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礼记》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其中包含许多儒家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思想,尤其是其中的《乐记》,可以说是一篇专门阐述儒家文学理论与批评思想的专章。《乐记》中的儒家文学理论与批评思想主要包括:乐感论,即关于音乐应感的思想。这一思想一方面表现为音乐是由人心感物而生的;另一方面是音乐的感物作用;乐礼论,即乐与礼的关系。乐与礼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文艺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乐记》中对乐与礼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乐准论,即音乐的评价标准,也即文艺批评的标准。音乐评价的标准包括“和”、“正”、“真”等。  相似文献   

2.
《礼记·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著作,后世许多重要的文论、乐论、美学理论都可以在《乐记》中找到雏形。然而,这部重要的儒家文艺经典,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佚失严重。亡佚原因包括《乐记》自身的原因,秦汉古籍编纂通例的原因以及客观政治环境的原因等等。通过钩稽辨析,今存《乐记》文字的文献有:《礼记·乐记》、《史记·乐书》、《说苑·修文》、《白虎通》、《风俗通义》、《周礼·乐师》、《吕氏春秋》中存有零散分布的相关文字。  相似文献   

3.
莫愁本事说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歌女莫愁,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备受人们喜爱的一个艺术形象。但历来却很少有人对她的生平事迹进行探考,以至她究竟是哪里人,到现在仍众说不一。在文学作品中,现存最早记载莫愁女事迹的是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卷四十八“清商曲辞”内收《莫愁乐》三首,其中两首为古辞,作者无名氏;另一首署名唐张祜。无名氏二首其一云: 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旧唐书·音乐志》二云:“《莫愁乐》,出于《石城乐》。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亦  相似文献   

4.
苏辙《老子注》对《老子》的诠释,并未严格遵守《老子》文本,而是进行了重大改造,其目的是"六经注我",创造三教合一的新思想体系。苏辙融合儒、道的表现在:调和了儒、道关于仁义礼乐的争执;将儒家的中庸思想和道家的贵阴柔思想融于一体;借《老子》探讨儒家的性命之学;融合儒、道的圣人理论。  相似文献   

5.
《司马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兵法著作,内容闳廓。《孙子兵法》是兵家圣典,思想深邃。《司马兵法》提倡的"杀人安人、以战止战"的战争观,"礼义为先、兼爱其民"的政治观,"敌若伤之、医药归之"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孙子兵法》阐述的"重战"、"慎战"的战争观,"安国保民"的价值取向,"上兵伐谋"的战略观,"爱卒"、"同欲"的治军之道,"善卒"、"养卒"的战俘政策都合理的运用了儒家"仁义"的思想,不同的是,《司马兵法》的"仁"借用儒家之形体,《孙子兵法》的"仁"却化用儒家之精神。  相似文献   

6.
郭可悫 《史学月刊》2007,(9):125-128
《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的“音乐”,包括“乐”和“散乐”。“乐”指音乐、舞蹈;“散乐”又称“百戏”,指杂技、魔术、武术、游戏之类。《新唐书.礼乐志》、《通典.乐》、《唐会要》等文献都是这样。本文把它们统称为音乐活动。隋唐时期中原的音乐活动,多种中国音乐史著作都没有  相似文献   

7.
《庄子》对《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对音乐美追求的发展,《老子》追求关乐,《庄子》扩大了美的追求范围,揭示了审美愉悦;对音乐审美标准的发展,《老子》以“音声相和”为音乐审美标准,相和是美乐,不和是丑乐,《庄子》发展为“至乐自然”的音乐审美准则,“籁乐”、“至乐”、“天乐”是美乐,失性、屈礼、不适之乐是丑乐;对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老子》追求“大音希声”的音乐境界,《庄子》发展为追求“至乐自然”的音乐之“道”。《庄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创新:阐明了音乐的本源、功能问题,强调有声人为之乐的重要,揭示了音乐审美的心理历程。老子是道家音乐和文化的领军人物,庄子则是一号旗手。老子树起了“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巅峰,庄子开拓了审美心理的先河。  相似文献   

8.
《诗经》是儒家进行德教的一个基本典籍,诗是与乐相伴而生的,乐是来配合咏诗的,但是经过大浪淘沙,《诗经》流传了下来,然而《乐经》不见踪影。四始在"孔子诗论"和"毛诗大序"中顺序的不同,引起了我们对孔子教授过程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乐”是我国早期文艺形态,曾经存在过相当的历史并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根据《虞书》、《左传》、《国语》这三部早期的著作中保存的一些资料,从发展的角度,对古代的“乐”论进行分析,希望能明了彼时期的人们特别是彼时期的统治者是如何对待和看待“乐”的。  相似文献   

10.
<正>音乐在古代社会中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其言志、娱情、教化社会功用受到了传统儒家学者的高度重视。《乐经》也成为六经之一。后世《乐经》虽亡,但在以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为主导的古代社会文化体系中,音乐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音乐类书籍在目录著作中常常具有超越一般文艺作品的特殊地位。通过考察目录著作中音乐类的分类沿革,我们可从一个侧面了解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经学思想影响下音乐著作社会学术地位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对唐末莫休符撰写的笔记著作《桂林风土记》作考辨,据《太平御览》作补佚并分析、质疑。  相似文献   

12.
顾明曦  郑璇 《神州》2012,(22):85-87
《乐记》是一部怎样的书?《乐记》是一部论"乐"的专著,据诸家考察,《乐记》成书于秦汉,全书23篇,内容大至包括"乐"的产生、"乐"与思想情感的关系、"乐"与美的关系、"乐"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乐记》到底是先秦人的  相似文献   

13.
<正>儒家和乐有着密切关系。儒家以《诗》《书》《礼》《乐》为教,而尤重乐教。《论语·泰伯》云:"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98页)如学者所指出,乐是个体达到君子境界的途径,但是在"立于礼"的阶段,因要求以礼制情,生命中的情、理存在对立,道德修养还不坚定。因此,要达到个人理想的人格和"仁"的境界,还需要用音乐陶冶性情,情理相融,形成道德情感,从而克服情、理的对立,使之归于谐和统一,从而成就  相似文献   

14.
张勄 《南方文物》2014,(4):28-36
我国古代乐器的研究分为"乐名、乐悬、乐礼","乐名"即音乐文物的定名。我国古代乐器可分为中原系统和南方系统,越国乐器即南方系统的代表。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了陶瓷音乐文物400余件,由于《鸿山乐器五说》用杜撰之辞对鸿山乐器进行更名,从而造成了南方乐器定名的混乱。本文遵循"名物学"的要旨,对《鸿山乐器五说》进行了驳议,并就南方音乐文物的定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正关于"知足",道家和儒家都有相关论述。老子说"知足者富";孔子说"知足者常乐"。但事实上,我们很少能够真正做到。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这个"知足"太虚:多少为足?标准在哪里?谁来判定?都是我们自己给"知足"下标准、做判断,然而,我们往往都会不知足、不常乐,不知其所止而熙熙攘攘,不安于此乐而汲汲戚戚。老子还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他认为我们的罪恶、祸患往往就来源于我们想占有、不知足;然  相似文献   

16.
周婉敏 《神州民俗》2009,(12):24-27
《江河水》是“辽南鼓乐”中的笙乐曲牌,本文通过对比《江河水》的管子版本和声乐版本,探讨器乐音乐与声乐音乐各自的特征,以及两者在审美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文物》编辑部: 1974年第11期《文物》刊载了高亨、池曦朝两位同志的《试谈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老子〉》一文。作者指出:"《老子》在战国时代,已经流传很广。《墨子》引《老子》曰:‘道冲而用之有弗盈’(《太平御览》五百十三引)。"又指出:"尤其值得注意的,战国时代,不仅道家引用《老子》,而且墨家、法家也引用《老子》,只有儒家未引用《老子》……"  相似文献   

18.
伴随《论语》在儒家经典的地位的上升,以目录学为观察视角探析《论语》在众多的目录著作中由最初的"经之附庸",逐步发展为一个固定类目,梳理《论语》类目在目录著作中的分合衍化,在经过了先秦两汉、魏晋至隋、唐宋、明清四个阶段后,由《论语》类目发展为"四书"类目的脉络。  相似文献   

19.
《左传事纬》与《左传纪事本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左氏传》历来为儒家所尊崇,被奉为“十三经”中的一经,同时它又是儒家经典中保存先秦史料最为完备的一部史著,所以又为历代史家所重视,刘知几《史通》中的“二体”“六家”篇中,以很突出的地位论述了这部著作。从两汉以来,以《左传》作为研究对象的专门著作多得不可胜计,除今已亡佚者外,据上海图书馆所编《丛书综录》的记载,尚有数百种,其中清  相似文献   

20.
《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不仅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文字学家,而且是当时被称为“五经无双”的古文经学大师。他作《说文》的根本目的,在《说文解字·序》及其子许冲《上〈说文解字〉表》里说得十分明确,就是意图通过文字构造的分析,说明造字的本义,匡正“世人”对古文字的“非訾”以及他们对文字的曲解谬说,从而发扬“五经之道”,捍卫古文经学的统治地位。因此,《说文》在以六书理论解说文字的形、音、义时,往往引用儒家经典作为例证,其中又以引据《诗经》的语句为尤多。全书共引儒家著作中的词句一千零八十五条,其中引《诗》四百四十一处,占经典引文中的百分之四十强。由于许慎之师贾逵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