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军航空队袭击南京的暴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军航空队袭击南京的暴行高晓星多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日军南京大屠杀作了认真深入的研究,发表了许多论著,有力地揭露和谴责了侵华日军在攻入南京城后屠杀30多万中国军民的野蛮罪行。然而,人们对日军在攻破南京城4个月前就开始的空袭南京的暴行却注意不够。...  相似文献   

2.
关于南京军民对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反抗,社会上和学术界在认识上存在两个方面的误区:一是,看不到这种反抗行动的存在;二是,人为地扩展南京大屠杀的时空范畴。事实证明,南京军民在南京大屠杀中有着惊心动魄的反抗,主要表现在:有的中国军人用手中武器拯救被难平民,部分被俘军人赤手空拳冲向行刑日军,部分市民面对日军暴行勇敢反抗,许多...  相似文献   

3.
论南京大屠杀中的性暴力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起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无疑。30万以上同胞被屠杀,是这一暴行的主体。但是,大量档案、口述资料证明。成千上万妇女被强奸、蹂躏。同样是这一暴行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社会对“慰安妇”问题的重视。南京大屠杀暴行中的性暴力问题。也愈益引起人们和学术界的关注。那么。“南京大屠杀”究竟是怎样一个概念?性暴力在南京大屠杀暴行中占有何种位置?南京大屠杀暴行中的性暴力又有何特点?  相似文献   

4.
王树林 《百年潮》2008,(2):62-66
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制造的一系列暴行中最突出、最典型的案例,是现代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南京大屠杀事件伊始,中外媒体即给予高度关注。1938年1月11日,中共主办的《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此时南京大屠杀尚未停止。1月至5月间,《新华日报》报道日军在南京的暴行的新闻就有10余篇。透过这一媒体的窗口,可以看到日军的野蛮和残暴,以及中国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和屈辱。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关于《为日寇暴行告全世界友邦军人书》稿及其致陈诚、周恩来、黄琪翔的呈文,是郭沫若1938年初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时,为国民政府所拟的重要文告。书稿首次向全世界揭露“南京沦陷后之十余日,每日有卡车十余辆载壮丁运往城外枪决,为数在十万左右。”书稿还列举了日军在南京等地抢劫,纵火、奸淫妇女、杀人比赛等种种暴行,是当时的中国政府控诉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诉状书。  相似文献   

6.
日本在侵华战争中违反国际公法,实施了惨无人道的细菌战与毒气战,给中国军民带来了重大的杀伤与长期的危害。日伪统治下的南京成为侵华日军在中国实施细菌战与毒气战的一个重要试验与制造基地。日军在南京的暴行绝不只是大屠杀。驻哈尔滨的日军七三一部队所进行的生化试验、细菌培植、活人体解剖等种种罪恶行径,驻南京的日军第一六四四部队同样...  相似文献   

7.
费吴生是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书写者与传播者。1937年11月,日军入侵南京前,费吴生临危受托担任南京国际安全区总干事。日军攻陷南京后,费吴生目睹日军暴行,一方面充分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保护诸多难民,另一方面用文字真实记录日军所犯罪行,并秘密计划将南京方面消息传送到外界。为此,他冒着危险将相关资料和胶片带到上海,带回美国,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公诸于世。  相似文献   

8.
经盛鸿 《民国档案》2007,(2):113-119,128
在日军进攻南京与大屠杀期间,日本大批的记者、作家由日本各新闻传媒单位组织派遣,随军到南京进行采访报道活动。他们目睹日军大屠杀的暴行,绝大多数人由于接受了日本法西斯的思想灌输,或认为是征服者应享有的“成果”,理所当然,或认为是战争中必然要出现的事情,在所难免,因而自觉地充当了魔鬼的辩护士,连篇累牍地写下一篇篇捏造南京“祥和”景象、掩盖日军大屠杀暴行的电讯,控制了报纸的全部版面,成为当时日本新闻传媒的主流舆论。只有少数人良心未泯,但在严密的文网下又无能为力,怀有“难以言语的苦痛心情”。  相似文献   

9.
田伯烈是世界上首位向外界披露侵华日军在南京以及沪宁一线杀害30万平民这一数字的人士;他所编写的《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What war means,the Japanese terror in China)是世界上最有影响、最早全面的揭露日军暴行,尤其是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图书。田伯烈编写此书这纯粹是一种个人行为,绝非因为受命于国民党政府国际宣传处。田伯烈完全是基于对遭受日军暴行蹂躏的中国人民深深的同情;基于一名职业记的道德良知;基于一个远东国际问题观察家所持有的独到见解才编写此书的。同时,这部书也凝结了外国友人的共同心血,饱含了他们对受害的同情和对施暴的愤怒之情。这其中,在南京目睹了大屠杀暴行的外籍传教士,如贝德士、史迈士等参与了该书的策划,并为田伯烈提供了大部分所需材料。  相似文献   

10.
南京大屠杀事件不仅是中日两国之间的重要政治事件,而且具有鲜明的国际性特征.就英国而论,其媒体报道的“第三者”立场,在国际舆论界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但其政府却因在远东事务中奉行“孤立主义”政策而采取了审慎态度.西班牙因在内战中“两个西班牙”泾渭分明的情况下对此出现不同的解读,共和立场的媒体广泛报道了日军南京暴行;支持法西斯叛军立场明显的媒体,则在报道中对日军的暴行进行了袒护.意大利因与日本的盟友关系,政府采取了严厉的新闻管制政策,但从其相关报道中依然能够感受到其对日军在中国侵略进程的关注以及日军的残暴.同情中国抗战的苏联则通过留在南京的中外人士传出的消息或援引中西媒体的内容,对日军在南京的暴行进行了客观的报道.尽管西方国家立场各异,但在南京大屠杀发生后不久,关于日军在南京的残忍暴行等消息已在国际社会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1.
南京大屠杀殷山矶遇难同胞遗址的发现与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在南京城西南约5公里处发现一座“大坟”,据当地村民口述和当年参与此处埋尸的老人现场指认及回忆,并查阅中日两国有关军事档案资料,以及中国南京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谷寿夫案审判资料等史料,查明侵华日军当年在此处的加害部队、加害暴行实例和当地居民、中国被俘军人等受害实况,确认此处为原始实态形状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殷山矶遇难同胞丛葬地遗址。该遗址为现仅存的三处呈原始实态形状的遗址之一,故对于证明南京大屠杀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继溥 《文史精华》2007,(12):18-20
在抗战胜利已经62年的今天,日本的极右势力仍在否认侵华历史和南京大屠杀的罪行。而在惨案发生的当时,就有许多国际友人敢于在血雨腥风中救助中国难民,而且视"揭露暴行乃是一种道德义务",纷纷向外界揭露南京大屠杀的真相。那么谁是最先向外界揭露这一惨案真相的呢?《谁最先向外界揭露南京大屠杀惨案》一文告诉了我们谜底。  相似文献   

13.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董显光在这份致蒋介石密呈中,汇报了该部国际宣传处派人赴日揭露日军在华所犯暴行的经过,说明当时国民政府有关部门已掌握日本及第三国人士拍摄的日军侵华暴行照片及影片,为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实提供了又一有力佐证,也足以驳斥日本右翼势力关于“当时从未听说南京发生了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后来中国人编造的”等无耻谎言。  相似文献   

14.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中国的不义战争,对南京军民的血腥大屠杀,以及长期的殖民统治,不仅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仇恨与持久反抗,而且也引起了一些良心未泯的日本军民的痛苦思索、逐步觉醒与各种形式的抵制、反抗乃至叛逃、决裂。这是中日战争史中不容忽视的内容。这也是日本军国主义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将南京的“二月兰”变成日本的“紫金花”1937年12月,当野兽般的日军冲进南京,对已放下武器的战俘与手无寸铁的南京市民实施数十天血腥大屠杀时,日军中一些良心未泯的人就对其部队的暴行感到震惊、羞愧与自责,对苦难的中国人民流露出同…  相似文献   

15.
1937年12月,美、英记者一部分留驻南京,深入前线,采访报道中国守军的保卫战与日军占领南京后的大屠杀暴行;另一部分则因日军当局拒绝一切外国记者随军采访,只得集中在日军后方的上海,从各方面采访报道日军对南京的攻势与沿途暴行。这两方面的报道共同构成了西方传媒关于南京战事的完整新闻内容。美、英记者关于南京保卫战的报道与评析...  相似文献   

16.
战后国民政府国防部军事法庭在审理南京大屠杀案时,由于掌握的日方文献有限,对于被告谷寿夫的申辩未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质证,从而对法庭审判和日本国内对南京审判的认识都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战后未能引渡更多的南京大屠杀暴行责任人到华接受审判,加上谷寿夫并未完全否认日军暴行,只是申辩第六师团不存在暴行,其申辩论点在日本国内引起部分同情,从而影响了日本国内对南京审判公正性的认识。通过比对日军的军方文件、日军第六师团的官兵日记及回忆等日方文献,可以证明法庭对谷寿夫的判决并无不当,其所做申诉基本是没有事实根据的狡辩。  相似文献   

17.
1937年底有支部队在南京陷落前夕冲出了太平门,沿紫金山北麓向东突围,先后在仙鹤门、汤山等地与日军苦战,部分官兵于12月14日夜到达句容。此后,突围部队一面收容整顿,一面组织壮丁,成立游击队,多次袭击敌人。12月31日,这支部队经茅山等地南返,终于在1938年1月10日到达中国军队警戒区域。这次突围是南京保卫战的最后一搏,打得日军措手不及,狼狈不堪。突围部队损失惨重,但仍保留了一半左右的有生力量,为日后继续抗战积累了宝贵经验。驻守汤山保卫南京突围部队是叶肇的六十六军和邓龙光的八十三军,他们都是广东部队。1937年8月25日,六十六军一…  相似文献   

18.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实行了阻扰、拖延西方人士返回南京的策略。在美国等国的交涉下,该策略逐步放宽,直到1938年7月才基本结束。受此影响的包括外交官、医务人员、传教士及商人。日军当局的借口是南京不安全,但真实的目的是阻止日军在南京暴行的传播。就限制商人返回而言,保护日本的商业利益也是目的之一。该政策的实施表明,...  相似文献   

19.
本刊公布的日军侵华时期南京大屠杀史料源自英国国家档案馆外交档案,其客观性、权威性无可置疑。日本右翼学者田中正明称他曾访问过当年驻华日本使馆的官员,他们从未听说过南京大屠杀,但这组英国外交档案则清楚地说明日本使馆的外交官对侵华日军在南京所犯暴行也感到震惊和无奈。  相似文献   

20.
南京大屠杀是抗日战争初期,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的举世震惊的大惨案,是侵华日军无数暴行中最凶残的一例。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对手无寸铁的南京市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进行了长达六个星期杀、烧、淫、掠暴行,我被害同胞惨遭杀害总数达30万人以上。其中,被集体屠杀并焚尸灭迹的有19万多人;被零散屠杀,尸体经慈善团体掩埋的有15万余具。日军其屠杀手段极为残酷,除用机枪扫射外,有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