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南京大学历史系资料室藏有五本祝圣会会簿.本文以这五本会簿为基础,对明清时期的迎神赛会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分析,本文认为明清时期宗族为了加强对其成员的控制,把原本依靠血缘维持的祭祀行为转换成以会的形式进行祭祀,从而使宗族的祭祀祖先的行为变得更加规范.同时,宗族充分利用了徽州特有的地方信仰,通过祭祀不仅加强了宗族自身的凝聚力,还把这种凝聚扩散到整个徽州.  相似文献   

2.
为了表达报本反始之恩,明清时期的淄川宗族积极对支撑祭祀的祭产予以管理。从祭产参与者与管理者模式来看,大多是以一族之中为官人员为核心而运作的,他们起到了沟通宗族成员、地方社会与各级官吏的重要作用。同时,围绕着祭产保护这一行为,宗族内部、同姓与异姓、宗族和地域社会乃至传教士发生了一系列冲突。  相似文献   

3.
天水伏羲庙作为官方祭祀太昊伏羲氏的宗庙之一,在国内颇具影响,其祭祀规范形成于明代。本文选取伏羲庙现存明嘉靖壬辰《重修伏羲庙记》碑,在对其碑文内容考释的基础上,就碑文中涉及的关键事件和人物作进一步考证,以厘清明嘉靖时期天水伏羲庙的沿革和伏羲祭祀活动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4.
沈昕 《安徽史学》2011,(3):83-87
宗族结构是徽州宗族研究的重要问题。祁门善和程氏是明清徽州望族之一,在徽州宗族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从谱系结构、权力结构、祭祀结构、财产结构、社团结构五个视角研究祁门善和程氏的宗族结构,藉以反映明清徽州宗族结构的风貌和特点。  相似文献   

5.
唐宋时期,伴随祠庙题记书写的平民化转向,女性在家、庙之间的形象发生变化。一方面,"男外女内"的儒家观念深入基层社会,性别偏见存在于宗教活动与历史书写之中。祠庙题记撰写者多为男性,即使是粗通文字的村民也知道并且践行不书女性名讳的原则,女性的庙事活动信息大多被屏蔽。另一方面,不仅女性参与庙事不是罕见的现象,而且她们的活动也得到家庭与地方社会的普遍认可。宋元之际,祠庙祭祀不仅可以整合不同阶层与族群的个体和家庭,庙事还成为平民家族争取在地方社会影响力的家事,女性在庙事中扮演的角色因此被认可。晋豫之交的二仙信仰显示,女性积极利用其亲属关系、财产支配权、社会网络,在历史书写的地方化、平民化转型中发声,这一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宗教、宗族组织发展的多元性、历史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常建华 《安徽史学》2011,(1):108-115
宋辽金元宗族研究取得可喜的成果,出版了数部学术水准很高的专著。台湾的宋代宗族研究尤为突出,深入探讨了宗族与科举、婚姻的关系,阐述了宗族在地方社会的作用以及保持强盛的机制。辽金宗族研究也取得了不小进展。宋辽金元宗族的研究,需要将宋辽金元各时期宗族与明清时期的宗族连在一起,注重宗族与社会历史断裂与连续的关系,进行长时段研究。加强地域性宗族研究,开展宋元时期不同地域宗族的比较研究、宋元与明清宗族的比较研究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传统宗族社会典型的徽州地区,在明清时期,宗族已演变成徽州基层最重要的社会组织,透过宗族的变迁即可管窥这一长时段徽州基层社会的变化。家谱档案作为家族发展的直接记录,是探究宗族变迁的基本文献,对其进行实证性研究,可以弥补相关定性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两汉时期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将秦始皇塑造成无德暴君,致使后世统治者大多不祭祀秦始皇,不为其立庙。今在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秦始皇祠庙仅有十余处,即秦代"始皇极庙""寝庙";汉代"始皇祠""大禹/始皇庙";唐代"咸阳始皇庙";宋代"临潼始皇庙""绛县始皇庙""诸暨始皇庙""上虞始皇庙";元明清诸暨、上虞、海盐、象山、泰安、荣成、兴安等地秦始皇庙。这些秦始皇祠庙按地区及历史承袭关系大体可分为"会稽"和"琅琊"两派系,至今仅存威海荣成始皇庙。  相似文献   

9.
常建华 《安徽史学》2018,(2):128-133
陕西存世的碑刻丰富,其中有许多记载明清以来宗族问题的资料。将宗族谱系刻石,立于祠堂之中的碑谱,除了记忆世系功能之外,也是为了祠堂祭祖活动所需,谱牒是祖坟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念祖先,一般是元旦拜贺,清明墓祭,冬至祠祭。族会依据祭祖时间可以分为清明会、冬至会,或统称为祭会。宗族利用祭祖对族人开展教育。祠堂是祭祀祖先的所在,也是管理族人的地方,祠堂的维护也是宗族的重要事务。晚清时期的宗族活动显示出宗族与地方官府的密切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解华顶 《沧桑》2009,(1):22-23
明清时代,徽州经济文化发达,宗族发展到鼎盛阶段。聚族而居的宗族村落已经遍布徽州全境,徽州宗族对村落内宗族成员思想文化方面的控制别具特色。徽州宗族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主要通过对农村思想道德、社会舆论、农村习俗、宗教信仰等的控制,实现了对徽州农村思想文化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中琉间航海往来频繁,海神信仰及祭祀活动随之流传开来。至今,仍有大量中琉民间信仰历史遗迹保存下来,福建地区现有天妃宫、尚书庙、拿公楼、金将军庙、蔡夫人庙及蔡仙府等多座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遗迹尚存,为后人研究中琉关系史及福建民间信仰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明清宗族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明清时期断代性综合研究以及闽粤、长江中游(鄂湘赣)、江南(江浙皖)、北方(晋冀鲁豫陕)的地域性宗族研究,展示出明清时期宗族组织普及的时间差与区域分布,地域性宗族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最有挑战性的是华北宗族研究,北方宗族形态的特色日渐清晰。受到乡约保甲的深刻影响,明代宗族乡约化,清代宗族受保甲影响出现族正,在闽台地区深入基层社会。宗族研究不应忽略族学、书院等地方文化内容。宗族的形成发展也与移民、开发联系在一起,祖先传说的故事结合地方社会才能深刻理解。解析祖先故事成为宗族研究的重要途径,族谱世系的早期部分也焕发出新的资料价值。田野调查与改变解读史料的方式在宗族研究中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西岳庙位于西岳华山以北五公里处,坐北朝南正对华山主峰,是历代帝王祭祀华山的场所,华夏最早的祭祀庙宇之一。西岳庙自汉魏兴建以来,至清乾隆年间形成现有格局,占地12万平方米,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明清风格皇家祭祀古建园林群落,形似北京故寓,规模宏肃,体制尊崇,气势恢弘,素有“陕西故  相似文献   

14.
古人的山川     
《华夏地理》2010,(1):40-69
中国有个老传统:祭岳镇海渎,从秦汉到明清,历朝历代都祭。这种祭祀,属于皇家祭祀,皇帝没了,自然也就中断。现在,庙毁得差不多了,但山川还在。  相似文献   

15.
古人的山川     
《山茶》2010,(1):40-69
中国有个老传统:祭岳镇海渎,从秦汉到明清,历朝历代都祭。这种祭祀,属于皇家祭祀,皇帝没了,自然也就中断。现在,庙毁得差不多了,但山川还在。  相似文献   

16.
吴敬  穆红鹤 《东南文化》2023,(6):108-116
通过对宋代茔园考古材料的初步梳理,可以大致了解其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可以发现宋代茔园从北宋中后期复兴至南宋时期,经历了从家族茔园向家庭茔园的转变。与此同时,宋代茔园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丧葬礼俗和宗族观念,并为宋代丧葬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祭祀空间,而且宋代茔园的形制结构影响深远,在一些地区可以一直延续至元明清时期乃至近代。  相似文献   

17.
名宦、宗族与地方权威的塑造--以山西寿阳祁氏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明清时期山西寿阳县的祁氏宗族为个案,考察了一个地方大族在基层社会如何运用各种社会资源,逐渐建立其权威的过程.当这种权威逐渐消失后,民众却依然保留着对祁氏权威的历史记忆,继续塑造这一地方权威和利用这一地方资源.通过对这一个案的分析,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明清时期华北宗族在传统中国基层社会中的生存状态的了解,还能加深我们对明清华北地区的宗族势力与名人资源、地方权威状态与乡村权力结构等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陆续公布的西周中期系列青铜器爯器,铭文所涉人物(遣伯、遣姬及爯)为大宗宗子、宗妇与小宗的关系,遣氏大宗对小宗在祭祀活动上有支配权。西周中期的遣氏宗族大致由遣伯、遣仲、遣叔三支组成,爯族作为自大宗遣伯分出的小宗,获得大宗赏赐的逆小子及其族众三十人,体现了宗族内部土田附庸由大宗支配的经济形态,与西周王朝管理疆土的方式相类似。铭文中"德音"指德行、言语两个方面,反映的是遣氏大宗对小宗所施的德教,是维系宗族等级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周初以来统治者自上而下贯彻德教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赵磊 《文史天地》2014,(7):47-49
正坐落在今广州市黄埔区庙头村的南海神庙,是自隋代起历朝皇帝祭祀南海神祝融的场所。庙内现存两块明朝嘉靖皇帝御赐的碑刻,一块是嘉靖十一年(1532年)的《御祭南海神求赐子嗣文》(下称求子碑),另一块是嘉靖十七年(1538年)的《御祭南海神谢赐皇嗣文》(下称谢子碑)。乍一看,两块碑刻的联系十分紧密,前者是皇帝祈求南海神赐予子嗣,以承继大统,后者则是皇帝喜得龙子,向海神谢恩。  相似文献   

20.
黄敬斌 《安徽史学》2023,(1):128-137
闻湖盛氏是明清时期嘉兴著名“望族”之一,除了族谱之外,其家族早期文献散见于明代地方志中。这些早期文献对家族历史的叙事存在不同版本,透过对其文本细节的分析,不仅能窥见元至明初盛氏先祖及其外家朱张氏家族的面貌,更能揭示明代盛氏家族重构族史的过程及其文化观念的变迁。明初及以前的朱张—盛氏家族并不具备正统儒家式的宗法文化与组织形态,相反却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明代中期以来,随着族人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盛氏家族逐步讳饰祖先祭祀活动的佛教色彩,探寻和构建自身以及朱张氏煊赫的祖先源流,创造出“钱塘临官驿”的族史叙事,同时通过编修族谱、建立家族祠堂、置办祭产,最晚到16世纪晚期,从意识形态和实体两个层面完成了“宗族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