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封建时代丰富的礼仪文化当中,妇女只不过在其中扮演了很微小的角色。通常,中国的仪式形式主要是为了合并阳气与驱除阴气。例如,女性不参加新年之际村里的男性所举行的驱鬼仪式。在这些被称作傩的表演中,原本身  相似文献   

2.
马流辉 《民俗研究》2013,(5):131-139
上海农村地区的男性青年在弱冠之年举行"庆号"仪式,实现幼年向成年的身份和角色转换,为个体真正步入社会做准备。"庆号"作为古代冠礼的变异,在长期演进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地方性色彩逐渐浓厚,原本个体化的成年礼仪成为一种集体性的共同仪式;起先的象征表意功能不断向组织功能过渡,村庄中一起"庆号"的青年结为"庆号弟兄",形成同辈共同体。"庆号"习俗的变异深嵌于地方的经济社会结构之中,是适应性变迁的结果。探究上海农村社会性质,有利于我们揭示"庆号"习俗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3.
荣新 《民俗研究》2014,(3):104-113
纸扎是中国传统丧葬仪式中常见的一种乡民艺术,与礼仪、祭祀活动密切相连。鲁西南地区素来重视丧葬礼仪,仪式中的纸扎品类丰富、制作精美。通过对一场鲁西南乡村三周年仪式的田野调查,将纸扎置于丧葬仪式这一乡民生活场景中进行考察,可以发现纸扎与丧葬礼俗的依存关系,具体而微地呈现纸扎引发的村落中各种社会关系的展演与互动。  相似文献   

4.
郝怡 《沧桑》2013,(6):160-163
丧礼自古以来都对中国的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选取了一个区域——山西省太谷县,通过当地的这一民俗来向人们展示,丧礼到了近现代有所发展的这样一个情况。通过丧礼的仪式以及与丧礼有关祭礼的仪式,让人们对丧礼有一个较准确而全面的认识。通过对太谷丧礼的认识,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礼仪文化。  相似文献   

5.
郭辉 《安徽史学》2013,(1):56-63
现代国家仪式作为中华民国建立之初政权合法性建构的重要工具和措施,有其产生背景与契机,中国传统礼仪、节日文化为现代国家仪式产生提供本土资源,而随着近代中国逐步开放,西方现代仪式知识的传入及传播为现代国家仪式产生提供域外资源。民国成立为现代国家仪式提供制度保障的同时,也利用国家仪式操演,昭示新民族国家、新政府成立,并提供正统与道统支持,构建"革命"与"共和"作为民国"新传统",为新政权提供合法性支持。国家仪式及其政治文化,从传递社会记忆、维护政治秩序、构建文化传统、动员社会等方面形塑、表达和强化剧烈转型的民初社会的政治合法性。  相似文献   

6.
祭祀,是人类社会自古流传下来的信仰崇拜仪式活动。说到底,在古代中国作为农耕文明国家的礼仪制度中,只有两大祭祀的文化传统:一个是感念大自然的恩赐而举行的祭祀;另一个是敬仰古圣先贤和宗族祖先而举行的祭祀。  相似文献   

7.
王雅萱 《文史月刊》2012,(Z3):34-35
吃是我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地域因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吃的方式从而产生了"吃的礼仪"。其中包括了餐桌礼仪。不同地域的国家的餐桌礼仪都截然不同。本文则从众多国家中挑选了中国与美国来讲述其餐桌礼仪的不同,以及产生不同的原因。虽然餐桌礼仪只是一个很小的礼仪方式,但它却体现出中国与美国不同的文明发展,而且随着世界各国的接触越来越密切,不同文化礼仪之间也会逐渐产生影响.因此,了解其他地域的文化礼仪变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山西地处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这里的民俗事项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民俗事项的形式是一种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人生礼仪习俗又是民俗事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生礼仪习俗是人们生活中不同年龄阶段所举行的与之相应的仪式和礼节。这一礼俗伴随着一个人度过自己的一生,每一次的礼俗举行意味着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礼仪制度的视角,通过对比礼部和理藩院两大机构管理境内族群的不同分工,探讨了清朝在区分族群、整合多族群文化方面的努力及其政治价值。清朝对众多族群和文化,采取分类管理的方式。分类的原则是与清朝关系的亲疏远近,既包括政治方面,也包括文化和情感方面。通过礼仪教化各族群,是礼部施政的总原则。教化之道,一是仪式本身,展示的是清朝的观念、态度;一是仪式所必须的符号性的工具和手段,包括食物、冠服、仪仗、印信、金钱、乐器,也包括文字、音乐和舞蹈等。策略上则通过在礼仪制度上优遇蒙古作为"教化"境内族群的样板。清朝礼制的最大特色便是浓郁的多元化族群色彩。在许多仪式中,边疆族群已经由旁观者或配角成为主角之一。这种礼制上的新格局的形成,一方面是清朝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深刻地反映了来自北方的统治族群满洲对于本族及其他边疆族群的文化价值的认知和认同。清代前期"夷狄"观念的第一次转换,是清朝礼仪制度更新、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1992年,我有幸在北京同中央民族大学的陶立瑶教授谈起中国的产育习俗。我们讨论到中国与日本一些习俗的共通点,我想它也是韩国等其他国家与地区所共通的礼仪。1995年,我在韩国就那里的产育习俗做过访谈,也发现有一些与日本产育礼仪共通的地方,比如有关“剃胎毛”的礼仪。所谓“剃胎毛”礼仪,是指给出生后不久的孩子剃除胎毛的仪式,包括剃胎毛的日期、方法、缘由、民俗称谓等很多方面的内容。剃胎毛这种为新生儿举行的仪式在日本各地都能见到。  相似文献   

11.
《神州》2011,(16):33
婚俗何去何从?需要我们挖掘、保护、传承。"婚嫁习俗,有礼则安,无礼则乱。做事落不是,都是因为礼仪文化不到位引起的。失了礼引起不和谐,因为失礼打架、断绝亲戚关系的事屡见不鲜。嫁娶风俗中。婚礼仪式本身,也是对子女进行孝道教育的一个过程。"婚礼中的种种程序仪式。也被认为是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的农事诗实即一系列农事礼仪的仪式乐歌,其中,最重要的农事礼仪莫过于籍田典礼。考察《诗经》中的农事诗,作为籍田典礼的仪式乐歌的只有两首,即《噫嘻》和《臣工》,前者为籍田中发布开耕命令的乐歌,后者为耨礼结束时告诫农官的乐歌。  相似文献   

13.
18世纪初期,在传教士内部发生的“礼仪之争”已经演化为清王朝和梵蒂冈所代表的欧洲礼仪文化之间的冲突。康熙为使入华传教士遵守“利玛窦规矩”,重新思考他的宗教政策和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安排法国来华耶稣会士白晋、傅圣泽等在清宫研读中国典籍《易经》,并就白晋等人的《易经》研究与传教士展开对话。这场文化对话,不仅揭示出“礼仪之争”发生后在来华耶稣会士内部出现的矛盾及白晋所代表的“索隐派”的文化倾向,也表现出康熙在“礼仪之争”中对待耶稣会传教士的策略以及对待西方文化与宗教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朱宇聪 《神州》2012,(33):199-199
孔子在《论语》中讲到“不学礼,无以立”,荀子也以一句“礼者,人道之极也”道出了“礼”的地位。讲求礼教,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礼”反映在文化中,便体现为形成一套制度式的软性方式传承社会思想,是具有稳定性、公认性、继承性、便宜造作性的文化仪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礼”有着很重要联系的一个说法便是“礼乐教化”。“礼”与“乐”相互配合和融通,形成有别于西方文化的基本文化范式。作为中华“礼仪”文化浸润下的“乐”,也必然带有“礼”的特征,形成了梨花大鼓这种艺术的风格。本文从中国文化大背景入手,来分析梨花大鼓这一“乐”中体现的“礼”,以求获得对这一中国传统曲艺形式最“中国味”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吴莉苇 《世界历史》2004,1(3):91-100
明末清初的中国礼仪之争是一场文化争论 ,同时也与许多权力冲突交织纠葛。礼仪之争所体现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向为论者喜道。关于后者 ,虽然很少有人会单纯视礼仪之争为文化争论 ,但也很少有人系统分析这场争论的权力冲突内涵。鉴于此 ,本文试图通过传教士间的派系斗争、传教士与罗马教会的矛盾、和耶稣会士在欧洲的敌对势力如何助长争议恶化形势的论述 ,以此说明礼仪之争中权力冲突的分量甚至超过文化争论 ,称之为一场传教士间的冲突并不为过。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国语·周语上》所载藉礼仪式祀典 ,主要考察了藉礼仪式的过程 ,即准备阶段和藉礼仪式阶段 ,并对藉礼仪式做进一步的划分和说明 ,在此基础上 ,对藉礼仪式的用乐进行索考 ,以为《诗经》中《良耜》等五首诗与此仪式有关。最后对藉礼仪式的目的即“教敬”、“劝农”等作了相关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马来西亚客家人丧葬仪式中的"打斋"流派,源自广东客家地区的"做香花"传统。打斋作为客家人生命礼仪中重要的传统仪式,在马来西亚得以传承至今,同时经过一两百年的流传与演变,逐渐呈现出在地化的特色。对于马来西亚客家人而言,丧礼中的打斋仪式不仅满足了慎终追远、抚慰人心的精神需求,而且是他们在马来西亚这样一个多元社会中,在与其他华人方言群体的竞合中,彰显客家族群特色、坚守中华文化传统以及诠释文化认同观念的重要表现,即呈现出不同于原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借鉴文化人类学对原始艺术研究的成果,从文化、考古、艺术的综合视角,分析解释三星堆遗址出土青铜人形塑像,是祭祀礼仪的主体形象“尸”的再现。他们揭示了一个史实,即祭祀礼仪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物塑像是在不同时间、不同的祭礼仪式中充当特定角色,即受祭者——“尸”的肖像,他们被作为活的个体,与神沟通,往往是领袖人物或者蜀王的化身,主祭对象为神和先祖。古蜀设“尸”的祭祀礼仪具有连续性,时间跨度大约在夏至商周之际,期间,三星堆遗址期为稳定和快速发展期,到金沙遗址期为转型期,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礼乐文明碰撞、融合。  相似文献   

19.
丧葬礼俗是人生旅程中的最后一项礼仪,作为人们对死去亲人的首次祭奠仪式,它蕴藏于民间人们的生活之中,其内涵相当丰富,包括民间流行的各种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等。生活在河西走廊的汉族人民形成了具有显著特征的丧葬文化,其中报丧、带孝、丧事操办、吊唁、祭奠、入殓、出殡、下葬等仪式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20.
吴萌琼 《神州》2020,(6):22-22
茶自古以来就被看做是具有独创性、历史性的典型中国文化象征之一。以我国茶文化为基础的茶道礼仪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为紧密且不可分割的关联。因此,本文以我国茶文化为基础,阐述了以中国茶文化为基础的茶道礼仪法则。并从站姿、坐姿、行姿、端茶、行礼等方面,对以我国茶文化为基础的茶道礼仪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