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清前期的历史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清前期的历史走向纳入世界历史发展的范畴考察。指出康乾盛世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后一个巅峰,对近现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处于资本主义迅疾发展的世界环境中,清朝统治者抱残守缺,闭关锁国,远远落伍于世界资本主义的潮流。面对内部的土地集中、财政困乏、吏治腐败、军备废弛,以及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侵略,刚从奴隶制脱胎而出的清朝统治者回天无力,盛世转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康熙晚年清政府海疆政策变化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中叶以后,西方殖民主义者相继东来。1557年,葡萄牙人欺占澳门;1624年,荷兰殖民者强取台湾;1637年,来华贸易的英国商船直闯广州,攻陷虎门炮台,迄清朝入关时,中国海疆的局面已是藩篱尽撤,门户洞开。在东西方两大世界日益接近的时代,东南海疆应如何平定与治理,无疑是摆在清朝统治者面前的一项重大选择。康熙亲政前期,在海疆治理方面有几件值得称道的大事,一是恩威并用,统一台湾;二是开海设关,发展内外贸易;三是重用海外传教士,虚心学习西方近代科学。而在其晚年,亦有许多令人非议的变化,如康  相似文献   

3.
"满洲殖民主义"作为新清史的主要理论来源之一,是濮德培等人将西方帝国主义理论运用到清朝历史解释上的一个结果,他们认为清朝作为一个帝国,于17—18世纪在内亚地区进行了殖民扩张,与同时代的欧洲列强、奥斯曼土耳其等存在相似性。这种观点建立在西方殖民主义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在史实和逻辑上都存在着严重缺陷,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我们在批判满洲殖民主义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回到国家构建的视角和路径,纠正我们以往研究中的思维误区,推进对清朝政治史的整体性、历时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扩大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视野──“十八世纪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纪闻边丁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的“十八世纪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5年6月20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德国、美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哈萨克斯坦、日本、韩国的37位学...  相似文献   

5.
乾嘉时期,随着清朝对新疆的统一,中亚与清朝的贸易关系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贸易的形式主要有两种:朝贡贸易、民间贸易。文章认为,这种贸易关系对发展中亚的社会经济、中亚与清朝的关系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过对清朝而言,这种贸易也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1634年,察哈尔部林丹汗败亡后,清朝控制了漠南蒙古地区,但是,漠北喀尔喀不顾清朝阻挠,一度恢复了与明朝的贸易关系。明朝收购喀尔喀马匹,补充战马,并试图利用喀尔喀部扼止清军西进。清朝则通过军事威胁和利诱,迫使漠北喀尔喀停止与明朝贸易,转而与清朝通使贸易。清朝以土默特、喀喇沁两部的名义控制明蒙贸易市口,不仅解决了自身经济需求,而且在贸易方面控制了喀尔喀。明朝则默许了清朝的间接贸易,以避免清军侵扰其北部边境。  相似文献   

7.
学界对乾隆时期的清朝与中亚哈萨克部的贸易多有讨论,一般认为贸易是清廷给予中亚哈萨克部的"特恩",清朝与哈萨克贸易的实质是一种"羁縻"关系。实际上,以清廷为视角进行的研究,有片面夸大清朝与哈萨克贸易所具有的"羁縻"作用之嫌。首先,作为中原王朝"羁縻"游牧部落的核心要素,茶叶贸易并未出现在乾隆时期的清朝与哈萨克贸易活动中;其次,以往研究忽视了哈萨克人所具有的能动性,仅将他们视为清廷‘羁縻'政策的被动承受者。此外,由于缺乏对清朝与哈萨克贸易背后的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将清朝与哈萨克部贸易视作一种"羁縻"关系的观点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相似文献   

8.
万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一书认为 ,就海外贸易政策总体发展趋势而言 ,明代是开放的 ,清代是封闭的。这种观点具有片面性。从官方出海贸易政策、海外国家朝贡贸易政策、本国商民出海贸易政策、外国商民来华贸易政策、关税政策等五个方面分析 ,明朝与清朝前期没有本质的差异。清朝前期的许多海外贸易政策不仅直接继承于明朝 ,而且在很多方面比明朝更加务实 ,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相似文献   

9.
所谓山丹贸易,就是指诸多民族辗转相接经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流域、萨哈林岛(桦太,即库页岛——译者注)、北海道、本州,几乎环日本海一周而进行的贸易.这种贸易的出发点是中国清朝的朝贡贸易.清朝时期(1644~1912年)管辖黑龙江流域的三姓副都统衙门每年都要派官员乘船装载被称作“乌林”的赏赐品沿江而下,到黑龙江下游地区的德楞等“满洲行署”,把蟒袍之类的清朝官服或锦料以及青玉等下赐给居住于当地的乌里奇人或尼夫赫人,同时,又从这  相似文献   

10.
十八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峰时期,当时国力强盛,四海升平,经济、文化,发展鼎盛。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这种历史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中原地区,在遥远的边疆也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尤其是清朝政府的移民边疆,屯垦开发,发展经济的边疆开发政策,对边疆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对于十八世纪蒙古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清朝的边疆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意义等,史学界还存在不同的看法,需要进一步展开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罗布藏舒努是准噶尔汗国策妄阿喇布坦之子,其母为土尔扈特阿玉奇汗之女塞特尔扎布。由于准噶尔汗国激烈的内部斗争,罗布藏舒努出走土尔扈特,塞特尔扎布一系也受到策妄阿喇布坦长子噶尔丹策零的打压。在如此复杂的历史背景之下,罗布藏舒努一方面接受土尔扈特汗国的庇护,另一方面则为准噶尔汗国所忌,并同时受到清朝的极度重视。雍正帝曾遣使土尔扈特,希望将罗布藏舒努带回北京,以利用其与噶尔丹策零相抗衡。通过多语种档案中罗布藏舒努事件的记载,本文探讨十八世纪土尔扈特、准噶尔与清朝之间的外交关系与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的西方中国学研究纷纷致力于以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中国中心论等视角来瓦解从前居统治地位的西方中心视角,目前又流行互动比较的视角,而且偏爱比较晚明前清与同时期欧洲的关系,但比较中总是忽略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美国学者霍斯泰特勒的《清朝殖民地事业》一书所作的中西历史比较研究,即存在这种不足,并且这种状况在西方学者中具有明显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关系源远流长,传说十八世纪或早些时候,中国人即已来到澳大利亚。2013年,在澳北海中一无人小岛,三位考古学者用探测器在沙滩上发现一枚尘封200余年的清朝乾隆年间品相很好的铜钱,便是明证。到了1850年代,澳大利亚东部维多利亚州及新南威尔士州掀起淘金潮,于是华人接踵来到“新金山”(即墨尔本),投入艰辛的掘金浪潮之中。由于华人秉赋勤劳,致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中外关係史学会、澳门基金会、澳门理工学院联合主办的“十六至十八世纪的中西关係与澳门”国际学术研讨会,於2003年11月1日至5日在澳门召开。来自内地、台、港、澳及法国、加拿大的百余名专家学者与会,交流研讨。为什么选择“十六至十八世纪的中西关係与澳门”作为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三家联办单位的负责人在会议开幕式的致词中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这一主题的意义。中国中外关係史学会会长耿昇教授在致词中说:本届学术讨论会的主题是:“十六至十八世纪的中西关係与澳门”。这是一个内容广泛而又寓意深刻的课题。众所周知,由於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5.
作为社会共同体的清代中国所面对的世界形势,比明代中国所面临的更为复杂。清前期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问题,虽经学术界长期讨论,尚多分歧。通过对曾被视为清代中国封闭性突出表征的若干历史节点进行分析,作者指出,清初海禁、迁海政策是以军事战略为主要出发点的政策,非以遏止对外贸易为目的,且不持久,并不能表示清朝前期以"闭关锁国"为国策;康熙开海之后约一个半世纪间,中国海外贸易的活跃程度和规范化程度都超过了明代的水平,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发展期。清朝将朝贡与贸易视为两事,各有规则,且不接受自由贸易原则,这与其对当时欧洲商业扩张与殖民扩张并同推进策略的警觉密切相关;所谓"一口通商"是夸张说法,当时其他海关依然运行。英使马戛尔尼来华受挫的关键不是礼仪争端,而是清朝没有满足英使带有在华殖民企图的诉求,其后中欧贸易也并没有停止。清朝政府对中外贸易积极干预,其中兼含限制、规范、鼓励举措。就主流而言,清前期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不是闭关锁国,也不是全面开放,而是有限制的开放。  相似文献   

16.
论银钱贸易与宝藏币的诞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明朝嘉靖中期(16世纪中叶)至清朝乾隆末年(18世纪末叶),中国西藏的货币流通领域经历了与尼泊尔进行银钱贸易,尼泊尔银币和中国银两并用的阶段。在银钱贸易末期,驻藏大臣因西藏银钱短缺,曾三次会同摄政、达赖监督商上鼓铸地方自铸币,权且行用。乾隆末年,清廷为根绝因银钱贸易纠纷再起边衅计,驱逐廓尔喀入侵者,禁  相似文献   

17.
正外国贸易银币大量流入中国,始于16世纪欧洲诸国海上对华贸易兴起之时,即我国明朝中叶。至清朝康雍乾时期,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以及中国高利率的吸引,外国银币在我国更加通行。《皇朝文献通考》卷十六《钱币考》中记载:"陈近海之地,多行使洋钱,其银皆范为钱式,来自西南二洋。约有数等,……,闽粤之大,称为番银,或称为花边银。凡荷兰、佛兰机诸国商船所载,每以数千万之计。"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中认为外国在华流  相似文献   

18.
王继光 《世界汉学》2005,(3):170-176
由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澳门基金会、澳门理工学院联合主办的“十六至十八世纪的中西关系与澳门”国际学术研讨会,於2003年11月1日至5日在澳门召开。来自内地、台、港、澳及法国、加拿大的百余名专家学者与会,交流研讨。  相似文献   

19.
十八世纪后,英国逐渐占据了中国同西方贸易的主导地位,茶叶取代丝绸成为他们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中国的绿茶凭借优良的品质倍受英国人青睐,大量运销英国。绿茶的大量出口推动了茶叶商品经济地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地兴起。  相似文献   

20.
约十八世纪的清朝乾隆年间,在中国的货币金融领域,开始流通一种被称作“票帖”的纸质民间信用货币。这个民间经济生活中自然产生出来的金融事物,直至抗战期间才逐渐退出流通领域,二百年的历史中,民间票帖在活跃市场,繁荣经济,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