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余玮 《文史天地》2013,(12):23-25
杨振声(1890~1956年)是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少有人知他也是“五四运动”的先锋。他曾参与创建“新潮社”,“五四运动”中和同学们一起高喊着“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游行示威,因表现积极曾两度被捕。  相似文献   

2.
葛荃 《史学集刊》2003,(1):24-29
晚明东林党是中国古代士人的典型 ,他们在道德修习上追求“慎独”境界 ,形成了“戒慎恐惧”的政治心态。这种政治心态具有“原惧”特点 ,对于他们的政治态度和实际政治选择具有深层的影响。这就是促成东林悲剧的心态之源。  相似文献   

3.
今人已在思考怎样继承“五四遗产”,然而不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五四”,不仅未到盖棺论定的程度,甚至还有一些基本史实没有搞清楚,仍是一个言人人殊的状态。从“五四”时《新教育》上老师辈的即时观察和事后反思看,“学生”这一近代新教育的社会成果日渐脱颖而出,体现出群体的自觉,并被赋予救国救民的重任,却也越来越疏离于教育和学术本身。“五四”本身及后人认知中的“五四”那丰富多歧的面相,也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4.
李端棻生活于历经鸦片战争,中国社会内部巨大震荡和文化自我调整的年代魑⒅爻纪庇质?为官士人。审视"新学"对李端棻的影响及其为官士人在"新学"方面的价值取向和相关主张,不但可以了解晚清为官士人面对传统文化危机的所作出的回应,还能够洞悉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与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5.
既往研究多将"新文化运动"当成内涵和外延皆清晰而固定的名词,其实该词流传之初,既是一种革新运动的主张,又是描述现状的概念,含义言人人殊。其早期含义既不同于五四前偏学理的思想文艺探讨,也区别于稍后实际的社会运动与政治革命,在五四后被时人用于指涉不同的社会改造方案,逐渐流行。面对当时多元互歧的思想界,不少人希望形成共同的方针,统合日趋分裂的革新势力。此种努力失败之后,各方多以自己的精神重新定义和叙述"新文化运动",相关论述受到诸多思潮影响,含混复杂、倏忽不定,该词的含义亦几经流变。在此过程中,以胡适为代表的中西新旧框架与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阶级分析框架逐渐形成并产生广泛影响,成为后来关于新文化运动最主要的两种叙述。  相似文献   

6.
"个人主义"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对于渴求个性解放和个人独立的五四青年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但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不久,对"个人主义"的正面阐扬逐步退潮,与奉献"国家""社会"相比,单纯追求个人独立几乎成为"自私自利"的代名词,反复遭到批判。其原因有二,一是"个人主义"与中国崇尚群体道德伦理的传统相抵触,二是一战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兴起,"个人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的理论基础,其启蒙价值遭到严重质疑。抗战全面展开后,救亡图存的时局亦有利于"社会有机体论"和"团体主义"价值观的弘扬和传播,"个人主义"遂彻底走向没落,最终让位于具有浓厚意识形态化色彩的集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7.
在明清之际"戾气"的时代氛围下,士人的心理因"残"而"爆发",因"畸"而"灭亡"。明清士人普遍滋生的这种"残"与"畸"的心理疾患,最终塑造了士人"苛"的性格。  相似文献   

8.
文化与政治的歧路:重议“五四”文化阵营的思想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与政治的歧路:重议“五四”文化阵营的思想格局张宝明多年来,学术界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学术性与政治社会性的界定多将眼光放在前后的转化或后期分化的比较上。因此,关干《新青年》谈与不谈政治的争论总相持不下。双方各执己见,而且都能找到当事人的直接道...  相似文献   

9.
徐梦鸽  高翔宇 《沧桑》2012,(1):89-91
五四运动发生以来,产生了一年一度对"五四"的纪念活动。从1939年陕甘宁边区青年组织确立五月四日为"青年节",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式确立该节日,"青年节"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共产党诠释的"青年节"精神不仅作为抗战时期动员的一种手段,还体现了民主、科学、爱国等意义;国民党除了对"青年节"体现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的赞同外,还对节日精神持若干批判态度。作为一种政治话语",青年节"的演变过程成为了反映国共关系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10.
2008年7月21日至23日,由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西北分会、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和喀什师范学院人文系联合主办的"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学术研讨会在我国西北边陲的屏障、历史悠久、民族风情浓郁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新疆喀什举行.来自国内高校及学术期刊(《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的世界现代史领域及部分中国史的相关专家学者共计43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1.
任一 《史学集刊》2016,(1):46-57
20世纪初,在华的美国官员、报人、商人为了能与其他一战参战国家的对华宣传进行竞争,在中国宣传美国理想,引导战后中国走上一条美国式发展道路,推动并参与了1918年9月在中国建立的公共信息委员会中国分部。中国分部的宣传塑造了一个可以帮助中国发展的强大而高尚的朋友形象,为中国的发展勾画了一个由美国主导的世界和平新秩序,为中国指出了一条具有极大吸引力的发展道路。这样的宣传在20世纪初迫切寻求平等独立的民族国家身份,设法参加战后和会的中国人那里得到了热烈响应。然而中国人也不是美国宣传的被动接收者,他们根据自己的诉求主动参与各项宣传活动。正是由于中国分部的积极宣传以及中国人本身对新民族国家身份的诉求,使得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消息传来之前中国人对美国以及美国主导的战后新秩序的信心和希望不断膨胀。当希望最终破灭时,中国上下产生了普遍的幻灭感,并促使一部分中国人开始重新思考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正2013年5月11-13日,由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和河北大学历史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2013年春季学术研讨会"在河北大学召开。来自全国30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刊物和出版单位的近50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既有老一辈学者的经年心得,也有青年学者的新锐之作。会议围绕"全球化的历史研究:理论、途径与个案"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且深入的探讨,现撷其要点述之。  相似文献   

13.
朱炯  袁毅平 《中华遗产》2014,(8):124-131
这是袁毅平在《新华日报》任摄影记者时拍摄的两张照片,时间大约是1950至1954年间。新闻摄影局的资料显示,上图发表时曾配有一段文字说明:“解放后重庆的搬运工人们,生活已经有了显著的变化,这是他们积极劳动的结果。现在他们的经济收入月月向上,每月一般都有节余存入银行。他们住着清洁整齐的搬运工人宿舍,里面还有完善的卫生设备。这是他们的图书室,图书已成为工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空暇时,他们就到图书室里去翻阅图书杂志。”图书室在这里成了搬运工人新生活的标志性符号。  相似文献   

14.
孟雪萍  李娟 《神州》2014,(2):180+228
毛泽东主席于上世纪70年代初正式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理论,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际外交战略划分。该理论的提出,成为当时中国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它对打破当时僵死的"两个阵营"世界格局,对我国国际地位的跃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本文从分析"三个世界"外交战略划分理论提出的背景和原因入手,着重探讨它对当时新的世界格局的促成和中国国际地位跃升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09年7月26-31日,由梅州市政府指导、嘉应学院主办、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承办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第16届(2009)世界大会——“解读客家历史与文化: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专题会议,在昆明云南大学隆重举行。这次大会是中国大陆客家学术史上层次最高、参会学者最多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大会,也是我校自成立以来主办的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各方努力下,本次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6.
陈伟 《考古》2012,(8):69-79,1
出土简册中有秦与汉初"入钱缿中"律的内容。律文中"为作务"是与"官"或"官府"类似的概念,钱是损坏公物后依价赔偿的钱款,质钱是官府为大型交易提供质剂而收取的税金,所涉及的款项只是地方官府收入的一部分。此律可能同时出现于秦律《关市》、《金布》中,在秦统一前后律文可能作过修订。  相似文献   

17.
《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被后人视为康有为推行其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而时人则目之为“康学”。但同为“康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考”问世后所引发的反响却不尽相同。前者因问世较早,且没有涉及太多“孔子改制”等微言大义,故时人的评论基本上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提出的;而后者因其鲜明的“改制”主旨,时人的评价也由学术转向政治。反对康有为变法者,因政见与康有为不同而对其学术大加攻击;支持康有为变法者,因政见与康有为一致而宽容、理解其学术,这其中所透露出的是戊戌时期学术与政治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8.
想必李荣融先生很累,一直为垄断企业辩护,这可是个苦差事。2012年两会上,针对众多人关注的反垄断问题,前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老百姓对垄断企业有不满,不是坏事。同时他表示,对所有企业不管民企国企,公众的批评应该促其提升,而不是骂倒。  相似文献   

19.
周星 《民俗研究》2011,(4):168-198
通过追溯户县农民画的缘起和发展的历史背景,集中讨论了农民画这一艺术传统的生产、消费和再生产机制。作者依据对实证资料的分析,指出农民画作为一种政治宣传艺术内涵着各种悖论,新时期农民画以多种路径经过重新的定义和解说实现了朝向现代民间绘画或民间艺术的转型,这为农民画赋予了新的活力。在市场经济进入中国新农村的同时,农民画也被以全球化为背景的旅游产业卷入其中而成为旅游商品的一种,这导致农民画产生了新的悖论。户县农民画得以和当地其他民间艺术品相提并论,成为当地一种文化资源甚或土特名产,意味着农民画的地方性及其描绘的农村生活与民俗风情成为最重要的卖点。对这些有关农民画的实践活动及其复杂过程,不妨采用全球在地化的理论观点来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