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红 《神州民俗》2007,(7):102-103
河南是一个有着丰富民间艺术宝藏的地方。文章对河南淮阳泥玩具“泥泥狗”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且对“泥泥狗”的渊源进行了探讨,打开了一扇人们了解淮阳“泥泥狗”的窗口。  相似文献   

2.
任志强 《民俗研究》2014,(2):F0003-F0003
<正>泥咕咕是河南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它集中产于浚县黎阳镇杨圯屯村,相传隋末农民起义军瓦岗军与隋军在此地争夺黎阳仓(古时浚县称黎阳),瓦岗军首领李密手下有一员叫杨圯的大将在此屯兵,故村名叫杨圯屯。当时军中有一些会捏泥人的将士,为了纪念在战场上阵亡的将士和战马,便用当地的胶泥,捏一些泥人、泥马、螺号等以表思念之情,后来由于部队转移,一些伤、病、残人员便留下来在此成家立业。这一技艺就这样代代相传,继承下来,延续至今。泥咕咕制作时就地取材,先将黄胶泥和  相似文献   

3.
胡小鹤 《丝绸之路》2012,(12):96-97
淮阳泥泥狗是河南省淮阳县民间泥塑玩具的总称,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下产生的独特民间泥塑艺术。泥泥狗以黑色为底色,用红、青、黄、白和蓝五色描绘,色彩绚丽,艳而不俗;造型古拙而粗犷、怪诞而夸张、抽象而奇特,这些特征包含着民间泥塑艺术独特的技艺性和审美性。本文通过对淮阳泥泥狗独特的技艺性和审美意蕴两方面的研究.探析泥泥狗蕴涵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2009年农历正月初八,正是浚县一年一度的正月古庙会最热闹的时候,父亲却告别了与之相伴数十年的浚县正月古庙会,告别了他一生执著追求的泥咕咕艺术,永远地走了。父亲是浚县泥咕咕的重要传承人,一生与浚县黄河故道的泥土打交道,如今又回归了他生前钟爱着的泥土。  相似文献   

5.
快乐玩泥     
正为了让幼儿能与泥巴零距离接触,幼儿园根据现有环境特点,进行场地规划、设备添置、材料准备,打造一个自然、生态,富有特色的玩泥环境。*自由、开放的玩泥空间幼儿园利用植物园地、小山坡等自然条件,进行大场地的合理规划,设置了熟泥场、生泥场两个专用玩泥场地,开设了玩泥坊、稀泥池、泥弹区、涂抹墙等不同的玩泥区域。同时融入乡土元素,将青砖、水缸、石槽等  相似文献   

6.
玄奘发愿"十俱胝像"考--关于"善业泥"造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迄今为止 ,在西安出土了各种各样的唐代泥佛像。这些泥佛像是研究唐代长安造像非常重要的作品。其中有一种依背面的题记而被称为“善业泥”的泥佛像 1。这种“善业泥”多半在西安南郊大慈恩寺的大雁塔周围出土 ,被认为是创建大雁塔的永徽年间 ( 65 0— 65 5 )的作品 2 ,与三藏法师玄奘有密切的关系3。日本古代寺院遗址出土的泥佛像中 ,也有与此很相似的作品。“善业泥”由于被认为是这种作品的原型而受到重视 4。然而 ,以前对这种泥佛像本身几乎没有进行研究 ,所以很有必要对它展开研究5。笔者在本文中围绕这种“善业泥”,通过对作品的整理…  相似文献   

7.
南诏时期“善业泥”可分为泥佛像、泥塔和梵文咒语泥牌三类,其中泥佛像包括单尊造像和组合造像,从出土位置、造像风格及历史背景来看,其年代应在南诏晚期。根据造像特征、伴出物和文献记载情况,南诏时期的“善业泥”主要受唐代中原地区的影响。同时,南诏出土的部分“善业泥”可能受吐蕃的影响,这或许为探索两者的文化交流提供了线索。而南诏与东南亚地区的交流,在实物和文献方面都有发现,南诏出土的梵文咒语泥牌可能源于这一区域。在咒语泥牌放置、出土位置、造像题材方面,南诏“善业泥”也形成了一些地方特色,这些地方特色的形成应与南诏晚期佛教的发展密切相关,是南诏国力强盛后自身意识不断提高,进而追求与唐朝同等政治地位的历史背景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武新明 《文史月刊》2011,(10):80-80
形容酒后大醉,百事不醒,可谓之烂醉如泥。但此“泥”不是烂泥、稀泥之“泥”,而是一种虫类。  相似文献   

9.
泥爱者鉴     
泥爱,是一个古老的汉语词汇。见于明代李贤所著的《古穰杂录摘抄》,其中一则笔记起句,为“士奇晚年泥爱其子”。读到这里,顿觉泥爱二字眼生,但查词书,遍觅不得。明代焦竑所著的《玉堂丛  相似文献   

10.
“泥泥狗”是一种在原始图腾文化下产生的独特的民间艺术,是淮阳县特有的民间工艺品,历史悠久。据说“泥泥狗”是为纪念伏羲、女娲抟土造人,哺育万物而制作的,被誉为“天下第一狗”。“泥泥狗”又称“陵狗”或“灵狗”,题材十分广泛,上至天上的飞禽,下至地上的走兽,可谓无所不有。“泥泥狗”造型怪异、神秘,有九头乌、人头狗、双头狗、人面鱼、猴头燕、独角兽,多头怪、翼鱼,翼兽、人面猴、四不象、猫拉猴,草帽虎、怪狮,驮子斑鸠、鱼蛙、龟、蟒、蛇,狗、熊、蟾蜍、蜥蜴、豆虫、蝎子等等,还有各种抽象、变形的多种怪兽复合体共约200余种。  相似文献   

11.
也说泥筩     
赵宠亮 《东南文化》2014,(2):101-105
就目前资料而言,"泥筩"名称当来自1966年陕西省博物馆在西安征集的前凉升平十三年(369年)的"灵华紫阁服乘金错泥筩",为器物自名。无论从文献记载还是历史实际来看,均无法证明泥筩是"当时少数有收藏封泥嗜好的人制作的收藏工具"。泥筩为储藏封泥的用具应无疑议。  相似文献   

12.
也说泥筩     
就目前资料而言,"泥筩"名称当来自1966年陕西省博物馆在西安征集的前凉升平十三年(369年)的"灵华紫阁服乘金错泥筩",为器物自名.无论从文献记载还是历史实际来看,均无法证明泥筩是"当时少数有收藏封泥嗜好的人制作的收藏工具".泥筩为储藏封泥的用具应无疑议.  相似文献   

13.
灵宝西坡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期大型中心性聚落的典型代表,西坡遗址的历次考古发掘中,在大中型建筑基址和墓葬中均发现有使用青灰色泥或青灰色草拌泥的现象,罕见于其他史前遗址。经过分析,本文认为西坡遗址的3座“蓄水池”应当是用来制作青灰色泥的澄泥池,所产出的泥料主要作为建筑材料用于房屋建造,西坡建筑基址在居住面、坑壁、墙壁等部位涂抹、铺垫青灰色细泥和草拌泥的现象,在使用方式和功能上与后来大规模流行的白灰面建筑较为接近。西坡墓葬中的青灰色泥主要来自经简单处理后的河边湿地淤泥,其主要功能不是防腐,而是用作葬仪中的“道具”,这是仰韶文化中期晚段西坡社会人群所特有的一种阶段性集体意识取向,等级略低的墓葬可能还存在着模仿大墓葬仪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淮阳县民俗文物——泥泥狗,是珍贵的民间工艺品,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方性、群众性及独特的风格,在我国民间艺术史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淮阳古称“宛丘”,是“太昊之墟”,即伏羲建都的地方。淮阳县城北郊的伏羲陵,自古以来,成为华夏民族心目中先祖的圣地。据《淮阳县志》记载:“汉以前已有祠”。至今每年农历二月二日至三月三日,  相似文献   

15.
因对“许公宁透空蟠虺纹青铜饰件是先秦失蜡法工艺制作”这一论断存有质疑,故通过实验考古的手段,用泥范制作工艺对徐公宁透空蟠虺纹青铜饰件进行了复原,实验证明用6块组合外范和1块芯范即可浇铸出此饰件.关键是要在芯范上设计出可让铜水流到透空纹饰处的通道,而正是这些通道使浇铸后的饰件上形成了连接把手和透空纹饰的铜梗,这些铜梗是铸造透空纹饰的技术产物。泥范铸造实验成功铸出了徐公宁透空蟠虺纹青铜饰件,且其具有原器物的工艺特征,从而也说明了此饰件乃泥范铸造工艺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作为安徽文化科技史上必须提到的一位人物,翟金生在印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泥活字及其印本,否定了一些人认为泥活字不能印书的臆断。特别是,其《泥版试印初编》等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充分证明了其泥活字印本的版本价值和艺术价值。文章从历史、技术、人文社会及地理、翟氏自身等四个方面分析了翟氏泥活字得以问世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泥孩儿考     
盐场俗称的“泥孩儿”(又名:泥娃儿、泥娃娃),是一种传统的井内探测器(又叫考井器、打印器)。这种探测器在旧法锉井、治井以及生产实践过程中,对探测井内走岩崩腔、渗漏白水。井内打印等各种病井,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因此,泥孩儿在井盐史工具群中,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是一种珍贵的文物。 (一) 泥孩儿是源承于木孩儿、仿模木孩儿制作而成的。所谓“木孩儿者,凿木略如孩儿状。①因此,木孩儿和泥孩儿都是以“孩儿状”取名的。这种取名不但非常生动,形象,而且也很科学。  相似文献   

18.
吕龙梅 《丝绸之路》2023,(2):155-160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前凉金错泥筩,是目前所见唯一一件有明确纪年的十六国时期宫廷用器,以其器型铸造精美、铭文内容丰富得到学界的关注。泥筩底部铭文详细记载器物名称和制作机构、时间,反映了前凉末期宫廷手工业制作的严密程序。“错”和“铸”作为两道程序分开进行,体现了前凉官方手工业的发达水平。究其原因,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地区政局相对稳定,中原世家大族大量迁徙至此,进一步繁荣了当地文化;大量工匠因避难迁入,在客观上促进了当地手工业的发展。河西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是铸造业、手工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宫廷手工业技艺精湛,与当政者设立专职部门进行鼓励发展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9.
鲁南地区莒南县十字路镇后粮店村的泥塑制作工艺,是1966—1976年间从山东潍坊高密传播而来的。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20多年间,后粮店村的村民在农闲时多以制作泥叫虎为副业补贴家用。随着20世纪90年代鲁南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副业的多样化,后粮店村的泥叫虎制作逐渐停止。文章以此为例,分析民间手工艺传播的机缘性。  相似文献   

20.
一山东潍坊高密的聂家庄泥玩已有较大影响,研究者发表的文章著述也较多,但对山东滨州惠民的河南张泥玩却较少有人作系统深入的探讨,原因可能是其地处鲁北平原,属贫困地区,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受到很大局限,但作为老百姓喜欢的一种民艺品,这并没有影响它自身的发展和风格的形成,并且还在继续地坚持着,其艺术的特点也明显有异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