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既是福建修志鼎盛时期,也是福建方志理论研究走向纵深和成熟时期。彼时由于有大批学者涉足志事,既有力促进了修志事业的发展,也有力促进了方志理论研究的发展。与前代相较,清代福建方志理论界在方志编纂方法研究上有明显进步。代表人物有金鋐、林则徐。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宋代方志研究大体可分为清代、民国、20世纪80年代后三个阶段,清代与民国时期的研究成果虽然少,但保持了较高的水准,为以后宋代方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宋代方志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清代方志的编修、类型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是我国封建时代方志发展的鼎盛时期。各级官府的高度重视,修志局馆的普遍建立,名家学者的广泛参预,使这一时期的修志规模和成书数量都远远超过以往各代。清代方志基本因袭前人创设的体例规制,但其品类更加多样,内容更为充实,大部头的通志纷纷涌现。由于参加修志的学者的学术渊源不同,因而所纂志书呈现出极不相同的面貌,或偏重于地理沿革,或偏重于社会历史,在书写形式上,有以撰述为主,有以考据见长,形成了鲜明的方志流派。清代方志理论研究已较有系统,领域更为开阔,以章学诚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历代方志学成果进行了认真总结,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从而提出新见解、新理论,他们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清代、民国时期黑龙江的省志(通志),府、州、县志,城(区域)志、道志、舆地图志,特别是对清代流人编撰的方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证与评介,其中重点对《黑龙江通志》的编纂过程进行了系统考证与评述,对民国时期县志的编纂过程以及清代、民国时期佚失方志和虽有修志之举而未成书的方志也进行了考证。另外本文还简明扼要地阐述了黑龙江方志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古代已有对方志美的追求。清代著名方志学者章学诚说:“纂辑之史,则以博雅为事,以一字必有按据为归,错综排比,整炼而有剪裁,斯为美也!”但直至当世,才上升到美学的高度来认识方志的审美问题。几十篇论及方志美的文章中,多是谈论方志文本美的表现以及编纂美和读者的审美效应等,是否构成方志美学体系尚有争议。  相似文献   

6.
明代正德年间,我国方志开始在卷内设置“修志姓氏”,这标志着方志版权意识的觉醒。万历时期,“修志姓氏”逐渐规范,我国的方志版权开始走向成熟。清代道光时期的方志开始在每卷内细述该卷的负责人员,征示着现代方志署名的先声。方志版权意识的兴起,是在方志学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伴随着士人对方志认识的加深,以及朝廷上下对修志的重视,署名越来越成为参修人员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7.
方志文献"官修"特性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汉朝至清代,我国官修史书格局逐渐形成、官修史书传统确立。作为方志文献三大基本功能之一的教化功能,其本意应该包括社会评价功能、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和社会控制功能。方志文献教化功能实现机制的构建,能够推动方志信息化建设、推进方志法制化建设,强化方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提升方志工作人性化、服务化、智慧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张安东 《上海地方志》2023,(4):39-46+95
清代是中国古代方志发展的巅峰,方志编纂理论随之获得很大发展。康熙、乾隆、嘉庆三朝,三次编修《大清一统志》,各地方志的编修普遍开展,大量文人学者积极投身于方志编纂,大大提高了方志的质量,同时方志编纂理论研究也趋于深入。清代方志编修者在修志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方志编纂的理论问题,对于清以前的方志编纂理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与此同时,在方志编纂理论的影响下,清代方志编纂体例、方志的结构形式出现了较大变化,在承袭旧志体的基础上,开始综合运用多种形式,这种现象反映了志书编纂实践发展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9.
首次对广西古代和民国时期方志理论要点进行较全面归纳和梳理。全文分明代、清代和民国三部分。认为,宋元是广西方志理论研究的滥觞时期,明代是广西方志理论研究的发展时期,清代是广西方志理论研究走向纵深和成熟时期,民国则是广西方志理论研究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变革时期。  相似文献   

10.
章学诚作为清代著名方志学家,在方志学理论方面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观点,在方志学编纂理论上,他提出编志须遵“循史家法度”,指明了编志的原则;在方志的撰述范围和门类分别、方志的义理、方志的体例、方志的论断等方面都提出了比较详尽的要求;主张“文人不可与修志”对编志作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些理论直到今天仍有其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地方志学科属性的研究,由来已久。汉代,郑玄把方志视为古国史。唐代,颜师古把方志视为地理书。宋代,多数学者认为方志为历书书。清代,形成了以戴震为代表的地方志属于地理和以章学诚为代表的地方志属于历史两派之间的激烈争论。民国间,出现了方志是“亦史亦地”的说法。对于方志的学科属性,有  相似文献   

12.
李调元是清代巴蜀地区的方志名家:他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形成了敢于创新,征而有信,思古、虑今、启后世,注重实事求是的方志思想,对现今修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方志纂修肇始于汉代,至唐宋编纂制度和体例逐渐完备,明清以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荒远山区、边疆地区的开发,方志纂修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方面表现在方志数量大大增加,内地府州县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本都纂修了本地区的方志,另一方面表现在围绕着方志的产生、发展及其运动规律等问题,方志学理论研究逐渐深化。在现存的全国8200多部方志当中,清代方志就有5600种左右,占到70%。显然,不管从理论原理探讨,还是从方志编纂和方志学史来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依据清代安徽方志的记载,对清代皖江圩田的类型与水利的规模、特点和修筑方式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在《与石首王明府论志例》中指出:“辞不雅驯,难以远行。”意思是说,方志著述一定要有自己的美学标准和美学追求,在“雅”上做文章,不然,就  相似文献   

16.
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都对方志学科的体系构成问题提出很多很好的意见.为了进一步促进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笔者也在这里谈点管窥之见,以求教于方家.方志学的学科体系是有其发展过程的.自清代章学诚创立方志学到本世纪80年代以前,整个方志学研究基本上处于笼统的未经分化的直观整合阶段,对各种不同的研究范围、对象、功能和类型一直未作明确的区别.从研究形态上看,方志理论、方志批评、方志史和方志学史往往交织、掺合在一起;从研究主体来看,研究者常常是身兼数  相似文献   

17.
社会方志意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方志作用的发挥及整个方志事业发展不容忽视的因素.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方志界的广泛关注。为此,笔者从方志界社会意识的角度.围绕社会方志意识、方志界社会意识及其关系.方志界社会意识的现状以及提高方志界社会意识的措施几个方面.探讨增强社会方志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清代东北流人方志文献是指清代东北流人所创作的方志,这些文献资料中,既有详实全面的文字资料,也有真实客观的实物资料以及生动鲜明的口传资料,借由这些不同类型资料的合理运用,清前期东北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历史诸方面的情况得以真实而详尽地记载.  相似文献   

19.
清代方志艺文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其分类体系主要有四部分类法,经籍、金石、艺文三分法,文体分类法,时间顺序分类法,文体、区域、时间相结合的分类法等。每一种分类体系的存在都有其特殊原因。清代方志艺文志的类目设置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通过新增、删减、更易名称、调整类目位置及隶属关系等方式规划设立自己独特的类目体系。  相似文献   

20.
方志意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方志作用的发挥及整个方志事业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方志界乃至整个社科界应该对此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这对于澄清人们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从研究的全面性和整体性上观察和分析,似乎应当首先探讨方志界自身的意识问题。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提高社会的方志意识,不仅要依靠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的完善、科学教育水平的提高,还要依靠方志界社会意识的提高。提高方志界的社会意识,是增强社会方志意识的重要途径。为此,笔者拟从社会方志意识、方志界社会意识及其关系,方志界社会意识现状以及如何提高方志界社会意识几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