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朝帝王陵寝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帝王陵寝是古代礼仪、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古代社会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些研究者认为①,自魏文帝自作“终制”,“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②始,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封建帝王基本废弃了陵寝制度,陵寝制度一度哀落。因此,对它的研究,一直是我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主要根据文献资料,并结合解放后考古调查及发掘的新资料,对南朝帝王陵寝进行比较全面地考述。以祈引起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进一步的探讨。一、南朝帝王陵寝概况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相继立都于建康,自永初元年(420…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秦汉陵墓的考古资料与研究成果出发,讨论陵寝制度与象征研究中的思路与方法问题。秦汉陵寝制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陵寝制度也就是陵墓制度,狭义的陵寝制度指陵侧出寝的建筑制度,多年来两方面都进行了深入讨论;秦汉陵墓实行独立陵园制度,对于陵园的象征有若都邑说、若宫城说;近年在此思路基础上,出现了将地下陪葬坑与秦汉帝国职官架构比拟的新思路,这种思考还需要从理论与考古实践上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刘英 《满族研究》2004,(4):77-82
清代帝王陵寝,均择圣地为万年吉壤。在陵寝的建造上也相当奢华。采用大量砖瓦木材与石材。随着石材工艺的成熟,这些石件在实用性的基础上更具装饰性。装点着帝王陵寝的地官、建筑的坐基、陵寝的神道。精湛的石雕技艺,精美的地官,高耸的须弥座,威武的石雕群,含概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丰富的化底蕴。  相似文献   

4.
女真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黑龙江),但其最主要的帝王陵却位于中都房山(今北京)。金代第四位帝王完颜亮迁都中都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帝陵迁葬活动,使得房山金陵成为一处恢弘的女真帝王陵区,其虽不是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皇家陵寝,但却是最早的,值得人们进一步解读和保护。  相似文献   

5.
关中古代帝王陵寝众多,选址与分布受地理因素影响较大。在自然地理方面,华夏始祖陵寝呈散点状分布在关中北部地区,这是生产力低下,被动适应当时自然环境的一种表现。第一,关中地理位置居中、封闭、易守难攻、面积大、水热条件良好、物产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全国是十分独特的,是冷兵器时代封建王朝难得的最佳生存场所,历史上多次建都是一种必然的选择。第二,政治地理中心迁移对帝王陵寝建筑分布也有重要的影响。第三,人口的增加、水利工程的建设、商业的发展等经济地理因素,为关中古代都城及帝王陵寝建设提供了保障。第四,传统风水理论、天人合一思想等文化地理方面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王秀琴 《沧桑》2010,(4):129-130
帝王巡游本是帝王的一种外出行为,但由于帝王这一常人无法企及的特殊位置,造就了帝王巡游浑厚的文化内涵,以及赋予了其特殊的目的。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诠释秦汉时期帝王巡游。秦汉时期帝王巡游,对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相似文献   

7.
十三陵神路     
步雄  孙伟 《旅游》2000,(5):17-17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西北郊约50公里处。是北京著名的旅游观光地。明朝时皇帝曾降旨方圆40公里内为陵区禁地。是一座国内规模罕见的封建帝王陵寝地。进入明十三陵之前。要经过一段长约750米。分别有18对石人。石兽拱卫的甬路一神路。神路以两座石望柱为开端。石人石兽分列两端。它们都是整块石料雕成.雕工精细。栩栩如生。据说。中国在陵墓前放置石人.石兽的习俗可以上溯至秦汉。以后各代封建帝王们的陵墓大都沿袭这种做法。  相似文献   

8.
秦国陵寝制度对西汉帝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虽然仅仅存在了十五年,但其创立的各种典章制度多为后代所继承。西汉礼仪制度“大抵皆袭秦故,自天子称号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变改”陵寝制度也是如此。近年来,秦汉帝王陵墓考古发掘和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秦国雍城陵区秦公陵园和芷阳陵区一号陵园都进行了详细的钻探。经过长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秦始皇陵园的布局也已基本清楚。特别是雍城陵区一号大墓的发掘,使我们首次对秦国国君墓葬的内部结构、棺椁制度、殉人布局等有了直观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帝王陵墓上镌刻大型石雕起于什么时期?有学者以为起於东汉。对秦始皇帝陵上有没有大型石雕,多数学者很少论及,有的学者持否定态度。因为这是关于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涉及到秦始皇帝陵布局的重要问题,所以拟陈管见,以就教于博学诸君。  相似文献   

10.
神奇遵化     
帝王陵寝,佛祖舍利,古泉圣水,长城猎场,奇人隐士——遵化隐藏着太多的神秘等待着我们去探寻。  相似文献   

11.
樊英峰 《文博》2012,(1):50-56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陵墓,建于公元684年。不但是唐代一座重要的陵寝,也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寝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对它的研究多注重陵园结构、石刻制度以及相关礼仪等方面,而于陵寝管理和保护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依据大量史料并结合考古、调查资料从诸多方面初步探讨了唐代对乾陵所采取的管理制度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金胡凯山和陵,为安葬太宗完颜吴乞买(一○七五——一一三五)、改葬太祖完颜阿骨打(一○六八——一一二三)之皇陵,在金上京帝王陵寝中,居于显赫地位。史载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于天辅七年(一一二三年)八月二十八日,在攻破辽燕京(今北京市)返回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白城)途中,“崩于部堵泺西行宫”(今吉林扶余县境)。九月初三,“梓宫于上京”。初五,“葬宫城西南,建宁神殿于陵上”。天会三年(一一二五年)三月,“上尊谥曰武元皇帝,庙号太祖”。天会十三年(一一三五年)二月,“改葬和陵”。皇统四年  相似文献   

13.
“昭陵六骏”是一组与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战役、与中国封建社会最具影响力、凝聚力的封建帝王的命运、性格、人格血肉相连的6件石刻作品。它们列置在陕西省礼泉县境内的九嵕山北麓,即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寝“昭陵”北,祭坛内东西庑房中,以李世民在公元618~622年5年间南征北战扫群雄,统一天下乘骑过的6匹战马为蓝本创作设计制作出的高肉浮雕石刻作品。  相似文献   

14.
明十三陵是我国古代帝王陵寝建筑的辉煌代表,是明文化最可宝贵的历史遗存之一。国内外旅游者热情地称颂它是中国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明十三陵的文化蕴涵,更进一步地认识十三陵,爱护十三陵,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十三陵,本刊将与十三陵特区办事处联合举办“话说十三陵”专栏,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关心和参与本栏目的建设,共同办好这个栏目。  相似文献   

15.
将作大匠是秦汉时期中央营建宫室、陵寝等土木工程的机构。《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将作少府,秦官。掌治宫室,有两丞,左右中侯。景帝中六年更名将作大匠。属官有石库、东园主章、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此说为历代学者承认。但汉卫宏著《汉官旧仪》中却有不同的记载...  相似文献   

16.
在清代帝王陵寝中,地宫作为安奉已故帝、后、妃、嫔灵柩的宓宫,对防盗、防水、防潮等问题,均有慎重细致的考虑和处理。清陵地宫龙须沟的设置,就是地宫防水、防潮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所谓龙须沟,就是由地宫内部引向地宫以外的排水暗沟,用以排除因为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而难干完全防止的地宫内渗水。清朝前期各陵寝龙须沟设置情况,迄今未发现文献载述。在实物方面,除景陵、孝东陵外,其它前期各陵寝外部以及已开放的裕陵地宫、裕陵妃园寝中纯惠皇贵妃,容妃地宫内部均未发现龙须沟的设置。但从道光朝开始,各帝、后、妃陵寝地宫均设置了龙须沟。  相似文献   

17.
珍妃像辨     
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刊《紫禁城》一九八二年第一期(总第十一期)上,发表了冯荒同志的《关于贞贵妃肖像》短文一则,并同时刊登了一幅“贞贵妃肖像”的照片。同年,这幅肖像即被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主编的《清代帝王陵寝》一书所录用,属名为“光绪皇帝的珍妃像”,并与瑾妃照片并列刊出。 无独有偶,民国十九年(1930),北京故宫博物院主办的《故宫周刊》第三十期“珍妃专号”上也曾刊载了一幅珍妃照片,并在照片上端注有“珍妃遗像”四个大字,括号中,还注有“刘宫女言,照于南海”的字样。 这两张照片,即“贞贵妃肖像”和“珍妃遗像”,从相貌上看,判若两人,不知孰是。就其封号而言也相去甚远。封号之不同,照片之殊异,若不辨清,不仅对清史中颇有影响的人物有  相似文献   

18.
正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与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寝,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2003年7月3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明孝陵经审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瑰宝。一、材料·观点·方法:孝陵百年研究史略。王焕镳《明孝陵志》(南京钟山书局,1934年)是最初对孝陵进行系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帝王陵寝专志。全书围绕明孝陵锐意穷搜文献近二百种,分"形胜""规制"  相似文献   

19.
陵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从太古弃尸于中野、任鸟兽蚊蚁食之的天葬制度,到后来建造规模宏大的陵寝,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到了清朝,陵寝制度更趋完善。而陵寝的命名是陵寝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弄清陵寝命名的经过、特点、规律及含义,对于全面认识陵寝制度是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20.
《文物》2016,(8)
正外藏是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发展过程中晚于实践而出现的葬制名词,它是相对陵墓墓室(正藏)而言较晚出现的一种陵寝制度因素[1]。外藏系统是指秦汉时期帝后陵墓墓室之外所发现的形制多样、数量众多的陪葬坑,是对秦始皇帝创设的皇帝专制中央集权体制下中央政府管理机构在陵园的模拟再现[2]。外藏系统经历了先秦时期的滥觞、秦统一时期的探索、西汉早中期的成熟、西汉晚期的衰落以及东汉时期消失等几个阶段,这一发展历程与影响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