诸河汇集,八口分流”的水系特征。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区内动植物生长旺盛,是人类生存的优良场所。考古发掘证明,早在距今六千年前,珠江三角洲就有人类活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史前文化体系①。珠江三角洲史前文化的发现和研究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香港地区①,随着近70年的田野工作不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位于今永定河下游平原的北旺新石器时代遗址,是目前渤海湾西岸平原地区发现的距现海岸线最近、年代最早的史前遗址,其陶器组合、器形、纹饰特征与保定市易县北福地一期文化相同或相近。它的发现填补了古黄河流域下游左岸平原地区史前遗址的空白,为研究北福地一期文化的分布,古气候、古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提供了新的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5.
关于史前玉、石钺的安柲绑缚方法,多数学者认为是V形末端直接延伸绑缚于柲上。通过对浙江桐庐小青龙良渚文化遗址M10︰2出土玉钺上彩痕的细致观察,可以发现不同的绑缚方法,由此可以判断玉、石钺的安柲绑缚方法是多样的。钺上的V形彩痕由绑缚沾染和有意绘画两种方式造成。  相似文献   

16.
序言:张光直于1931年出生在中国的北京,现任美国哈佛大学哈德逊(J·E·Hlldson)考古学讲座教授。大学期间,他在台湾受业于著名的发掘安阳的学者李济,随后,在美国哈佛大学跟莫维斯(H·MoviusJr.)、克罗孔(C·kluckhohn)、魏利(G·R·Wiley)和瓦德(L·Ward)完成研究生的课程,于1960年获得博士学位。他在美国耶鲁大学任教至1977年,后转入哈佛大学,在哈佛大学他兼任皮保得博物馆的馆员。他对中国考古学独特的贡献是:对史前聚落形态、东亚新石器时代及国家的形成,特别是对三代和台湾史前史的研究。他对于现代考古学理…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江西省瑞昌县博物馆在文物调查中,收集到一批古代铜镜,现选择几件介绍如下。花鸟镜 1件。菱花形。直径10.3、缘厚0.6厘米。镜面光洁平整,乌黑发亮。半球形纽,纹饰为高浮雕,由凸弦纹分为内外两区。内区围绕镜纽饰四鸟四折枝花纹,其中两鸟呈展翅状,两鸟呈站立状。外区为四蝶及四花枝相间排列。斜缘。此镜1982年瑞昌县白杨乡大屋周村唐墓出士(图一)。真子飞霜镜 1件。葵花形。直径15.2厘米。镜纽一侧竹林旁一人端坐,置琴于膝,前有一几案,上有什物。另一侧树下有凤鸟起舞。纽上方有云山半月及飞翔的仙  相似文献   

18.
<正>一、前言东亚和东南亚在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里是世界上最先发现直立人化石的地方,许多重要的人类化石也发现于这个地区。旧石器文化地点众多,分布广泛,材料非常丰富,涵盖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各个时段,是研究亚洲乃至世界史前文化的珍贵资料。东亚、东南亚早期旧石器文化可以分为石片石器工业和石核石器(砾石石器)工业两个系统。石片石器工业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砾石石器工业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  相似文献   

19.
吴春明 《江汉考古》2023,(4):49-64+121
环中国海古代分域发展的“四洋”航路,构成海洋全球化之前东亚海洋文化的传统格局。新石器时代夷、越先民,初创了从黄海之滨到南海北岸的原始海洋文化与初期航海实践,从近岸陆岛穿梭到远海、远洋逐岛梯航,见证于丰富的史前、上古沿海考古发现。夷、越土著先民多区系的原始海洋文化,是汉唐以来“四海”“四洋”分域航路发展的史前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海上丝绸之路”著称的中国古代航海与航路,并不是“丝绸之路”在内亚大陆“衰落”“堵塞”后的地理“转移”与陆海“变迁”的被动结果,而是环中国海海洋土著先民固有文化传统的延续。  相似文献   

20.
1995年8月,邹城市田黄乡东罗村村民在村东挖土时,发现两件汉代铜镜,现简介如下。昭明镜圆形,圆纽,连珠纹纽座,座外饰凸弦纹两周,间有铭文“见日之光,长毋相忘”。每字之间加有圆涡形符号。近缘处有铭文“内清则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宽平缘。直径13.2厘米(图一)。画像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