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翀宇 《东南文化》2023,(1):157-163
“一米线”是博物馆运营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现代工业设计产品。博物馆是否设置、如何设置“一米线”,既影响博物馆的展览效果和观众的观展体验,也涉及博物馆的观众需求、观众注意、观众态度、观众行为等一系列观众心理与行为的问题研究。“一米线”在博物馆的文物展示空间、互动教育空间、公共服务空间中,其功能与效果各有利弊。从人群行为控制理论观点出发,博物馆应兼顾展览效果与观众感受,利用视觉设计解决观众视觉引导的问题,在展示空间中利用群体结构控制,合理设计“一米线”及其使用形式,从而实现观众群体需求和使用感受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设计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新时期需要新的设计理念。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信息中心的传统形象,在当今受到了现代交流方式多样化的考验。“体验理念”的实践既能为经济领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也能为博物馆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博物馆可以为人们提供情感体验、情景体验和文化体验,故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应以人为本,确立“体验”的展示理念,培育博物馆体验兴趣;突出体验诉求,做好目标观众的分析,制定相应的展示形式;深化主题体验,满足个性化体验需求。  相似文献   

3.
吕睿  毛若寒 《东南文化》2023,(3):179-184
在媒介哲学的视野之下,对博物馆元宇宙展示的媒介性考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突破“博物馆讲好故事”的表征性研究范式。探索元宇宙展示的媒介物质性和非表征性,一方面从媒介“符号-表征”的结构转为“物质-社会”关系的认知范式,阐释其本质是一种社会聚合的过程。另一方面,揭示博物馆元宇宙展示的生成机制是经由物与展览的再媒介化而生成新媒介的动态演绎过程,以实现人主体性的递归,完成人的具身认知到生成认知的转变,从“权力-文化”表征性思维转向“身体-实践”。媒介哲学视野不仅树立了元宇宙展示的理论框架,在方法论层面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彭文 《文博》2014,(3):85-88
"遗址博物馆的展示环境"包括博物馆内部的展示环境及遗址和博物馆所依存的外部环境,受到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于文物本身、遗址的保护和展示的效果之间。遗址博物馆展示环境的设计,以文物与遗址的科学保护为前提,通过对影响和制约遗址博物馆展示环境的某些因素进行的分析,进而说明在针对遗址博物馆所做的展示环境设计中,贯彻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虽然学者们注意到博物馆展示的类型随着历史变迁更加多样化,但并没有从类型学的意义上进行讨论。本文从“纵向分类”的角度出发,对博物馆展示的历史变化作出类型学的探讨,指出在历史过程中相继出现了“欣赏型”、“理解型”、“思考型”三种不同的类型,这不但体现了展示观念与方式的历史性变化,同样它还可被视为一种典型的分类系统,被有选择地应用于现代博物馆展示。  相似文献   

6.
“形式渗透”是指在展示形式设计中通过几种或多种、同类或异类形式间的相互吸收、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而形成总体形式的独有的特质。而本文主要介绍了在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中的“形式渗透”。  相似文献   

7.
马杰 《神州民俗》2009,(11):58-59
一位世界名人,一块苏州“圣地”,造就了一座传世之作。 由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与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工程建设历时3载,投资3.39亿元人民币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一道亮丽的文化大餐征服了挑剔的苏州人。苏州博物馆新馆造型独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已成为展示苏州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崭新标志性建筑。  相似文献   

8.
场景制作是博物馆展览陈列的主要展示手段之一,对于凸显展览重点内容、增强展示效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热”的兴起,广大中小型博物馆对于场景制作的作用愈发重视,但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脱离展览主题、设计制作不专业等一系列问题。文章在分析德州市博物馆场景制作经典范例的基础上,对中小型博物馆注重场景制作的原因、应用类型及应用原则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希望能够为业内同行提供有益的帮助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苏晓  李峥峥 《神州》2011,(4):17-17
博物馆展示设计是展现湘西民族文化缩微的胶片与展示舞台,博物馆收罗的是湘西民族文化的精华,其中傩文化是湘西特有的远古文化遗产,将湘西傩文化的各个方面融入到到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是对湘西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苏晓  李峥峥 《神州》2011,(5):17
博物馆展示设计是展现湘西民族文化缩微的胶片与展示舞台,博物馆收罗的是湘西民族文化的精华,其中傩文化是湘西特有的远古文化遗产,将湘西傩文化的各个方面融入到到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是对湘西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宣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早在2004年就联合发文,要求加强博物馆宣传展示和社会服务工作。如果说,“展示”是博物馆“服务社会”的主要方式,那么,“服务社会”则是其根本职能。从深层次说,博物馆高质量的服务社会,服务观众,既是在实践“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又可以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博物馆不仅是传承知识和文明的机构,也是彰显人文关怀的公共文化场所。近年来,博物馆服务社会的目标不断拓展,强调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博物馆以得天独厚的文物资源为依托,主要通过陈列展览将文化知识进行形象的展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正迅速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3.
第一个煤炭化工博物馆——准格尔旗大陆新区煤炭化工博物馆的建成,提供给人们一个煤炭化工认知的展示平台。面对专业性较强以及信息知识量较大的煤炭化工博物馆的展示陈列设计,设计前期需要对展示内容进行有序梳理、合理规划参观路线以及选用适当的展示方法等。本文对第一个煤炭化工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方案进行研究,从宏观角度总结煤炭化工类博物馆内容策划、参观路线、展示方法的运用模式,为后续煤炭博物馆、煤炭化工博物馆的展示设计研究提供些许线索。  相似文献   

14.
苗岭 《东南文化》2022,(2):163-168
博物馆新媒体展示通过对科技的创新应用,实现由物质化向非物质化方向的转变,成为博物馆展示设计发展的趋势。情感化设计体系的构建研究可以使博物馆新媒体展示更为精准地捕捉观众的内心需求和情感变化。博物馆新媒体展示的情感化设计可以合理利用技术优势推进我国博物馆展览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观众的本能、行为、反思以及表达,并且通过情感共鸣在时间和空间等多层面使展览对观众的影响不断延展,从而赋予博物馆展览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与首都博物馆“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两个展览的观察、对比和分析,总结国内博物馆青铜器展示方式的五种类型及其选用的三项原则,旨在为青铜器展览的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践行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  相似文献   

16.
博物馆数字展示基本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展示是博物馆与观众沟通的重要方式。由于对博物馆数字展示本质特征认识不足,博物馆工作者在将数字技术手段应用于展示过程时,极易陷入两大误区:一是忽略数字技术手段的作用,仅将数字化元素作为传统展示的局部点缀;二是过分夸大数字技术手段的作用,大量堆砌数字化元素,形成本末倒置的数字技术秀(show)。本文给出了博物馆数字展示的基本概念,并对博物馆数字展示区别于传统展示的非顺序性、多感性、互动性、虚拟性以及时空延展性等本质特征进行了剖析,以供博物馆数字展示设计与实现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7.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又名南海Ⅰ号博物馆)是以“南海Ⅰ号”宋代沉船的发掘、保护、展示与研究为主题,展现水下考古现场动态发掘的专题博物馆,被业界誉为世界三大沉船博物馆之一,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自2009年开馆以来,已接待国内外观众近500万人次,围绕“在科学保护‘南海Ⅰ号’中加快与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核心目标,持续推进“南海Ⅰ号”保护发掘、展示利用等工作,为“南海Ⅰ号”的重新启航砥砺前行。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遗产》2006,(6):111-111
12月9日,在巴黎的人宫殿科学博物馆展出了“淹没的埃及宝藏——埃及水下出土古文物”展览。在展览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示了埃及文明国家博物馆的建设计划。埃及文明国家博物馆是埃及唯一的文化博物馆,同时也是阿拉伯世界第一个文化博物馆。此博物馆建筑面积将达87000平方米,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完成,预期于2009年底开放。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出现并日益发展,新技术带动了新媒体的发展,让博物馆文化传播也有了全新的概念。本文从新媒体技术与博物馆整合的必然性、新媒体在博物馆展示中的作用、新媒体展示技术的定位与“尺度”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试图讨论在新媒体技术的指引下,如何重新认识并定义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价值,发挥数字化博物馆优势,使博物馆建设更加符合时代需求,更加贴合大众需求。  相似文献   

20.
导读:当下。全国各地新建的博物馆如雨后春笋地拔地而起,外表令人赞叹。但是内部陈列大多仍是传统的套路,主题和形式大同小异。大体是本文所谓的“专家建构”。即用专家提供的框架对观众进行教育或灌输。本文论述了考古遗址展示的建构主义方法。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J。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对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本文指出。兼顾教育与自我满足、信息与理解是博物馆和遗址现场展示的理想境界。博物馆和遗产展示被公认为大众教育场所,从国际发展趋势可见,这种特殊教育场所在为观众提供“专家视角”的同时。也要鼓励培养“观众视角”。在展示中。观众能够通过对各种展示的了解,积极创造个人的体验和意义,从而形成个人的世界建构。我国博物馆陈列向来是饱受诟病的对象,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改变展览方式,在尊重专家视角的同时,也充分培养观众的视角和体验,创造新的主动学习环境,将博物馆和遗产地变成开发智慧的休闲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