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原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这里集中沉淀了丰富、多元的民俗文化,并对该地区的经济、政治、生活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原始性特征,它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物质民俗文化、社会民俗文化和精神民俗文化。由于中原长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民俗文化不断地向外辐射、扩散,又不断地融合、吸收外来的民俗文化,再向外辐射、扩散,使中原民俗文化成为中华民俗文化的核心和基础。 相似文献
2.
3.
4.
一位绝境逢生的日本女兵,在中国人的宽容和关爱下留在了中国,并加入了解放军的行列。她在中国成家育女,作为一名中国公民幸福地生活在这方热土上。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她多次应邀赴日本探亲,亲人多次挽留仍然回到了中国,继续在她生活的地方发挥着余热…… 相似文献
5.
越南有忌讳三人合影的习俗,而其原因却无明确解释,众说纷纭。本文结合摄影技术、风水知识及民间故事来浅析该忌讳,尝试换个角度来看此习俗,用民间文化与习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7.
据《大唐西域记》载,新疆帕米尔高原上曾有一个神秘的偈盘陀王国。国力最盛时,它管辖12座城,偈盘陀王曾远征北印度的咀叉始罗国,并大胜而归。现在的塔吉克族,就是他们的后裔。因山高路险,地处“世界屋脊”上的偏僻之地,据说这里的塔吉克人如今仍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桃花源”般的生活。他们为何被称作“太阳部落”?他们的生活到底怎样?日前我们一行沿着古丝绸之路西行千里,专门到此进行了探访。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婚嫁风俗都有不同的特点,本文阐述对日本婚嫁风俗习惯进行探讨,虽然日本的婚嫁风俗在不断受到海外的影响,但还是将本民族的传统风俗作为基础,在这基础之上不断的演变,也就是说在日本人的观念里,人生的婚姻是一件重大的转折点,进而对婚姻问题极为慎重,年轻人在经过认识、缔结婚约、送彩礼到披露婚宴都会有很多讲究的规矩,一旦做的不好还会被人批评、议论,另外日本人结婚的时候会不计一切资金费用,尽管现在的日本让你社会观念在逐步的进步、现代化,原来传统的一些习俗观念还是没有改变。由此可见,日本的婚嫁风俗使有诸多的繁文缛节的,但又不乏趣味。 相似文献
9.
民间童话故事是一个民族古代生活习俗、民族心理、审美意识和文化价值取向的综合反映。由于童话故事最早的传播是以民间口头传说为主,在讲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有人根据自身的体验和当时讲述故事的场景而增减某些内容,所以,一个古老的童话故事往往是传说者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0.
11.
论唐代的民间淫祠与移风易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间淫祠属于民间信仰的范畴 ,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民间淫祠在唐代社会非常盛行 ,主要表现为各种名目繁多的“生祠”、祭庙以及巫鬼信仰。唐政府及各级地方官对民间淫祠 ,基本上是持禁绝或改造的态度 ,为此曾展开过一系列移风易俗的工作 ,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2.
Gregory Forth 《Oceania; a journal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the native peoples of Australia, New Guinea, and the Islands of the Pacific》2009,79(3):263-279
ABSTRACT Among the Nage of eastern Indonesia, a sizeable minority of clans maintain totemic attitudes towards trees and other plants whose names they share. Tree totemism is mostly expressed in taboos on burning the wood and using the timber in construction. In addition, there is the idea that all Nage people should not burn wood of the Tamarind (Nage) tree. Comparative evidence and local historical narrative locate the source of phytonymic clan names in an earlier use of such names as toponyms and settlement names. Insofar as this is their origin, Nage plant totemism can thus be understood as a residue of a naming practice relating to places rather than to people, either human ancestors or groups. As the use of ‘Nage’ as the formal name of an inclusive ethnic, socio‐political, and territorial entity is relatively recent, and indeed largely a function of a colonial administration introduced barely a century ago, this case further demonstrates how taboos and totemic relations can develop rapidly in contexts of major social change. 相似文献
13.
从商金文的寝某称名形式看殷人的称名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商时期的姓氏人名问题,近年来颇引人注目。从殷墟卜辞及金文中反映的情况看,当时的姓氏制度相当复杂,许多问题至今都未能在学界达成共识,诸如“妇某”之“某”究竟是姓是氏,是女字,抑或其它;贞人名及“子某”之“某”是氏还是私名等,争论颇多。又由于姓氏人名问题的解决与否涉及到我们对殷商社会组织的正确认识,关系到古文字资料的准确断代,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欲就该问题中的某些方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笔者认为,要解决商人的姓氏人名问题,商金文中的“寝某”称名形… 相似文献
14.
论黄河流域先秦时期腰坑墓葬俗文化——兼说与长江流域同类墓葬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坑墓流行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墓葬中,学者们多把对其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对这一葬俗文化起源问题的讨论上,并较一致地认为该葬俗最早起源于河南地区。本文对发现的有关材料进行梳理,围绕中原地区先秦时期腰坑墓的起源、用途、性质、发展演变等进行了分析,以澄清过去研究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认为,腰坑墓的葬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其起源亦非河南地区。 相似文献
15.
Anna Kenny 《Oceania; a journal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the native peoples of Australia, New Guinea, and the Islands of the Pacific》2012,82(2):129-151
Anthropologists working on native title cases in Australia are commonly asked to identify the Aboriginal ‘society’ that holds the body of laws and customs that confer land ownership rights on certain groups of people. In this paper I investigate how the early documentation of bora initiation ceremonies is relevant to understanding contemporary Aboriginal societies and the normative laws and customs that give rise to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land. The vast ethnographic oeuvre of R.H. Mathews (1841–1918) includes detailed documentation of bora gatherings, which allow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wider social reaches of people's networks in the lower Darling Downs of eastern Australia, and can in turn be understood as the ‘society’ so often sought in current native title case law. 相似文献
16.
17.
中日邦交正常化与台湾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问题是影响战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主要障碍 ,中国政府提出了对日政治三原则 ,为后来中日复交三原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并采取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方针。与此同时 ,日本朝野有识之士也为消除这一障碍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日常生活是人类尤其是普通民众惯常的经历和感受。日常生活史在研究内容上与社会生活史有类似之处,但它主要强调站在日常生活经历与体验的立场上观察历史、叙述历史。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日常生活既是民国历史的影子,也影响了民国历史的走向。与民国日常生活史相关的研究,多发表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近五六年之间。这些研究大致涵盖了日常生活史的各个主要方面,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国史研究中日常生活史的失语状态。但就总体来看,自觉地以日常生活的视野进行研究者较少,尤其是缺乏个人经历、心灵体验以及对生活表象背后的意义的挖掘。 相似文献
19.
2000~2005年,在西安市北郊发掘了北周时期的安伽墓、史君墓、康业墓和李诞墓。前3座为粟特人的墓葬,后1座为厨宾国婆罗门后裔。这表明,西安市北郊一带不仅是北周粟特人的墓地,而且也是包括厨宾人在内的旅居中国的外来人的墓地。其葬制与葬俗对于中西文化交流与丝绸之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