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卫奇 《文物春秋》2010,(6):3-11,15
许家窑—侯家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古人类化石20件,旧石器制品3万多件,还有包括20多个种类的大量动物化石。依据地层古生物学判断,遗址的时代为晚更新世较早时期。遗址的考古遗物被确定为"许家窑文化",被置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发现的化石人类称之为"许家窑人",属于早期智人。在泥河湾盆地发现的旧石器遗址中,许家窑—侯家窑遗址的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和古哺乳动物学信息含量无与伦比,在地层学的意义上,与"泥河湾"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梳理了百年以来陕西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初创期、开拓期、发展期和深化期四个阶段。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陕西地区已发现10处古人类化石地点和600余处旧石器遗址及地点,基本构建起自直立人以来比较完整的古人类演化链条和旧石器文化发展脉络,在古人类生存环境与适应策略方面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这些工作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古人类生存演化的时空框架,更加有力地实证了中国百万年以上的人类演化史和旧石器文化发展史。  相似文献   

3.
李占扬 《华夏考古》2012,(2):14-24,46,153,154
河南省自1954年发现第一块旧石器时代人工制品以来,境内已发现众多古人类-旧石器遗址或地点,尤其是近十年来在许昌灵井发现了距今约10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和数万件人工制品,在新密李家沟发现了新旧石器时代的地层及文化遗物,以及在栾川、登封和淅川等地发现了古人类化石或石叶技术,使之成为研究现代人类起源、新旧石器时代过渡等的热点地区。  相似文献   

4.
新密李家沟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秋季至2010年春季,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发掘河南省新密市李家沟遗址,发现距今10500年至8600年左右连续的史前文化堆积.在堆积下部发现属于旧石器时代末期的典型细石器与局部磨制石锛陶片共存;中部则发现以压印纹粗夹砂陶与石磨盘等为代表的早期新石器文化;最上部是典型裴李岗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5.
北山洞遗址是一处包含有多个时期文化堆积的洞穴遗址。通过对北山洞遗址的孢粉分析,复原了遗址周边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和早期鲜卑时期的植被类型和气候环境。研究结果表明,该遗址的古植被主要以灌木草原为主,但森林的分布和主要树种则不同时期有所变化。气候条件经历了剧烈的变化,由寒冷干燥变为温暖湿润,而后再次变为干凉,又逐渐转变为温暖湿润。  相似文献   

6.
一、绪言鸽子洞是辽宁省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也是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代表遗址。1973年和1975年,曾对该遗址进行过两次发掘,1975年发掘的材料尚未发表,根据1973年的报告,发现旧石器68件、哺乳动物化石22种及人类用火遗迹。初步认为该遗址的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向中期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和分析考古资料的相关线索,对后李文化诸遗址的地层和地貌现象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重建了后李文化时期的地貌特征。后李文化的遗址主要分布在鲁北地区的泰沂山前地带,后李、月庄、西河等遗址旁边均为深切的河谷。后李文化时期的地貌与今天相比有较大的区别。在后李文化之前,河流处于泛滥加积的过程中。这种过程一直延续到后李文化前期。随着地层由黄色粉砂转变为红褐色调的古土壤层,河流已经发生了明显的下切,河道开始固定下来。但此时河流下切的幅度是有限的。总之,当时后李文化遗址的地貌特征是山前地带的河漫滩或者低阶地的位置。在后李文化之后,出现了两种情形:一是继续发育气下环境的古土壤;二是再次被冲积层所埋没。本文最后根据地貌重建的结果,对后李文化时期聚落的地貌位置和特点、后期地貌过程对后李文化遗址的影响以及地貌与聚落和生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8.
有人认为,贵州在远古时期是渺无人烟的荒野之地。但是,考古发掘证明,贵州是最古人类的分布区,从旧石器早期起,也就是从猿人阶段开始,贵州地区就有人类活动,而这些活动在贵州地区的早期猿人,很可能就是贵州少数民族的祖先。一、处于原始人阶段的早期旧石器文化贵州早期的旧石器文化,可以从黔西的“观音洞文化”说起,1964年,在贵州黔西县沙井地区发现的与北京猿人同时期的观音洞文化遗址,是长江以南最早、材料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观音洞猿人用隧石或硅质灰炭及火成岩等作原料,制造比较粗糙的石器,在出土约四仟余件石器…  相似文献   

9.
太行山东麓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新认识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正> 一、早期新石器文化的探索 太行山东麓地区是指太行山脉以东,北起永定河,南至黄河北岸的山前狭长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这里地势较平而略有起伏,海河水系的众多支流西出太行山脉,在山脚下形成一个个冲积扇,自然条件优越。非常适宜于处在农业文化早期水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生存。对于这个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的探索,始于1976年河北武安磁山遗址的发掘。次年,在近邻该区南部的河南省中部地区又发掘了裴李岗遗址。之后,河南省又陆续在密县莪沟,长葛石固,新郑唐户,沙窝李,舞阳贾湖等地,发掘了一大批与裴李岗遗址相似的文化遗存,丰富了人们对该类遗存  相似文献   

10.
贵州地区喀斯特地貌比较发育,因此,洞穴遗址成为贵州旧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解放前,贵州的古人类、旧石器考古是一片空白。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考古工作者的辛勤耕耘,自1964年以来的二十二年中,在这片空白地上发现了二十七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或地点,挖掘到几十件人类化石。目前,贵州的古人类、旧石器考古材料已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在国内外都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拟对此作一简略介绍。  相似文献   

11.
简述甘肃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行 《陇右文博》2007,(1):5-14
1920年.由桑志华和德日进等在华池县境内发现了我国第一件旧石器标本,确认我国有旧石器文化遗存。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化石人类与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是从甘肃庆阳出土第一件旧石器而肇始的。随后的八十多年中.在全省各地发现了众多旧石器时代遗址(地点),时代包括从早期到晚期。还有最晚期即由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由于材料比较分散,发表的论文也不集中。故把这些材料集中于此文,并将笔者的认识和对遗址的探讨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甘肃、青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群汇聚和交流的重要区域之一。近年来,随着甘青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持续推进和深入,在回顾与梳理甘青地区旧石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讨论区域内旧石器文化面貌、古人类化石及古环境状况,对甘青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行为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山东省章丘西河遗址的古地貌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从地貌格局上看,西河遗址所在为山前黄土台塬中河谷地带的二级阶地。在全新世早期,西河遗址附近的河道从加积状态转为下切,现代河道的雏形开始形成,西河早期的先民在河漫滩上进行渔猎和采集等食物资源的获取。不晚于距今8000年前,河流进一步下切,阶地形成,不再受到常年洪水的影响,半地穴式房屋开始集中出现。根据地貌重建的结果,遗址周围资源配置的情况能够满足后李先民捕捞、狩猎和采集等生业方式的需求。后李文化之后,聚落重心的转移是随着农业的发展及其在生业模式中地位的提高,古人对资源的偏好发生重大转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唐山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文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正> 唐山地区的旧石器文化考古工作,是在解放后开始的。早在1958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惟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河北省文化局就曾在迁安爪村(5801)地点进行了发掘。(但肯定其地点性质是70年代)。1986年以后,又在迁安爪村发现了其它两处石器地点及滦县东灰山,玉田孟家泉等石器地点。1990年、1991年进行了两次专项的旧石器文化的考古调查工作,截止到现在共发现旧石器地点18处。初步形成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序列。众多的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说明,唐山地区历史悠久,至少在四、五万年以前,远古人类就开始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同时,唐山地区的旧石器文化能够在今天初具轮廓,也说明唐山地区的旧石器文化考古工作,正在步入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5.
上亳遗址位于垣曲王茅镇东南上毫村,居黄河支流毫清河东岸。文化遗存丰富,分布有仰韶早期、庙底沟期、仰韶晚期、庙底沟二期、龙山时期和东周时期的遗迹和遗物,其中以新石器时期文化为主。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遗存,使其成为研究垣曲盆地新石器时期文化的又一处典型遗址。  相似文献   

16.
正对遗址生业特征的全面认识离不开对其自然环境的探讨。自然环境是一个包含地貌、气候、土壤、水文和生物等多种要素的整体,并且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不同的环境要素与不同的生业方式的关系必定是因时因地而异的,动植物考古学研究针对具体遗址开展工作,环境考古学研究也需要落实到具体的遗址上。《山东省章丘市西河遗址的古地貌及相关问题》一文认为,在全新世早期,西河遗址附近的河道从加积状态转为下切,现代河道的雏形开始形成,西河遗址早期的先民在河漫滩通过渔猎和采集等方式获取食物资源。不晚于距今8000年前,河流进一步下  相似文献   

17.
裴李岗文化墓葬初步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掘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发现有墓葬,这些墓葬,保存基本完好,而且内容丰富,因此它是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早期文化中新发现的一批重要资料。这些资料,不仅对研究我国新石器早期的埋葬制度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文拟通过目前已发掘的裴李岗文化墓葬资料,考察当时的葬式葬俗特点,同时依据各处基地的葬式葬俗,考察一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此外,还藉此谈谈裴李岗文化墓葬随葬品的性质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21年,泥河湾村天主教堂的神父文森特报告了泥河湾村附近发现古脊椎动物化石,揭开了泥河湾科学研究的序幕。100年来,泥河湾盆地发现自早更新世至晚更新世之末的旧石器时代遗址300余处,构建起自距今170多万年至1万年间古人类文化序列的框架,成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古人类文化遗址。泥河湾遗址群研究历史悠久,成果丰硕,在第四纪地质、旧石器、古人类、古动物、古环境等科学研究领域都享有盛誉。在我国文化遗产事业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充分发挥新建成的河北省泥河湾研究中心的功能,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深入挖掘遗址内涵,提升泥河湾旧石器时代遗产的内涵、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盆地内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和科学资源的社会和经济价值的释放,是新一代考古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与担当。  相似文献   

19.
漳平奇和洞遗址是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的一个十分罕见的遗址,洞口的文化堆积时代从旧石器晚期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早期,出土遗物之丰富、沉积类型之特殊,在福建省境内乃至全国都是十分罕见的。当前漳平奇和洞遗址正在面临着多种多样的保护瓶颈,如何实现对这一珍贵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是当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河南禹州瓦店遗址附近的颍河河流地貌演化进行了研究,并对龙山时期的景观与当时聚落、生业的关系以及遗址废弃之后的后生变化进行了讨论。根据瓦店遗址附近的地学和考古资料,并结合环嵩山地区的区域资料,将瓦店遗址晚更新世以来的河流地貌演化分为6个阶段。在龙山文化晚期,瓦店附近的颍河处于中全新世堆积阶段,台地面与河床之间的高差较小,呈现出"水乡"的特点。这样的景观基础为瓦店先民在台地上开挖流水壕沟以及种植水稻提供了可能。而在遗址废弃之后,全新世晚期的河流下切及侧蚀不断改变着遗址的面貌,逐渐形成今日的景观。总之,作为人类主要活动区域的河流地貌,全新世以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演化对于聚落考古和人地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