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华都城要览》由河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丘菊贤和陕西博物馆杨东晨两位先生撰著,河南出版社出版。全书31万字,用十章的篇幅分别阐述了传说时代的都邑、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10个时代的都城  相似文献   

2.
对隋唐都城设计尺度的还原分析表明,两京的尺度设计分别以数字"九"与"七"为基数控制宫、宫城与皇城、郭城、市、苑囿的东西广度,并以9:10与1:1为基准比例,确定全城的尺度结构与规模。两京的设计与布局方法与萌生于北魏洛阳,并影响到了同时期东亚其他都城的布局设计,同时也对唐以后中国历代王朝都城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都城形制的发展演变,是一个继承传统、不断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尤其两汉到隋唐时期的都城形制变化极为明显。本文以近年来曹魏至北魏洛阳宫城的考古发现为重要突破点,结合文献和考古勘察资料,对两汉至隋唐时期的各个重要都城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了中国古代都城从两汉时期的多宫形制,到魏晋南朝时期的居北居中单一宫城形制,再到北朝时期的三重城圈形制,最后形成隋唐时期中轴对称的坊市制新型国际商贸大都市,为向以后更繁盛的开放式商业都市发展奠定了基础。其都城形制和格局的变化轨迹清晰,发展演变具有延续性和开创性,既沿承了传统的汉地都城制度,又有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状况的创造。总之,隋大兴唐长安城作为这个时期都城的鼎盛之作,其都城形制产生的源头源自曹魏洛阳城,对汉唐时期的都城形制进行研究,探索其中的各种渊源和汉化因素,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及整个东亚地区古代文化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日本律令制都城藤原、平城、平安京的格局建制是模仿隋唐长安、洛阳两城设计而成,它的条坊制与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形式最显著地揭示着这一点。此已为中日学者所共识。近年来。关于都城制的研究似乎已侧重于通过都城制度而探索日本古代天皇制及古代国家政治形态、政治组织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都城以形制布局的方正、对称、严谨著称于世。但这种风格的形成亦经历了漫长的发生、演变、完善的过程。战国时期的都城正处于承上启下的演变阶段,在形制多样中寓有方正,在散漫中寓有对称。它是探讨古代都城历史所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阶段。战国时期,诸侯崛起,各国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政治中心——都城。有的诸侯国由于版图的开拓或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需要,曾建立过几个都城,而有的都城则被称为别都。  相似文献   

6.
以《考工记》为代表的均衡对称模式是中国都城的理想空间模式,隋唐长安城市形态以其规整的格局著称,但随着大明宫(662年)修建、兴庆宫(714年)的改建和使用,在形成三大宫殿区的过程中,反映出中国传统城市空间形态适应城市功能需求而导致城市形态发生的维新变化过程,即功能性非均衡对称的形态。这是城市形态与城市社会生活的相互适应而突破了严整的均衡对称性布局模式的一个典型实例,反映出该时期的都城建设发展中政治、军事因素与城市功能因素动态制衡中城市形态发展的功能趋向性。  相似文献   

7.
周代都城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代都城比较研究曲英杰周代实行分封制,除王都外,受封的诸侯国亦各自建有都城。因历时久远,其中相当一部分都城已沦落为墟,其相沿至今者也都面目全非,而在今存典籍中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又较少,人们已无法窥知其初始风貌。自本世纪30年代发掘燕下都城址以来,对这一...  相似文献   

8.
<正>目次一都城门道形制的考古发现二一门多道城门的考古学观察三一门多道城门的政治礼仪功能四结语在古代都城考古当中,城门遗址的大量发现与发掘,为研究古代城门形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城门制度涉及城门的类型、等级、形制、门阙、门道、城门管理等方面。学者曾对古代门阙遗址、隋唐两京城门类型、唐长安城城门管理制度进行过研究~([1]),或对唐代城门进行复原研究~([2])。古代都城城门门道设置多少并无定制。据目前所见,主要有一门一道、一门二道、一门三道、一门五道等几种形制,其中一门三道是除一门一道外流行时间最长、发现最多的,其于春秋  相似文献   

9.
渤海初期都城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才 《北方文物》2002,(3):33-37,39
渤海初期都城当今何处?众说纷纭,但多数认为在今敦化敖东城。特别是在软化六顶山发现渤海初期王室贵族陵墓后,敦化敖东城说殆成定论。随着考古调查资料的新发现和研究的深入,认为渤海初期都城在今敦化是毫无疑问的,但不在敖东城,而应在敦化境内的永胜遗址和城山子山城。  相似文献   

10.
都城是一个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是统治者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实施有效统治的中枢。都城与社会的发展、王朝的兴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历代统治者无不重视都城的选址和建设,把定都建都视为计及万世的“国之大事”。“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自古帝王维系天下,以人和不以地利,而卜都定鼎,计及万世,必相天下之势而厚集之。”正因为如此,都城研究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十几年来,随着古都考古发掘的深入,都城史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批学术论著。但由于多方…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及考古资料,探索分析龟兹都城的发展演变及规模布局,认为龟兹都城历经多次扩建,汉晋时期龟兹都城逐步扩为"城三重、方六里"规模,初唐时期达"城周十七八里".该城是龟兹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布局凸显政治、宗教、商贸和军事防御等功能,受中原城市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最近,吴春明和林果两位先生合著的《闽越国都城考古研究》一书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1997年度专项任务——“福州城市考古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对闽越国都城的研究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与其它都城考古研究不同的是,对闽越国都城的考古研究,首先必须要解决其地望问题,然后探讨都城的发展史。但是,闽越国都城的地望历来成为学术上的焦点,在当前直接的考古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如何避免陷入重复的不必要的争吵而确定福州是其都城所在地,是作者独具匠心所在,也是该书的一大特色。作为一国都…  相似文献   

13.
汉魏两晋南北朝历时近800年,大致可分前、后两个时段,前段为统一王朝时期,后段为大分裂时期。通过对两个时段都城的考察发现,在继承与创新的共同作用下,这个时期逐渐建立起新的都城模式,如单一宫城、三城制、中轴对称布局、一门三道、坐北向南的朝向等等,这些都为后世都城所继承。而这些都城模式的形成及演变是渐进展开的,有的则是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探讨他们形成及演变的进程,对认识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4.
考察战国都城的防御特征,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第一,从整个都城来看,防御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宫城的防御远较郭城更突出更严密,简言之,"卫君重于守民",这是战国时代都城防御的普遍特征;第二,从宫城的防御对象上分析,防御内部国人比外来敌国更甚,一言以蔽之,"防内重于防外",这主要体现在临淄齐城和新郑韩城上,而临淄齐城尤为突显,这应与这两座都城均经历了政权更迭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东周列国都城形态的演化经历了东西两条道路:东方国家都城在战国时期普遍发展成为“两城制”,体现了“朝、市并重”的格局;秦国都城则保持了“非城郭制”的特点,其大部分面积分布着宫殿区,朝寝有压倒庙、市的趋势。两汉都城形态是秦国“非城郭制”道路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都城众多 ,特点各异。不同时代 ,不同地区的都城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文化。本文从历史文化的角度 ,对中国古代都城的传统模式、都城城址的选择、都城的规划布局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7.
李自智 《考古与文物》2003,(2):39-44,55
秦以咸阳为都 ,始于孝公十二年 (前 35 0年 )。自孝公十二年至秦二世而亡 (前 2 0 7年 ) ,咸阳作为秦之都城历时 1 44年。秦都咸阳从孝公的“筑冀阙”开始 1,历经其后的世代苦心经营 ,由最初的诸侯国国都而最终发展成为大一统的秦帝国的国都。较之六国都城 ,秦都咸阳所特有的跨越战国与秦代两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轨迹 ,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本文拟对此进行分析 ,以企就其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的特殊地位作出评价。不当之处 ,敬祗指正。一、秦都咸阳对所处自然地理环境的利用及改造较之先秦都城显得更加成熟 ,并为后代都城所效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都城的平面形制与规模为切入点,将东周时期各诸侯国都城的兴建置于其历史背景中去,以政治背景、承继与革新的视角来观察这些都城的社会历史特征。东周时期列国都城平面形制以大城圈套小城为主,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主流趋势;而双城或多城的结构,则多是反应了政权更替、城市沿用与革新的历史背景。东周时期的各诸侯国都,虽然面积大多超越了东周王城,但从建立时间与建立原因方面考虑,东周各诸侯国的立国建都可分为具有"合法"性的自主性大城(如齐、鲁)和具有"耦国"性质的大都(如郑、楚)。  相似文献   

19.
宜阳故城、阳翟故城和新郑韩城是战国时期韩国在进军中原的过程中先后建立的三个都城,这三大都城在选址、宫城和宫殿区以及防御设施和体系的营建、陵区的规划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相似性。同时,受不同历史条件的影响,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比如都城性质、城郭布局、破郑风水等。这些异同的比较有助于我们探讨当时韩国的社会和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20.
辽金两朝的都城可以分为完全新建、改造沿用和基本沿用三大类。通过对前两类都城城墙防御设施的分组比较,可以归纳出辽金两朝在都城建设中所反映的民族文化自身特点和统治者的执政理念,它们是两个民族生存本性和发展轨迹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