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又字耘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人。1750年中秀才,1754年中举人,选用内阁中书,入直军机。1761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出知广西镇安府,又调广州知府,擢贵州贵西兵备道。1772年被劾降级,遂以奉母为名,辞官居家。此后四十多年一直在家专心读书,考证经史百家,不复出仕。卒年八十八。赵翼少有文名,以捷悟著称。著有《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瓯北诗集》、《皇朝武功纪盛》、《瓯北诗抄》、《瓯北诗话》、《瓯北文集》等。他的《廿二史札记》,同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同为清乾隆嘉庆时期的史学名著,而治学的路子又不全同。现就《札记》的治史方法、史学思想及其在史学上的贡献。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
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以下简称《商催》)是十八世纪中国史坛上出现的一部巨著。王鸣盛号西庄,清江苏嘉定人,乾嘉学派的著名学者,《商榷》是他历时二十多年写成的力作,为其一生治史的结晶。《商榷》与钱大听的《廿二史考异》、赵翼的《廿二史札记》齐名,但长期以来,对三家之书的研究,以赵书为最盛,钱书次之,而对王书的专题探研,最为寥寥。这不能说不是一种缺憾。本文不是对王氏史学的全面评价,只是试图对《商榷》的内容结构和著述体制作一个整体的分析,并由此对王氏史学的若干重要特色,提出一些看法。不当之处,尚祈指教。  相似文献   

3.
《廿二史劄记》是清代史学中独树一帜的史学巨作。后人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集中体现在:整体校正工作已取得突破性、阶段性进展;史学评论特色被广泛关注;考据、比较、归纳的治史方法被高度评价;经世致用思想被普遍肯定。目前,对《廿二史劄记》的研究已日益成熟。  相似文献   

4.
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与赵翼的《廿二史札记》、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并称为乾嘉时期三大考史名著。三书各有侧重,也各有特点,但与《考异》精于考订、《札记》综贯史事不同,《商榷》范围更为广泛,兼重校核考证、议论品评和诠解蒙滞。清人李慈铭说:“钱专考订,鲜及评议;赵主贯串,罕事引证。兼之者,惟此书,故尤为可贵”。①这一说法是符合实际的。首先,重视对史书的校核考证,是“商榷”应有之义。王鸣盛在《自序》中对“商榷”的解释是:“商榷者,商度而扬榷之也。海虞毛晋汲古阁所刻行世已久,而从未有全校一周者,予为改伪文,补脱文,去衍文…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10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谢保成著三卷四册本《增订中国史学史》,这是继白寿彝主编的六卷本《中国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谢保成主编的三卷本《中国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和杜维运著三卷本《中国史学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1993—2004年在台湾出齐)之后的又一部多卷本《中国史学史》,也是  相似文献   

6.
《史通》研究五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对史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总结的专著,中国古代史学史的研究要籍。建国以来,对刘知几及《史通》的研究,随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展开而渐次展开和深入。据不完全统计,新版和再版的著作就有:程千帆的《史通笺记》、傅振伦的《刘知几年谱》、吕思勉的《史学四种、史通评》、张舜徽的《史学三书评议》、张振的《史通笺注》、赵吕甫的《史通新校注》等;在各种报刊杂志及论文集中还有论文上百篇;另在各种中国古代思想史、哲学史和史学史著作中基本都有专章或专节论说之。其受史学界关注,可以说是仅次于《史记》的一个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7.
为纪念《史学史研究》创刊五十周年,缅怀白寿彝先生创办《史学史研究》的业绩,学习白寿彝先生的办刊思想,总结过去,开辟未来,本期特辟专栏,发表下面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在总结白先生办刊思想的基础上,所论各有侧重。易宁教授重点对历史理论、外国史学等栏目的编辑提出了看法,指出要在国际学术的视野下,研究学术前沿的动态和热点问题,通过对传统学术的扬弃,实现学术创新,表现出中国学者的研究特色。汪高鑫教授从重视理论探讨、加强综合研究、倡导优良学风三个方面,谈到白先生对《史学史研究》工作的指导,认为这几点对开创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局面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周文玖教授从史学史学科发展历程的视角,论述《史学史研究》对史学史学科建设做出的贡献,并对《史学史研究》的特色进行总结。《史学史研究》是广大史学工作者,特别是史学理论、史学史研究者的共同的家园。把《史学史研究》办得更好,是对前辈学者开辟这个家园的最好纪念。  相似文献   

8.
赵翼(1727—1814年),字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今武进)人。他与钱大听、王鸣盛齐名,同被视为乾嘉考据史学的代表人物,其著作《甘二史札记》也与《甘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榷》同样,被推为考据史学的代表作。但事实上,赵翼的史学并不仅仅局限于考据,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首先,赵翼治史详今略占。《甘一二史札记})是赵翼史学的代表作品,以三十六卷(不计补遗一卷)的篇幅对自《史记》以下二一一卜四部正史均加以评论,我们统计一下各书所占卷数如下:前四史六卷,南朝五史四卷,北朝五史三卷,两《唐书》…  相似文献   

9.
读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钱大昕(1728—1804年),在乾嘉历史考据方面是有代表性的人物,所著《廿二史考异》(以下简称《考异》)是其历史考据的代表作。有说:“乾嘉诸儒以东原(戴震)、竹汀为巨擘,一精于经,一精于史。”(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卷一)又有说:“钱氏)所著《廿二史考异》皆实事求是,于天  相似文献   

10.
金毓黻著《静晤室日记》书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毓黻先生所撰《静晤室日记》计分169卷,装订成17函、170册。是为从1920年3月6日起至1960年4月23日止,历40年的每日治学记录,亦为半个世纪史料之汇集。卷帙浩繁,共约500余万字。与清赵翼《廿二史札记》、顾炎武《日知录》系同类书,为史学...  相似文献   

11.
《史学史研究》杂志情况简介《史学史研究》创刊于1961年6月,其前身是《中国史学史资料》、《史学史资料》。1981年,改名《史学及研究》,公开发行。到目前为止,已出版78期。《史学史研究》是一本历史理论、历史教育、历史文献学和历史编纂学的专门刊物;开...  相似文献   

12.
由吴泽先生主编,袁英光、桂遵义先生合著的《中国近代史学史》(上、下册),前不久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近年来国内史学史研究取得的一项开创性成果。自本世纪二十年代梁启超、何炳松等人倡导对中国史学史展开专门研究以来,经过几代学者的辛勤耕耘,这门学科日具规模和体系化。近十年来,国内的史学史研究更趋活跃,成绩斐然,出版的专著已不下十余种,如白寿彝先生的多卷本《中国史学史》(第一卷)、尹达先生主编的《中国史学发展史》、仓修良先生的《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刘节先生的《中国史学史稿》和朱杰勤先生的《中国古代史学史》等。不过,这些著作,除尹达先生主编的《中国史学发展史》对近代史学有较扼要的叙述外,其余的均为古代史学史。这就使中  相似文献   

13.
发表在《中国藏学》1998年第三期上孙林和张月芬的文章,是他们正在进行的藏族史学史研究的一个专题。史学史体系一般包括分类体系和写作体系。藏族传统史学的分类体系可以概括为三大类:1、教法史,2、王统史、3、个人传记。藏族史学的这种分类原则应当说在吐蕃时期就已出现,到公元14世纪时候则已成为所有史学家遵循的标准。14世纪是藏族史学成熟的时期这一阶段,史学著作已具有较完整的系统性并有着共同遵循的写作规范;史学家的观念也有了一定的"人文"倾向,这个时期产生了不少有影响的著作,如《布敦教法史》、《红史》、《…  相似文献   

14.
钱大昕(1728—1804年)是有清一代的汉学大师,乾嘉学派的钜子,在当时学术界就负有声望。著名学者江藩在《汉学师承记》中称赞钱大昕说:“先生学究天人,博综群籍,自开国以来,蔚然一代儒宗也。”说明钱大昕学问的博大精深和造诣之高。 钱大昕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在史学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他的《甘二史考异》则是反映清代史学成就的代表作之一。他对元史的研究,用功极深,在《廿二史考异》一百卷中,《元史考异》独占十五卷,几占七分之一,在整部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与此同时,钱大昕还专门撰述了《元史氏族表》三卷、《元史艺文志》四卷、《宋辽金元四史朔闰考》四卷。这一切,都说明了他对宋濂主编的《元史》是深为不满的,因而发奋重新编纂一部《元史》。  相似文献   

15.
唐修《晋书》时间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四史中的《晋书》,是唐贞观年间所修诸史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官修史书。但关于它的修撰时间,却历来众说不一。《旧唐书》的房玄龄、令狐德棻传,称贞观十八年始修,二十年完成。后人多取此说,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四十三,浦起龙《史通通释》卷十二,魏应麒《中国史学史》,金毓黻《中国史学史》等。余嘉锡据《唐大诏令集》、《唐会要》中的《修晋书诏》日期,认为贞观二十年始修《晋书》,修成时  相似文献   

16.
正史学批评是关于史学自身的各种商榷、品评、鉴赏和反思,其对象包括历代史家、史学成果、史学思想、史学技艺、史学流派和史学机制等。从先秦时期关于史学的零星评论到东汉班彪集中评论前史,再到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史传》、唐朝刘知幾《史通》、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一条中国史学批评史的学术脉络清晰可见。史学批评的历史虽然古老而漫长,但史学批评史却是一个伴随着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逐渐兴起的年轻的分支学科。对于一门学科研究史的梳理,不仅有助于回望学术发展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从中得到研究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1991年7月3日,《史学史研究》编辑部邀请在京的部分史学史研究者,召开了《史学史研究》创刊三十周年座谈会。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所长龚书铎教授主持。他向到会的、及关心《史学史研究》杂志的同志们表示了诚挚的谢意。会上《史学史研究》主编白寿彝先生回顾了刊物走过的历程 (全文另发)。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国昌教授代表学校对继续办好这一杂志提出了三点希望:一、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二、要研究史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也要关心社会,为现实服务;三、继续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把刊物办成学术争鸣的园地。与会同志们围绕杂志三十年来的工作、史学史学科的价值、如何进一步办好杂志,深入进行史学史研究工作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正> 《续汉书·郡国志》云明帝置郡一,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一四以之为是,并指为永昌郡。今考之《后汉书》纪传部分记载,除永昌郡外,明帝时尚置有广平和阜陵二国。广平国,据《后汉书·明帝纪》,《章帝纪》和《孝明八王列传》,明帝  相似文献   

19.
《民国史学述论稿》(1912-1949)作为谢保成主编《中国史学史》(三卷本)的续编,2011年10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单行出版。 1912-1949年的38年是中国史学变革的极重要时期,是一个新旧交锋、中外碰撞、流派纷呈、头绪纷繁的时期,也是一个大师云集、名著层出的时期。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不能通体展述援庵先生的史学遗产,而仅为个人学习先生著作过程中对其治学路数的点滴体会。首先,先生的研治史学的基础建立于目录之学。所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先生治目录学的特点。他早岁读《书目答问》,就悟到:读书之前必知其书(文本或文),而且必知其人(作者或献);至于如何知其人(前代作者),则又必须先论其世。这样,文本就不再是可以任意截取的一堆故纸,而是有其历史生存理由的史源学有机结构的。所以,先生学术基础之深厚,不在于材料的简单积累,而在于既博且精。进而,先生由《廿二史劄记》入手研治史学,从中了解中国历史之大体,又注意其中提出的种种历史问题,建立起一种对中国通史的总体性把握,这又是由博开始;先生还从《廿二史劄记》中看到其自身的许多错误与问题,从而把此书既作为治中国史的上马石,又把它当作为由博返约的磨刀石。先生一生学术成果繁富,研究之面甚广,几乎手到之处皆能游刃有余,从未落入某种跳不出的陷阱。可是,先生又极其谦逊。为什么?他为我们这些后学昭示了一条重要道理,一个真正追求真理的学者,永远会自知不足,因此会真正地永保谦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